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18小时前
许礼平:记孙席珍暨抗战题词 | 文化抗战寻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讲述了孙席珍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既是报人、文人、诗人,也是党人,与鲁迅、周恩来等众多名家有交往。文章重点介绍了孙席珍在革命时期的活动,包括参与创办《抗日报》的尝试,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孙席珍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孙席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身兼报人、文人、诗人、学人、党人等多重身份,他的经历和交往都极不平凡,与鲁迅、周作人等名家都有深厚渊源。

✍️孙席珍曾参与创办《抗日报》,并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支持,但最终因国民党党部的阻挠而未能实现。尽管如此,这些珍贵的题词却得以保留下来,成为了宝贵的历史文物。

🤝文章详细介绍了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项英等人的题词,并解读了这些题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展现了国共合作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

2025-07-13 22:00:00

1982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海口会议合影。前排左一唐弢,左二许杰,左三孙席珍。资料图

孙席珍教授(1906-1984),早岁投身革命而浪迹江湖,其经历和交往绝不平凡,故能邀得延安名家为之题词。这在革命草创年代是常有的事,“当年只道是寻常”。但在他手上却能历劫不磨,如今更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今日披图,不能不为之作礼赞。

报人

孙席珍是报人,十六岁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半工半读时,已经孙伏园之介,在《晨报》馆任校对,继任《晨报副镌》编辑,后来在《京报》任《文学周刊》执行编辑,《大北日报》任国际政治版编辑,北伐时期在南昌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抗战间又拟筹办《抗日报》。

文人

孙席珍是文人,勤于笔耕,著作等身。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写了几十篇小说、散文、剧本,出版小说集多种,翻译外国文学的评论、文学史和作家传记多种。港人比较熟知的,是一九八四年香港南方书屋出版的《孙席珍小说选集》。

诗人

孙席珍更是诗人,十多岁开始写诗,曾被鲁迅戏称“诗孩”。一九二五年一月,鲁迅在《诗歌之敌》(《集外集拾遗》)说:“大前天第一次会见‘诗孩’。”说的就是孙席珍。孙氏一生写过诗歌数百首,早期的诗作,多在《晨报副镌》《民国日报·觉悟》《文学杂志》发表。

学人

孙席珍也是学人,他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江西政治讲习学院、河南大学、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

党人

孙席珍是党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和南昌正义。一九三〇年秋,孙席珍与潘漠华、台静农、李霁野、刘尊棋、杨刚等发起组织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被推选为常委兼书记。一九三五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担任北平各界救国会、华北各界救国会常委。一九三六年,组织北平作家协会,被选为负责人之一。一九三七年到一九三八年在武汉及南昌参加文化界救国会,并任常委。

往来无白丁

孙席珍的师友都是当年硕彦,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俞平伯、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茅盾、赵景深、陶元庆、瞿秋白、吴承仕、齐燕铭、陈毅、埃德加·斯诺⋯⋯孙席珍与这些知名人物的交往,并非泛泛。

瞿秋白指导

例如一九二五年孙席珍参加共青团,编在东城沙滩小组,常利用红楼(北京大学)某空教室自修,或听陈独秀儿子陈乔年讲团课。组织上派瞿秋白来这个小组任指导员,常来作分析形势的报告,讲解《共产党宣言》等。其时瞿秋白刚翻译了巴黎公社诗人鲍狄埃的《国际歌》,即在小组一句句地教大家唱。瞿秋白自己唱得沉醉,当唱到“旧世界打它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这一句时,停了下来,拍拍孙席珍的肩膀道:“这两句译得好吧?”孙连连点头说好。但孙也不是照单全收者。孙精通法文,后来找出《国际歌》的原文来,“发现有两句译文有点走了样,这两句的原意是‘我们是新世界的主人,虽然我们是一无所有’,但秋白教我们唱的却是‘莫要说我们一钱不值,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孙稍加思考,认为“秋白是从俄文转译的,不一定是他译错,可能俄译者就搞错了”。孙没有挑剔瞿,照样跟着大家唱,他偶然发现的误译,也没有告诉瞿或其他人,几十年之后才在回忆文章中说出来。(参孙席珍《忆秋白》)

埃德加·斯诺

孙席珍常去燕京大学与埃德加·斯诺见面,又或在未名湖散步交谈。一九三五年斯诺翻译孙席珍的小说《阿娥》和《没落》,在美国《亚细亚》杂志发表,再收入《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集》(《活的中国》1936年10月伦敦出版)。此书后来有丹麦等国文字的转译,影响深远。斯诺曾致函与孙,说在中国短篇小说中,除了鲁迅的作品外,他最喜欢这篇《阿娥》。

蒋经国与夫人蒋方良在赣南。

与蒋经国交往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九三八年,孙席珍还有一段与蒋经国交往的经历。

抗战爆发,孙席珍应许德珩之邀到南昌,参加组织江西文化界救国会,出任江西政治讲习学院导师。并发起参加江西抗敌后援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其时蒋经国刚从苏联归国不久,也来南昌协办军政事务,以加深历练。蒋任江西政治讲习学院军训总队长,与孙席珍同事。孙、蒋年纪相若,又是宁绍乡亲(孙是浙江绍兴人),同声同气。孙住阳明路,蒋住一纬路,孙宅的后门正对蒋宅的前门,交往更便。有一回,蒋经国找孙席珍,说准备建立一个统一的青年组织,请孙做个发起人。孙不敢应承,婉言谢绝。后来才知道,这个统一的青年组织,就是赫赫有名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孙差点做了“三青团”发起人呢。孙在《洪都杂忆》一文中交待过这些往事。

毛泽东题词。

《抗日报》

孙还透露当时曾拟创办《抗日报》却胎死腹中的史实:

“与筹组文化界救国会的同时,曾拟创办一份《抗日报》扩大救亡宣传,推王造时、许德珩、孙晓村、罗隆基、夏征农和我(孙席珍)等为理事,组织筹备处,我(孙席珍)任筹委主任,为了有利立案,还邀请蒋氏(蒋经国)参加理事会,一切筹备就绪。通过组织,取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支持,收到他们的题词。其时,新四军在南昌设有办事处,黄诚、陈毅是二十年代北京学联会早就认识的。平时,项英、陈毅也间或到王阳明路我的寓所来聊聊,谈谈当前的局势,我就趁便将以上情况相告,并请他们题词。结果伪党部百般刁难,不予批准,《抗日报》因而流产。”

国民党党部阻挠之外,加上南昌战局紧张,各机关团体陆续迁往吉安,办报之事只有作罢。

延安名家题词《抗日报》办不成,但这些通过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向延安求得的名家题字,却保留下来。孙在《洪都杂忆》中说:

周恩来题词。


“这些手迹共有九帧,其中朱德、陈毅、王明的题字在‘文革’动乱中失去,仅剩六帧幸存,今抄录于下,以飨读者:

毛泽东同志题字: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

周恩来同志题字: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

徐特立同志题字:在舆论上争取抗战胜利。

董必武同志题字:为争取抗日彻底胜利而奋斗。

林伯渠同志题字:战胜不骄,受挫不馁。

项英同志题字:精诚团结,抗战到底。”

徐特立题词。


笔者细思,国共合作时期,孙席珍筹办《抗日报》请名人题词,不会单止于这九位中共领导人吧,从统一战线角度而言,应该也会就近请蒋经国,或当日南昌最高长官、江西省军政首脑熊式辉题词,这也有利于推进工作呀。但想到孙席珍这篇回忆文章,是一九八四年五月在医院卧病时口述,由孙夫人吕苹女土笔录。其时两岸关系仍然紧张,行文牵涉蒋氏或仍会犯忌,或有所隐讳,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幸存的六件题词,有值得一说者。

林伯渠题词。

林伯渠题词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孙席珍曾在林伯渠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程潜)政治部工作。随林参加北伐,从广州出发,攻克武汉,再移师东进,配合朱德第三军攻下南昌。又于七月卅一日深夜一起参加南昌起义。

林伯渠曾有过历史转折关键时刻惊险的一幕。一九二七年三月,林任武汉国民政府军委秘书长,三月下旬往南京,拟按武汉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密令逮捕蒋介石。张国焘《我的回忆》云:“三中全会结束后的一两天,林祖涵告诉我,国民政府已有一个伺机逮捕蒋介石的秘密命令,交给程潜执行。⋯⋯如蒋氏违抗,江右军总指挥程潜便可根据国民政府的密令,将蒋氏逮捕起来。”“林祖涵还说到这个重要措施,似是鲍罗庭所授意,为各主要人物所一致同意的。他因为是程潜军的党代表,才知道了这个机密。他认为程潜即将出发前线,对反蒋颇具诚意,表面上虽然满口答应要完成这个重大任务,但暗中也流露出身当其冲、踌躇为难的神情;所以将来能否执行这个密令,还是有问题的。”结果如何,众所周知:蒋介石先下手为强,搞了四一二大屠杀。

林伯渠的题词“战胜不骄,受挫不馁”是有感而发的。

项英题词。

项英题词

再说项英,是新四军副军长。

一九三八年新四军办事处从武汉移驻南昌,孙席珍与办事处主任黄诚和陈毅是旧识,三人是五卅到三一八年代一齐搞革命的老战友,而项英则是在南昌的新相识。项英,湖北黄陂人,行伍出身,工运好手,游击英雄,能力极强。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与毛泽东、朱德并称为“中华苏维埃的三巨头”。陈毅曾说项英是“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南方苏区的最高领导者”。埃德加·斯诺则说“项英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可见他的能耐。

一九三八年春,项英和陈毅等分赴各游击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及部队整编的指示,在短短百日之内,以其声望,动员了江南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下山整编成四个支队,共万余人,开赴前线,完成改编新四军的历史使命。

一九四一年初,项英在皖南事变中遇害,终年四十三岁。

项英存世墨迹极少,这幅为孙席珍的题词“精诚团结,抗战到底”,可以说是极为珍贵的抗战文物。

周恩来题词

周恩来的题词是“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原则,就是“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这是抗战时期非常流行的口号。毛泽东《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一九三七年十月)强调:“统一战线的基本条件是抗日,‘抗日高于一切’。”一九三八年一月,《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其发刊词也强调:“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之原则下,本报将尽其绵薄,提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速确实的实现。”

抗战时期延安城墙上也写有“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标语。尝见博古也曾有同样内容的题词。可见这口号是抗战期间国人的共识。

毛泽东题词

这六件幸存的题词中,最为耀目的是毛泽东的题词“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

孙席珍是国人中最早为毛泽东立传者,比埃德加·斯诺还要早五年。他在一九三二年七月份的《文化日报》第二五号上刊出《共党主席——毛泽东》一文。文章中提到孙与毛曾在上海环龙路四十四号共事,即毛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海执行部时期。故孙席珍和毛泽东是熟稔的同事。

毛泽东题词该是一九三八年春。其词意所指,年轻的读者或不明所以,兹略为赘说。

其时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该年五月间,毛泽东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认为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说:“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对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我们不但不拒绝三民主义,而且愿意坚决地实行三民主义,而且要求国民党和我们一道实行三民主义,而且号召全国人民实行三民主义。”(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

七月四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向国人郑重表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翌年三月底四月初,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

即是说,两党都明确表示,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之政治基础,也是各党派各阶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一个月之后,毛泽东在延安重申:“中共愿同国民党一道,在统一战线、抗日第一的原则下实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一九三八年五月三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三大队作关于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态度问题的讲话)

毛泽东并谆谆告诫:“共产党员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研究三民主义的理论,研究如何使三民主义具体地见之实施,研究如何用正确的三民主义思想教育人民大众,使之由了解而变为积极行动,为打退日本帝国主义,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而斗争。”(毛泽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

翌年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实录》一书题词:“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

以此数例推知,毛泽东提出“为彻底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的题词是合理的。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孙席珍 抗日战争 文化名人 历史人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