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13日 08:38
为什么欧盟非要在错误的时机,跟中国打医疗器械之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聚焦中欧医疗器械贸易摩擦,探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欧盟对华出台限制措施,引发中国反制。文章分析了中欧医疗器械贸易规模、国产替代的进展以及国产医疗器械的优势。中国医疗器械在高端设备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文章还探讨了国产医疗器械崛起背后的多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本土优势等。文章最后表达了对中欧贸易摩擦的困惑,并预示中国医疗器械在全球市场上的潜力。

🇪🇺 欧盟出台限制措施:为纠正中欧医疗器械贸易的不平衡,欧盟计划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其医疗器械采购,并限制中国产品在中标合同中的份额。中国财政部随即发布通知,对欧盟进口医疗器械采取反制措施。

📈 国产替代加速:国产医疗器械在CT、核磁共振、超声设备等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产设备在价格、技术和本土化服务方面具有优势,逐渐取代“洋品牌”。

💡 国产崛起的多重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国产医疗器械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临床反馈机制和创新环境,加速了国产设备的迭代速度。国产设备在设计上更贴近中国国情,功能上更具优势。

🌍 中国医疗器械的全球潜力: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不断刷新世界认知,例如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和脑机接口技术。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创新环境,将推动中国医疗器械走向全球领先地位。

7月1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关措施的通知》,对于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政府采购项目,应当排除欧盟企业参与,但是《通知》对欧洲企业在华生产的医疗器械不予限制。

事情起源于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禁令:“为纠正中欧医疗器械贸易的不均衡”,自2025年6月30日起,中国企业不得参与欧盟地区数额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采购;中标的医疗器械合同中,中国产品的份额不得超过50%。

笔者对欧盟此番禁令的不解之处在于,当下正处于我国医药产业、医疗器械产业飞速发展的爆发点,先进药品与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任何国家出台可能导致中方对等反制的贸易限制措施,都有可能让该国的相关产品永久地告别广阔的中国市场。

中欧医疗贸易:东升西落

2024年,中欧医疗器械贸易规模370.4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额280.4亿美元,同比减少6.09%,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下降;中国出口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

从产品构成看,中国出口欧盟的高端设备增速显著。例如内窥镜四年出口额增长294%,7.0T核磁共振、640层CT等尖端机型,凭借产品性能对标国际、价格低于“洋品牌”30%的优势,在德国、法国等市场实现规模化装机。相应的,尽管欧盟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但是随着国产替代对高端核心设备的挤压效应日益明显,“洋品牌”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中份额不断下降。

以CT、核磁共振这类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为例。近年来,“洋品牌”普遍在华成立和投产生产基地。在医疗影像设备“三巨头”当中,西门子医疗在华设有6个研发生产基地;GE医疗在北京、天津等地布局CT和核磁工厂;飞利浦95%以上产品实现本地化。但是由于自主品牌奋起直追,2024年GE医疗中国区营收在暴跌15%,西门子影像业务在中国跌了4%,飞利浦销售额出现两位数下滑。

自主品牌的井喷式爆发

“洋品牌”营收和市场份额下降的背后,是国产品牌的奋起直追。2024年,中国核磁共振国产化率达到35.1%,较2023年提升2.6个百分点。在CT领域,国产320排640层CT全国铺货,国产设备在三级医院新增装机量占比显著提升。检查费用每次动辄近万元的PET-CT,国产品牌已经达到市场增量的30%。国产设备凭借价格优势,把PET-CT的检查费用降低了25%左右。

在其他领域,国产品牌表现同样出彩。2024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国产化率达44.4%,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超声设备国产化率已达62%,较2020年提升了13.6%。尽管超声设备的高端市场仍由进口主导,但是高端市场的“东升西落”非常显著。

截至2025年2月底,国家药监局共批准约50款医用直线加速器,其中境内产品35个,国产数量占比约70%。7mm超声手术刀突破“洋品牌”垄断,在广东省牵头的16省联盟集采中平均降幅超70%,手术效率提升40%。质子刀、重离子刀这类动辄耗资上亿元的大型医疗设备都有了成熟的国产替代方案。国产放疗设备的价格仅为“洋品牌”的四到七成,大幅降低了病人承担的治疗费用。

近期,多省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大幅降低了化验费,这背后正是国产检验设备及试剂的普及,降低了医疗机构相关业务的成本。

2023年,国产品牌中标金额和数量均超过50%占比的医学检验设备有生化分析仪、基因测序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等9种。其中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微生物鉴定与药敏仪、血糖仪的国产化率超过70%,尿液分析仪国产化率更是超过八成。

但是,高端医学检验设备的国产份额仍有提升空间。2023年,国产质谱仪的中标金额和数量占比均不足两成;国产PCR基因扩增仪的中标金额占比为29.84%,数量占比为39.65%,与进口产品的差距较大。

厚积薄发与水到渠成

国产品牌近年来的崛起,有许多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中国制造2025”和随后出台的多个行业发展五年规划,规定了国产品牌医疗器械在各级公立医院当中的应用比例,在市场层面为国产品牌保驾护航。监管部门针对AI诊断、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开户了快速审批方案。自主品牌在生产交货周期、维修服务响应时间等方面优于“洋品牌”,并且日常使用成本更低。

自主品牌在产品设计上更贴近中国国情,比如说影像设备可以完成多个部位的检查,让CT等高级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不再“曲高和寡”;在图像处理上加入“中医体质辨识”影像分析模块,辅助中医师判断痰湿、气虚等体质的影像学特征;在功能上接入5G,便于远程会诊。更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和产业支撑厚积薄发,为各类高尖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统计,国产医疗设备依托国内完整的产业链和临床反馈机制,迭代速度比进口快1-2年。例如,某自主品牌的CT设备从128排升级至320排仅用2年,而西门子同系列升级耗时4年;某自主品牌超声手术刀从5mm口径迭代至7mm仅用18个月,打破进口品牌对“大口径”技术的长期垄断。在独特的中国优势支持下,我国医疗器械创新不断刷新全世界的认知。

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为例,过去必须开胸实施,病人术中心脏停搏,需要经历体外循环和术后心脏复跳等生死关口,病情过重的病人往往无法承受手术,只能保守治疗。如今,国产新型心脏瓣膜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手术进行置换,仅需在病人股动脉处开一个小切口就可以完成瓣膜置换手术。

上图媒体报道标题《为俄国心装上“中国门”》,是当事中国医生在手术成功之后的有感而发。该名医生就职的医院所处的城市在中国版图上平凡无奇,中苏蜜月时期没有苏联专家前往该院援助,如今这位医生背后的强大祖国,让他可以前去指导全俄最大的心脏病医疗中心。

脑机接口技术,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脑与设备的信息交换,常用于辅助、增强、修复人体的感觉-运动功能或提升人机交互能力。中国是世界上首个把脑机接口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国家,科幻小说中的技术在现实的中国可为人们治疗帕金森症、顽固性癫痫、高位截瘫等“不治之症”。

手术机器人在中国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充分吸取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优势与中国庞大人口规模产生的临床应用和反馈优势,在全球首创了五臂机器人、免气腹机器人等先进技术。

中国国内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统一市场,庞大的需求产生了海量个性化需求,无数实践场景推动了创新迭代升级走向完善。我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无数富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应用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必然在医疗器械领域及其他领域再次证明。全球领先的中国医疗器械将成为全新的“国家名片”。

近期,多个“国家级”项目聚集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追求创造像X光机那样具有原理创新性的中国原创医疗设备。例如,各地的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工作,在聚集高水平诊疗能力建设的同时,立足各个创建主体单位的特色,制定了在零磁医学、超导医学、AI诊疗等领域的原创性医疗设备创新发展方向。

截至笔者完稿,针对中方2025年7月10日的《通知》,欧盟唯一的进一步升级措施是放风取消欧盟高层级官员访华。面对矛盾升级,欧方反制措施“工具库”的空虚,暴露了欧盟挑衅行为的盲目和轻佻。笔者很困惑,为什么欧洲非要在这样一个错误的时机选择与中国打一场错误的战争?难道是觉得中国市场的代理商都是有来头的人,让代理商吃点苦头,他们就会自带干粮,像欧洲国家的“院外游说”集团那样,对我国的大政方针施加某些影响?那他们也太不了解中国了,中国人不吃这套啊。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欧贸易 医疗器械 国产替代 技术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