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 15小时前
告别Transformer!北大、北邮、华为开源纯卷积DiC:3x3卷积实现SOTA性能,比DiT快5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来自北大、北邮和华为的研究团队,通过重新审视深度学习中的3x3卷积,构建了纯卷积扩散模型DiC。该模型在性能上超越了广受欢迎的Diffusion Transformer (DiT),并在推理速度上实现了显著提升。DiC证明了,经过精心设计的卷积网络也能在生成任务中表现出色,挑战了“生成模型必须依赖自注意力”的固有观念。这项研究为AIGC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

💡 DiC模型的核心在于回归基础的3x3卷积,并针对其感受野受限的问题,采用了U-Net沙漏型架构,通过编码器下采样和解码器上采样,使得卷积核能覆盖更广的原始图像区域,弥补了感受野的不足。

⚙️ 为了让模型更精准地响应条件信息,DiC采用了分阶段嵌入、最佳注入位置以及条件门控机制的优化组合。分阶段嵌入为U-Net不同层级提供专属的条件嵌入;实验确定条件信息在卷积块中间层介入;条件门控机制通过动态缩放特征图,实现对生成过程的精细控制。

🚀 实验结果显示,在同等计算量和参数规模下,DiC在图像生成质量和多样性上均优于DiT,例如,DiC-XL的FID分数从DiT-XL/2的20降低到13。更令人瞩目的是,DiC的推理吞吐量远超Transformer模型,DiC-XL的吞吐量是DiT-XL/2的近5倍。

📈 研究人员还探索了DiC在Scaling Law上的表现,发现其模型收敛速度快,且在大图生成方面,DiC的线性复杂度使其优势更加突出,在512x512分辨率下,DiC-XL模型用更少的计算量,达到更好的生成效果。


当整个 AI 视觉生成领域都在 Transformer 架构上「卷生卷死」时,一项来自北大、北邮和华为的最新研究却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审视了深度学习中最基础、最经典的模块——3x3 卷积。


他们提出的 DiC (Diffusion CNN),一个纯卷积的扩散模型,不仅在性能上超越了广受欢迎的 Diffusion Transformer (DiT),更在推理速度上实现了惊人的提升。这项工作证明了,经过精心设计,简单的卷积网络依然能在生成任务中登峰造极。



论文标题:DiC: Rethinking Conv3x3 Designs in Diffusion Models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1.00603

项目主页/代码https://github.com/YuchuanTian/DiC


引言

从 Stable Diffusion 到 Sora,基于 Transformer 的扩散模型已经成为 AIGC 领域的绝对主流。它们强大的可扩展性和卓越的生成效果令人惊叹,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计算开销和缓慢的推理速度,成为实际应用中的一大瓶颈。


我们真的只能在 Transformer 这条路上走到底吗?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者们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否定答案。他们大胆地抛弃了复杂的自注意力机制,回归到了最纯粹的 3x3 卷积,并构建了一个兼具速度与性能的全新扩散模型架构——DiC。


返璞归真:为什么选择 3x3 卷积

在 AI 硬件和深度学习框架(如 cuDNN)的加持下,3x3 卷积是硬件支持最好、优化最彻底的算子之一。得益于像 Winograd 这样的高效算法,它的计算速度远超其他类型的操作,是实现高吞吐量的关键。


然而,3x3 卷积也存在一个致命弱点:感受野受限。这使得它在需要全局信息的生成任务中,天然弱于拥有全局感受野的 Transformer。之前的工作大多认为,Transformer 中的自注意力机制是大型生成模型 Scaling Law 的关键。


DiC 的作者们正是要挑战这一「常识」。


DiC 的基本模块主要由两个 Conv3x3 组成


DiC 的进化之路:从平庸到卓越

研究者们并非简单地堆叠卷积层。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巧的设计,一步步将一个平庸的卷积网络打造成了性能怪兽。这个过程清晰地展现在了论文的路线图(Roadmap)中:



架构选择:U-Net Hourglass 是关键


研究发现,对于纯卷积模型,传统的 U-Net 沙漏型架构比 Transformer 中流行的直筒形 Transformer 堆叠架构更有效。通过编码器中的下采样和解码器中的上采样,模型可以在更高层级用同样的 3x3 卷积核覆盖更广的原始图像区域,从而有效弥补了感受野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DiC 减少了跳连的频率,降低了 U-Net 频繁跳连带来的计算冗余。


全方位的条件注入


优化为了让模型更精准地响应条件(如类别、文本等),DiC 进行了一套精密的「三连击」优化。首先,它采用分阶段嵌入(Stage-Specific Embeddings),为 U-Net 不同层级的特征提供专属的、维度匹配的条件嵌入。其次,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注入位置,让条件信息在卷积块的中间层介入,以最高效地调制特征。最后,DiC 引入了条件门控(Conditional Gating)机制*,通过动态缩放特征图,实现了对生成过程更精细的控制。这套组合拳确保了条件信息被恰到好处地利用,极大地提升了模型的生成质量。


激活函数替换


将常用的 SiLU 替换为 GELU,带来了一定的效果提升。


惊人的实验结果:性能与速度双丰收

超越 DiT,性能更优



在同等计算量(FLOPs)和参数规模下,DiC 在各个尺寸上都显著优于 DiT。以 XL 尺寸为例,DiC-XL 的 FID 分数(越低越好)从 DiT-XL/2 的 20 降低到了 13,IS 分数(越高越好)也大幅提升,生成图像的质量和多样性都更胜一筹。


DiC 生成能力的超越已经足够亮眼,而速度的优势则更具颠覆性。由于纯卷积架构对硬件的高度友好,DiC 的推理吞吐量(Throughput)远超同级别的 Transformer 模型。例如,在相同模型参数量和算力的情况下,DiC-XL 的吞吐量达到了 313.7,是 DiT-XL/2(66.8)的近 5 倍!


Scaling Law 上的探索


研究者们积极探索 DiC 图像生成能力的上限,发现模型收敛速度快。当不使用 cfg 时,在相同设定下 DiC 的收敛速度是 DiT 的十倍;在使用 cfg 时,FID 可以达到 2.25。


DiC 生成效果出众,输出图像十分逼真


大图上的探索


当生成图像尺寸扩大时,Transformer 的二次方复杂度问题会急剧恶化。而 DiC 的线性复杂度使其优势更加突出。实验表明,在 512x512 分辨率下,DiC-XL 模型可以用比 DiT-XL/2 更少的计算量,远超后者的速度,达到更好的生成效果。



结论与展望

DiC 的出现,有力地挑战了「生成模型必须依赖自注意力」的固有观念。它向我们展示了,通过深入的理解和精巧的架构设计,简单、高效的卷积网络依然可以构建强大的生成模型。卷积,在视觉 AIGC 的广阔天地中仍然大有可为!


论文已被 CVPR2025 接收,更多内容,请参考原论文。


©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

投稿或寻求报道:liyazhou@jiqizhixin.com


文章原文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DiC 扩散模型 3x3卷积 AIGC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