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7月12日 12:41
为啥国产造车像玩似的 苹果戴森砸百亿却翻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苹果和戴森等科技巨头跨界造车失败的原因,并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文章指出,这些巨头在战略、技术和生态方面存在短板,例如:苹果的造车战略过于激进、戴森的技术洁癖导致成本过高、以及两者在供应链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不利局面。相比之下,中国车企更注重务实、灵活的策略,如比亚迪的混动策略、蔚来的技术外包、以及完善的供应链和政策支持,最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取得成功。文章总结认为,汽车制造不同于消费电子产品,需要更注重用户体验、产业规律和创新之间的平衡。

🍎 战略误判:苹果的造车计划一开始就过于激进,追求L5级自动驾驶,导致技术路线多次调整,最终未能落地。

⚙️ 技术迷信:苹果对汽车制造的精细度要求过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戴森则过于追求技术自主,导致成本失控。

⚡ 生态短板:苹果和戴森在供应链和政策支持方面都难以与中国车企相比。中国车企依托完善的产业集群和政府补贴,迅速发展壮大。

💡 务实为先:中国车企如比亚迪、蔚来等,采取了务实、灵活的策略,例如比亚迪的混动策略、蔚来的技术外包,以及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

当小米SU7的交付量突破10万辆时,苹果泰坦计划的服务器正在被格式化——这场耗时十年、烧掉数百亿美金的跨界造车项目,最终只留下一堆无法落地的自动驾驶代码。

同样的剧情也发生在戴森身上,5亿英镑砸进去,最后只能把35辆原型车拉到拍卖场清仓。

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消费电子领域呼风唤雨的巨头,到了新能源造车圈居然连中国新势力的尾灯都追不上。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战略跑偏:巨头们总想搞个大新闻

苹果的造车梦从一开始就透着股“不接地气” 的劲儿。2016年流出的原型车图纸里,连方向盘都给取消了,库克想直接跳过L2、L3,一步到位搞L5级全自动驾驶。

结果呢?十年间技术路线改了12次,从“完全自动驾驶” 一路缩水到“增强版辅助驾驶”,活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烂。

反观中国玩家,比亚迪2008年就搞出了F3DM插混车,王传福当时就说“混动是过渡,纯电是终极”。这种步步为营的打法,让比亚迪在2023年以186万辆纯电销量登顶全球时,还攥着40%的插混市场份额。理想更直接,李想在内部群里放话:“先让奶爸们愿意掏钱,再谈改变世界。”

戴森的翻车更离谱。詹姆斯?戴森非要死磕“全自研”,连空调压缩机都要自己造。首款SUV的固态电池吹得神乎其神,说能跑900公里,结果量产成本高达1500美元/千瓦时,是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这种技术洁癖,最后只能让5亿英镑打水漂。

技术迷信:参数党在汽车圈玩不转

苹果的工程师大概是把造iPhone的毛病带到了汽车圈。他们要求汽车冲压件的缝隙公差不能超过0.1毫米,这可把代工厂麦格纳坑惨了—— 汽车行业 0.5毫米的标准早就够用,苹果这要求直接让生产线良率从95%暴跌到60%。

中国车企就懂变通多了。蔚来2019年资金链吃紧时,果断把换电机器人的部分技术外包,集中火力保住电池标准;小鹏G9的800V高压平台吹得震天响,其实碳化硅模块是从斯达半导拿的货。这种“核心技术攥手里,非关键环节能外包就外包”的套路,才是汽车圈的生存之道。

戴森的电机确实牛,20万转/分钟的转速甩同行一条街。但在纽伯格林测试时,这玩意儿连续三次因为过热罢工。说到底,汽车不是堆参数的游戏机,比亚迪刀片电池能量密度不算顶尖,却靠结构创新把安全性和续航平衡得明明白白—— 这才是真本事。

生态短板:供应链和政策红利才是硬通货

上海临港的特斯拉工厂旁边,挤着56家核心供应商,最远的也就30公里。这种“半小时供应链圈”的密度,让 Model3 国产化率两年内从30%飙到95%。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在2023年卖出去3000万辆,靠的就是长三角、珠三角这种万亿级产业集群,48小时内能配齐一辆车95%的零件。

苹果想学这招,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它让大陆Tier1供应商去墨西哥建厂,那边连像样的模具工程师都找不到。更绝的是,苹果想让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定制电池,被直接怼回来——2022年电池产能紧张的时候,宁德时代的客户名单里,比亚迪、特斯拉可比苹果排得靠前多了。

政策这块更是没得比。比亚迪2009年就拿到了首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比戴森早享受了10年政策红利。光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企拿到的研发补贴、充电桩建设支持就超过800亿。戴森2019年想在新加坡建厂,不仅没拿到税收优惠,还因为环保问题拖了工期—— 这就是差距。

说到底:汽车不是带轮子的手机

苹果泰坦计划的终止报告里有句话挺实在:“用户不会为了炫酷功能忍续航焦虑。”科技公司玩惯了的“参数革命”,到了汽车圈根本行不通—— 这玩意儿关系到身家性命,体验闭环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车企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没像苹果那样想重构汽车产业,也没像戴森那样钻进技术牛角尖。它们就在现有框架里找突破口,比如华为跟车企合作,既输出智能座舱技术,又不瞎掺和整车制造—— 这种分寸感,才是造车的真谛。

现在新能源汽车圈已经进入淘汰赛,那些总想着颠覆来颠覆去的,大概率要先被市场颠覆掉。能在产业规律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苹果 戴森 新能源汽车 造车失败 中国车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