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如下:
- 中介与用工方违规操作:根据报道,劳务方最初仅支付每人10元路费,后经媒体介入,才补发50元/人。涉事劳务公司负责人辩称学生“边聊天边干活”导致效率低下,但这一说法与学生提供的证据矛盾,且中介招聘信息未提及未成年限制,现场管理人员也未核查身份证件,存在未对未成年工实行登记等违规行为,用工管理不规范。
- 刻意克扣工资:劳务方称学生工作约2.5小时,按3小时计算应得48元,已私人补贴至每人50元。但学生坚称工作超4小时,且未签订任何协议,中介事后“踢群失联”,有刻意克扣工资之嫌。
- 学生缺乏维权意识和证据:暑假工社会经验少,往往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协议,也未及时保留考勤记录、工作视频等证据,导致在与中介和用工方沟通工资问题时处于弱势,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只能接受较少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