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在其播客节目中提出“中国生物科技行业正迎来DeepSeek时刻”,强调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正凭借独特的竞争力崛起,并援引生物医药行业研究机构DealForma的数据——2020年,在价值5000万美元或以上的医药行业交易中,涉及中国的比例还不到5%;而这个比例在2024年已经上升到近30%。
实际上,中国的创新药企都很年轻,最早的一批成立于2010年左右。为什么能实现快速追赶?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康方生物(9926.HK)创始人、董事长夏瑜。
康方生物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广东省中山市。2022年,康方生物将自主研发的双抗药物依沃西,以50亿美元的交易对价授予美国药企Summit Therapeutics(SMMT. Nasdaq),刷新了当时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纪录。
2024年,依沃西在头对头三期临床试验中击败全球最畅销抗癌药K药,为全球首例。
“只要是源头创新,路就会充满艰辛”
南方周末:你中山大学毕业后赴英留学,此后二十余年,一直在欧美创新药领域深耕。为什么决定创业?
夏瑜:我2008年回国,那时,有朋友说生物外包在中国有机会,能把价格降下来,提供的服务还更好。这确实在商业上说得通,所以我就回来了。
但回来之后发现,服务的客户仍然以海外医药公司为主。中国本土企业当时仍不太理解,早期研发为什么要投那么多钱。
那时候我看到了中国有创新药的机会,中国老百姓也确实需要。我们本身在海外有很多年的积累,知道创新药从头到尾怎么做。所以想着,与其在中国给外国药企提供服务,不如自己在中国做药。
南方周末:康方生物有四位联合创始人,除了你,都是男性。为什么你当董事长?
夏瑜:我应该谦虚,还是不谦虚地说呢?
理性来讲,我可能更全面一点。创业过程中大家争论肯定有,我们彼此很信任,他们最后都会说“你定”。其实,权力和责任是并行的,一旦我做了决定,那份责任也会落到我身上。
南方周末:PD-1单抗药物被认为是近十年全球抗癌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康方为什么选择双抗赛道?
夏瑜:其实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做让中国患者第一时间能用到的好药、可负担的药。
简单来讲,双抗就是一个药起两个药的作用,同时靶向两个不同通路。双抗的理念非常成熟。本世纪初,国际大药厂就开始投入了,但进展非常慢。一是生物学上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二是大规模生产的瓶颈没有解决。不像单抗来源于人体自身天然带有的蛋白,双抗是非天然蛋白,生产有赖于技术工艺的突破。
当康方开始做双抗时,很多中国的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都加入了这一行列。但新药的开发就是这样,有众多环节要突破,其中一个突破不了,药就做不出来。
现在市面上其实也没有很多双抗出来。到目前为止,康方应该也是全球唯一有两款免疫双抗产品上市的公司。目前仍有许多企业持续在双抗领域探索,我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成功涌现。
南方周末:当时很多公司都在做双抗,康方有信心能做出来?
夏瑜:做新药,永远都有不确定性,直到成功来到的那一刻。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外界可能会认为康方的卡度尼利或者依沃西所针对的并不是最新靶点,但在双抗领域,我们就是源头创新。只要是源头创新,路就会充满艰辛,全程都有风险。今天来看,全球产业界开始认可双抗这个思路,也从中国引进了很多双抗资产。
南方周末:康方的护城河是什么?
夏瑜:首先是ACE平台(涵盖全面的药物发现和开发功能),具备一套闭环的创新药产业链能力。这不光要砸钱,还要人才和体系的建设等。我们叫做Institutional know-how(指一家公司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系统性专业知识和技术经验)。
在欧美,有很多做源头创新的生物科技公司会在研发过程中寻求退出机制。比如,在创新成果进入临床试验初期,就将权益或整个公司都出售给大型药企,让大公司进行后续的临床试验、上市审批、商业化等。康方是想搭建一套创新药的闭环系统,覆盖源头创新、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商业化等。于是,公司一开始就做了ACE平台,保质高效地推动整个开发流程。刚开始时,我们在ACE平台上启动的项目屈指可数,但现在已经有五十多个项目在开发中了。
其次,是康方所培养的创新文化,不是做快餐。不是说做个产品,卖出去,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持续开发全球领先的药物,解决临床的问题。
“无知者无畏”
南方周末:创新药最重要的就是获得资金投入,康方如何获得关键投资?有没有断过粮的时候?
夏瑜:康方幸运得可能都很难让人相信。
创业时,中山正在招商引资,朋友引荐之后,我们就和中山“看对眼了”。我很喜欢中山的环境,感觉能长期住下来,政府也很认真跟进我们的需求,牵线搭桥,链接了当地愿意支持创新的天使轮资金方。我们四个创始人背着背包就来中山了。
其实,他们的投入是很有风险的。我们当时没有任何承诺,只是说会把企业好好做下去。现在看来,他们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后来,又有深创投为首的国内知名机构一直投资,所以康方没断过粮。资本方也没干预过我们。当然,也是因为康方自2015年A轮融资之后,一直都能交出很好的答卷。
比如,A轮融资半年后,康方就做了全国第一单和全球TOP5药企(默沙东)的BD合作。从2012年到现在,康方已经有7款自主研发的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并且有一款(派安普利单抗)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
南方周末:2015年,康方生物以2亿美元的总对价,将CTLA-4单抗药物的全球权益授予默沙东,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夏瑜:中国2015年进入到药政改革时期,康方当时开发了PD-1、PD-L1、CTLA-4等单抗药物,已经立项开发肿瘤免疫双抗的战略,资金并不充裕。另一方面,能被国际大公司认可,对于公司的创新品牌有很好的助力。在那之后,行业开始逐渐知道,广东还有这样一家企业。
南方周末:如果药政改革晚5年,康方以及整个中国创新药行业会是怎样的局面?
夏瑜:我们有点无知者无畏。
康方刚成立时,我们其实没有特别去了解中国政策环境到底是怎样的。比如,2015年之前,申请一个新药进临床实验可能要两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风险投资,我们只是想做一些事情,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这些事儿,可能就没有康方了。
而现在,康方每年申报几十个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药政改革后,申请临床试验的时间缩短到60天。最新的政策是,符合条件的30天就行)。对于创新药,尤其是潜在的首创类药物,速度和创新水平一样重要。
“从点到面的突破”
南方周末:在2024年公布的三期HARMONi-2研究中,依沃西在临床上击败全球最畅销的抗癌药K药,是有胜算才做的研究吗?
夏瑜:当然是。
首先,有数据支持,依沃西有可能赢。二期临床研究提供了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数据,但二期临床样本量比较小。相当于已在一个小样本量的研究中,得到了可能挑战成功的结论。那是否能在样本量更大的三期临床试验中,继续得到体现?风险需要企业来承担。
我们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和研究后,认为这个风险是值得承担的,因此决定继续进行。
南方周末:依沃西打败K药,是否意味着中国创新药企能与全球一流的制药公司竞争?
夏瑜:我认为是在路上了,但不能单靠一个案例来反映整个行业。近些年,通过中国创新药企业的不断努力,海外大药企频繁找中国公司合作。中国创新药正在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
南方周末:也有声音认为,中国创新药的研发依然是跟随验证靶点,而不是原创靶点。
夏瑜:我觉得这是个误区。
靶点的发现不应该是药企的主要任务,这是大学和基础研究机构的事情。药企需要的是敏锐的眼光,能识别出哪个靶点有变成药品的潜力。
验证靶点有效,并把有效靶点转化为药物是药企的能力所在,跨国制药公司做的也是这个事情。中国的药企有这样的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这一波中国创新药BD(药物、技术或专利授权)热潮?实际上,有很多BD出去的中国创新药管线都没有下文了。
夏瑜:这要综合评估。
本身药物研发具有极高风险。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后,不夸张地讲,70%-80%都会失败。所以,引入处于临床前期的项目,无法继续下去,太正常了。
也有可能是,引入的项目不符合公司发展方向了,于是放弃,这也很正常。
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生物科技公司,如果真的是好产品,要签好合同。比如,若合作方不愿意继续,项目能不能拿回来,或者寻找新的合作方式。
但不应该因为BD出去没下文了,就判断这个交易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