南方周末 17小时前
一张不会怯场的脸丨记者手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讲述了记者与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的两次接触,展现了她在诉讼中的坚韧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王选作为原告团的核心人物,带领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们,从历史的缝隙中走向日本法庭。文章通过对王选性格的刻画,探讨了她在取证、调查、诉讼过程中所展现的坚定与不妥协,以及她为细菌战受害者争取权益的努力。尽管过程艰辛,但王选从未放弃,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

🕵️‍♀️ 王选作为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在取证、调查和诉讼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负责对接大小事宜。

🗣️ 王选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通过追问细节,试图还原历史真相,例如为了确定时间细节,她反复询问庄稼的生长情况。

💪 王选的性格谨慎而强势,说话严厉,不留情面,但正是这种性格,让她能够带领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老人们,在日本法庭上为细菌战受害者争取权益。

😔 文章展现了王选在长期诉讼中承受的压力和疲惫,但她从未放弃,即使在73岁高龄,依然坚守在诉讼一线。

2025-07-13 23:00:00

活动结束后,王樟土老人(左)与王选道别(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相关报道详见《挖掘隐秘的细菌战

我和王选一共见过两面。第一次是在南香红的《没有结束的细菌战》新书发布会上,王选作为书中主要人物——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来到现场。王选坐在作者南香红和学者丁晓强中间,全程也是她说话最多。

我是为着这本新书前去采访的记者,书刚收到还没细读,只看了些相关报道,带着这点浅薄的认识,2025年5月,撞上了面前把大半辈子拼在细菌战诉讼上的王选,她已经73岁。

也许是因为我坐在第一排的醒目位置,或是因为我习惯性做笔记的姿态,对谈结束后的提问环节,王选指了指我。我的问题果然令她失望,她直接表达了类似的情绪。在接下来的相处中,我更明白“果然”的含义。

“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呢?”“不要问没用的,浪费时间”……在记者们的交流中,这样的话,我听到好几次。王选怎么这么难搞?

第二次见面,是隔天的赠书仪式。91岁的老人王樟土作为细菌战受害者来到现场,先是记者们围成一圈和老人聊。很快,王选成了那个话最多的“记者”。“很多细节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她向周围人解释自己的几次打断。王选很快变成采访者的身份,生怕漏了哪一条信息。为一个“不久”是多久的时间细节,王选反复追问,普通话不行,就换崇山村的方言。还不行,王选又问,地里稻子长得怎么样,割掉了没有,试图以此做更准确的计算。

听与王选打交道比较多的记者聊,王老师一向这么“难搞”,说话严厉,不留情面,他们已经习惯了。知道中国对细菌战发起诉讼的人,第一个听说的名字往往是“王选”。在取证、调查、诉讼的过程中,王选作为原告团团长,是话事人,对接大小事宜。

一个没有强制力的民间组织的“团”,一群平均年龄70岁以上的原告团体,王选带着老人们从历史的缝隙中走到日本的法庭上,在奔波的半生里,她对自己也没留情面。如果不是这样的性格,她恐怕也做不成现在的事吧。王选的丈夫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王选因为细菌战诉讼,变了一个人。

南香红在书中描述第一次见到王选的印象,“我面前的这个女人很漂亮,但眼神里却有一种极度的疲劳和忧郁”,那是2002年的王选。今天,我见到的王选谨慎而强势,她的一双眼睛,看人像是盯人,黑白分明,目光坚定。

这只是两面之缘,其实,我对她不了解的地方还有很多。因为一些选题,也许我们还有再见面的机会。不知道那时候,王选会是什么样子?时间让她长出了一张不会怯场的脸。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王选 细菌战 诉讼 历史 奉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