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13日 08:01
揭开政策迷雾与全球治理的双重面纱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货币之手》一书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平翻译,原名《神秘之手》,深入探讨了中央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作者从20世纪大萧条、次贷危机、新冠疫情等历史事件出发,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演变、创新及其影响。书中揭示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误解,学术研究与实践的脱节,以及货币政策背后不为人知的真相,并警惕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潜在风险,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全球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 央行角色的演变:本书追溯了央行从应对大萧条到次贷危机、新冠疫情期间的角色转变,强调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责,以及在危机中采取的各种货币手段。

🤔 公众认知的误区:文章指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两大误区,一是认为货币政策主要功能是熨平经济波动,二是认为货币政策是万能的。作者通过分析指出这两种认知的片面性。

💡 学术与实践的脱节:书中探讨了货币政策学术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强调了解决实际问题既需要学术功底,也需要对现实情况的深刻理解和综合统筹能力。

⚠️ 警惕道德风险:文章警示了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特别是对“功能财政”的解读,以及对货币政策制定者可能出现的短视行为的担忧。

文/何平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翻译《货币之手》的。这本书的原名叫《神秘之手》,恰好符合我作为一名货币银行领域的经济学研究人员长久以来对货币政策的感受。这种“神秘”有很多种来源,既包括社会公众对于货币政策功能的误解,也包括货币政策领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还包括一些货

币政策背后不可言说的真相。

货币政策的“神秘”根源

本书作者先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开始谈起,强调了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职责;而后详细分析了 2008 年次贷危机的起因、过程和央行采取的救助措施,并讨论了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复杂性;接着又对近十几年来全球主要央行在货币政策领域的创新及其初衷和得失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使得这本书成为一本很好的学习现代货币政策的教材,而不仅是一本通俗读物。

作者曾担任比利时财政部部长和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许多货币政策决策者,并与之交流;也有机会参与一些重要会议,能够观察到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过程;再加上作者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揭露真相的勇气,使得本书成功地站在政策制定者的视角帮我们揭开了

货币政策“神秘”的面纱。

破除对货币政策的片面认知

社会公众(包括很多市场参与者)对于货币政策很容易产生两个方面的片面认识。一方面是,认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功能是熨平经济波动,但在经济、金融危机时刻,货币政策可能会束手无策。这种片面认识削弱了货币政策的功能,其原因是人们对于经济生活中较少出现的危机以及货币政

策在其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不太熟悉。另一方面是,认为货币政策是万能的,只要央行敢于大水漫灌,就可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这种片面认识放大了货币政策的功能,其原因是人们并未意识到一些经济失衡问题可能与体系内的货币流动性无关,自然也就无法用单一的货币政策来解决。

本书很好地破除了这两个方面的片面认识。作者从一开始就致敬了两位经济学家――亨利·桑顿(Henry Thornton)和沃尔特·白芝浩(Walter Bagehot),强调了除常规的货币政策之外央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的重要性,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撰写了关于金融危机事件和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的著作。接着,作者通过对次贷危机后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的阐述进一步向读者清晰地展示了在重大经济、金融危机中,央行在充当最后贷款人之外还可以采取的众多货币手段,包括量化宽松、负利率等。同时,作者也充分意识到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引言中,作者引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印度银行前行长的拉格拉姆·拉詹的话,清晰地表明了一个观点: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可能只会满足公众的期待,只有实施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解决经济失衡问题。

在中国,这两种对货币政策的片面认识普遍存在。许多金融市场专家对于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分析和预测,往往拘泥于短期需求,而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市场化、城镇化、货币化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产出不断接近自然增长率,传统的凯恩斯分析框架中基于均衡增长的产出缺口(就业缺口)、通胀缺口是很难度量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短期需求调节就失去了依托。我们的货币政策时刻都在配合着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而这些结构性调整往往是长期的。同时,当下中国经济正在朝着由创新引领的高质量方向发展,过去的由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重组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生态,这必然会使经济增长处于过渡性的放缓状态,导致市场中呼唤大规模货币刺激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很显然,简单的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是无法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的。事实上,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也受到了过剩产能、过量存货和过高杠杆的约束,不一定通畅。

货币政策学术研究与实践密不可分

货币政策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之间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的。学术研究关注的问题往往是抽象且具有普遍性的,而政策实践面临的问题则是具体且特殊的。比如说,许多经济学家秉承的是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理论,认为从长期来讲货币供给是中性的,只需保持和经济增长一致的货

币供给就可以了;而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秉承这样的理念显然过于理想化了,一方面,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太可能满足货币中性理论成立的条件;另一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央行可以做到对于经济出现的失衡坐视不管,即便只是短期的失衡。然而,实践不能简单机械地执行理论并不代表实践可以脱离理论的支撑;秉承货币长期中性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采取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政策,而是要以货币中性理论为基准,结合实际,针对背离理论假设的情况采取精准而有效的措施,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书很好地展示了货币政策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清晰地展示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助力形成清晰的方向和思路并避免基本的逻辑错误,同时还需要对现实情况有通透的理解以及综合统筹的能力。次贷危机、欧债危机

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事件对所有政策制定者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本·伯南克毫无疑问为我们充分地展示了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之间的完美结合。我不能完全苟同作者对于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但我却百分之百赞成他对伯南克在危机后推出的一系列极具创新、高度灵活、教科书级别的货币政策的溢美之词。从长端利率调整,到资产置换,再到扭曲操作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创新无一不是基于对金融市场的深刻理解,又无一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伯南克对 20 世纪“大萧条”的跟踪调研以及在金融危机领域的学术研究最终获得了最好的回报。

作为一个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环境不断发展的国家,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远比发达国家更为复杂,而且是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这种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使得许多人产生了对于学术研究和国外实践的盲目信仰。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部分学者乃至政策制定者试图用一个

大而全的模型精准描述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用于预测经济未来的走势并进行政策校准,然而,这样做可能是徒劳的。经济学和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宏观经济模型的主要用途在于定性分析;由于无法控制实验环境,定量分析只能作为参考,而无法作为决策依据,更何况现代社会经济的复杂性使得所有的宏观经济模型的拟合度都很低。简单复制国外实践也只是权宜之计,不管是泰勒法则还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中国都缺乏必要的经济环境和制度基础。以坚实的理论为指引的政策制定是如此重要,但又如此遥不可及,我们亟待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体系,而这需要我们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相向而行、久久为功。

警惕现代货币理论及政策道德风险

尽管备受争议,央行还是占据了现代社会的中心位置,从普通百姓到达官贵人,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近百年来,尽管央行的不当政策被认为是许多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但这并没有削弱央行的重要性,反而使其获得了监管与督导的职责。关于货币,许多知名人士都会引用一句话,即

“谁控制了货币发行谁就拥有了世界”。尽管这句话的源头已经不得而知,但显然,货币发行控制权的重要性是得到了全球几乎所有学者、金融从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的一致认可的。央行闪耀的光环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任何货币发行都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货币发行往往被人们定义为征收“铸币税”,但很少有人去探究这些税收的真正去向。

本书对于表面光明正大、造福百姓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以及其他负外部性进行了大胆揭露,并定义为各种“综合征”。对于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央行而言,其货币政策有溢出效应,从窃取邻国财富,到惩罚储蓄者,再到加剧财富不平等,这些无一不是大国央行行长

华丽辞藻背后竭力回避的真相;不负责任的短期货币刺激还可能以伤害本国未来的经济为代价,透支未来、过度杠杆、加剧泡沫、削弱实体经济、忽视经济结构改革,这些问题均集中体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道德风险。

我们很容易被一些国际“货币流氓”的包装所迷惑。近年来,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很流行,它被很多人所追捧,有些人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现代货币理论的支持者主张“功能财政”,即政府用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财政政策的目标不是平衡,而是实现充分

就业。现代货币理论将“财政赤字货币化”做了最大限度的拓展,成为赞成政府债务进一步增加的理由,很好地支持了一些国家增加政府支出的主张,解决了公共政策资金约束的顾虑。然而,如果一国的货币是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其货币发行产生的债务将由全球各国共同承担,其外部性以及财富转移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应容忍这种只顾本国充分就业而不负国际责任的货币财政政策。当然,我们同样也要警惕本国货币政策制定者的道德风险,杜绝推出短视的货币政策,这一点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2025年1月于北京清华园

● 分类:金融/投资

● 书名:货币之手

● 作者:【比】约翰·范·奥弗特维德(Johan Van Overtveldt)【比】斯汀·罗切(Stijn Rocher)

● 译者:何平

[内容简介]

《货币之手》聚焦中央银行在当代经济中的角色与影响,探究其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塑造作用。

全书围绕中央银行展开深入探讨,从历史与现实的多个维度,全\面分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影响。书中重\点聚焦 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中央银行所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负利率政策等。详细剖析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在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成效与不足。同时,深入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带来的诸多意外负面后果,涵盖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包括债务积累、贫富差距加剧、金融市场不稳定等问题。此外,还对央行长期以来以 2% 通胀率为目标的政策框架进行深刻反思,指出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过时性和局限性,并提出应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框架的建议。

本书具有重要价值,它为理解中央银行政策提供了全\面视角,梳理了经济金融历史事件与理论发展,对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学生深入研究央行货币政策有重要参考意义,也适合关注经济金融动态的普通读者,帮助他们了解全球经济现象背后的央行决策逻辑。

[编辑推荐]

l 一本颠覆认知的央行启示录研究央行政策、全球金融体系及其未来走向的必读书目。从大萧条到次贷危机,从欧债风暴到疫情冲击,透视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主要央行的非常规操作,看懂2%通胀目标的迷思、量化宽松的代价,以及负利率如何重塑财富分配逻辑。

l 欧盟金融“掌舵人”对货币政策的精彩见解,亲述决策内幕。作者约翰·范·奥弗特维德是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是整个欧盟金融和货币事务的“掌舵人”,也是众多国际金融政策制定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一位真正的“局内人”,作者将很多亲身经历融入叙事当中,这不仅使内容引人入胜,还增强了相关论点的说服力。

l “政治家+经济学家+商业记者”三只眼透视和解读央行,全\方位揭开货币之手的神秘面纱。作者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曾任权威商业杂志主编,并拥有多年工商业管理经验。作者理解普通人的担忧和恐惧,懂得如何与大众沟通,能将自己作为政治家的技能、作为经济学家的经验以及作为记者的轻松笔触结合起来,穿透复杂的真实世界,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大众关心的金融问题,

l 提出根本性的、负责任的改革金融体系、化解金融风险的思路。对央行以 2% 通胀率为目标的政策框架提出批判,认为其过时且过于狭窄;主张将金融稳定纳入政策框架,为央行政策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l 身处经济变局中的普通人的“防坑指南”兼“生存手册”。宏观经济与个人命运紧密连接,具体体现在房贷利润、存款收益、物价涨跌、就业与收入稳定性、投资理财收益与风险、汇率与跨境消费、海外投资/移民、债务陷阱、养老金改革、通胀目标与生活成本、资产泡沫与财富分化等方面

[作者简介]

约翰·范·奥弗特韦德

(Johan Van Overtveldt)

比利时财政部前部长,欧洲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整个欧盟金融和货币事务的“掌舵人”。

专注于中央银行政策的学者型官员,拥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深刻理解现行的货币金融体系的现状与缺陷,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本质,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革建议。

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与工商业管理经验。

拥有安特卫普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以及鲁汶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期担任哈瑟尔特大学的兼职宏观经济学教授,曾任比利时权威商业杂志Trends主编,还亲自管理过企业,有10年以上的银行、制造业、建筑业和服装业管理经验。

拥有“大众视角”“学者视角”“财长视角”的跨界作家。

理解普通人的担忧和恐惧,懂得如何与大众沟通,能将自己作为政治家的技能、作为经济学家的经验以及作为记者的轻松笔触结合起来,穿透复杂的真实世界,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解释大众关心的财经问题,出版过多本财经畅销书。

斯蒂恩·罗切(Stijn Rocher)

● 比利时弗兰德财政部长政策顾问、安特卫普大学博士。

译者:何平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全球贸易与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 曾任《第\一财经》财经早餐栏目的特约评论员、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全球化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顾问。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经济危机 现代货币理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