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19小时前
“偷师”中国的印度,能偷出个印度制造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印度在承接外企技术转移和发展制造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印度通过“偷师”和“坑”外企的方式试图发展本土工业,但受限于工业基础薄弱、制度缺陷和全球工业化窗口期关闭等因素,难以实现工业化目标。文章分析了印度工业化的困境,并提出了中国企业在印度及其他国家进行产业布局的策略,强调了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联合迭代、不断生长”的小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对民族精神层面差异的解读。

🇮🇳 印度通过低价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获取外企技术,但由于自身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将技术转化为产业优势,导致技术“偷师”难以落地和产业化。

🏭 印度工业化面临制度性障碍,例如地方势力强大、资源协调效率低,导致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规划,影响了工业化的进程。

⏳ 全球工业化窗口期已经关闭,印度错失了通过承接制造业转移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当前制造业产能过剩,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降低了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

🇨🇳 针对印度市场的特殊情况,中国企业应采取“抱团出海”策略,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打造“微型东莞”模式,实现产业的全球化升级,并注重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共同发展。

专坑外企的印度,又对中国企业开刀了。

就在今年,保变电气以约1.3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印度阿特兰塔电气有限公司转让其在印度子公司的90%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保变电气将完全退出印度子公司。

保变电气2016年雄心勃勃地在印度设厂,成立了保变印度公司,想靠着自己的技术实力,在印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谁曾想,六年时间,工厂年年亏损,累计亏了上亿元,最后只能以1.37亿元的“白菜价”卖给印度,彻底退出印度市场。这不仅让保变电气赔了夫人又折兵,还可能让印度“顺手”学走了中国引以为傲的特高压技术。

保变电气的技术有多牛?简单来说,它在特高压变压器领域的造诣,堪称世界顶尖。

特高压,顾名思义,就是能传输超高电压的电力设备,电压等级通常在1000千伏以上,技术难度极高。

这技术对电力系统来说,就像给国家电网装上了“超级高速公路”。保变电气不仅掌握了特高压变压器的核心设计,还攻克了绝缘材料、高压绕组等关键技术,拥有上百项专利,参与了中国90%以上的特高压工程建设。

其实,中国的高端技术,被印度“偷师”,已经不是头一次了

例如之前中冶赛迪和塔塔钢铁的合作,也是这么个例子。

2024年,塔塔钢铁的2号高炉顺利出铁,这座高炉号称“世界新建最大”,炉容5873立方米,年产铁水437.5万吨,效率高得惊人,用的就是中冶赛迪的独家技术。

比如煤气干法除尘和水渣转鼓工艺。这些技术能让炼铁过程既省煤又环保,全球没几家能玩得转。中冶赛迪是看中了印度市场的潜力,接下这单大生意,帮塔塔钢铁设计、建造,还提供了后续的技术支持。

该项目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顶燃式热风炉、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尖端技术,使印度钢铁产能提升至1.54亿吨/年,逼近中国产能的15%。

可没想到,印度在半年多后突然翻脸,宣布对中国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

这种花大力气养出“白眼狼”的行为,让网上很多国人都觉得,这种“以技术换市场”的平衡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养虎为患”,特别是对印度这样的国家。

那么,印度真能像自己的如意算盘想的那样,靠坑外企,“坑”出个“印度制造”吗?

“偷师”的天花板

其实,印度企业在“偷师”中国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根本性短板:他们即使学会了“某项核心技术”,也往往难以真正落地或产业化。

因为这背后涉及到一整套工业技术体系能力的缺失

举例来说,造高炉不仅仅是造个“大锅”,而是要一整套配套的工业体系。

高炉炉胆要承受1700°C的高温,不裂不塌才行,这其中需要用一样关键的东西:耐火砖。

它们就像高炉的“皮肤”和“骨骼”一样,要死死扛住几千吨焦炭和铁矿的冲击,还得熬得住火。

中国现在造的是高纯莫来石砖、镁铬砖、刚玉质整体浇注料,杂质少到什么程度?简单来说,能做到泡在酸里都不碎、烧几个月都不裂。

而印度的耐火砖呢?往往夹着沙粒、氧化物、气孔。杂质多得像一块劣质芝麻酱糖,寿命比中国的短一半还多,换炉频繁不说,甚至炉温还升不上去,产量也上不去。

别看耐火砖只是个“小东西”,但它实际上需要的,是高精度的矿热炉、多级酸洗过滤系统,以及粉体干燥与包裹技术,考验的是一个国家在精密材料方面系统化的技术、设备,与工艺标准。

而特高压技术,考验的更是工艺与材料的极限。

比如造一个±800kV的变压器,首先就需要高纯度电工钢,这东西是导磁核心材料,导磁率高,才能减少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这其中的难点就在于:硅钢要精确掺入2.5%~3.2%的硅,稍多稍少性能就劣化。印度炼钢工艺控制粗糙,连千分之一的精度都难以保障,印度本地钢企几乎做不出50H120高等级硅钢,几乎都得靠进口。

印度现在最好的电工钢,铁损通常在1.8W~2.2W/kg,比中国差整整一个时代。而50H120在日本、宝钢、鞍钢等顶尖厂家眼里,已经是高端变压器的基本门槛。

而高端变压器用的多层纸包铜线,表面上是“铜+纸”,其实是极限级别的手艺活+材料科学。

变压器里面要绕很多圈线圈,就像一团密密麻麻的铜线球。这些铜线之间必须绝缘得极其好,否则几千伏高压一穿透就烧毁。

每一层都必须包得非常均匀、贴合、无气泡、无裂纹。

这方面,中国早已用上了自动包覆机技术,普遍使用全闭环控制、激光纠偏+微调喷胶系统的设备,误差控制在±0.03mm以内。

而印度企业,很多情况下都在用手工+经验的方式。

有的印度工厂甚至一个换班后,纸包质量就忽上忽下。有人手汗多,纸会被潮气影响粘合度,有的角度不对,缠出来一边厚一边薄。

问题来了:既然印度自己也知道,这些“偷”来的高端技术,自己没本事量产、体系化,那他们为什么还一次次这么杀鸡取卵呢?

坑人背后的逻辑

很多人觉得,印度这么一次次坑外企,迟早有一天会在国际上把自己名声搞臭,弄得外资不敢再来投资,看起来很短视。

但其实,从印度政府、企业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他们在目前的条件下,能找到的某种“最优解”。

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印度,已经失去了通过“正常”途径实现工业化的可能,因此不得不走这类歪门邪道。

印度无法“正常”工业化的原因,其实很复杂,其中包括了社会体系、种姓制度、教育水平,以及历史因素等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我们只挑两个较为重要的因素来说。

这两个因素,一是社会资源的抽取能力;二是全球工业化的窗口期

从历史上看,二战后,整个亚洲,实际上只有中国、韩国等少数后发国家完成了工业化,其中韩国还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完成的,这说明,对后发国家来说,要想真正迈入工业文明,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化需要原始积累。

西方列强通过几百年的殖民掠夺,烧杀抢掠,完成了这血腥的积累,而中国则是通过对内的艰苦奋斗,通过农业和工业的“剪刀差”完成了这一积累。

工业化,从来不是温柔的事,你必须有本事牺牲一部分社会利益,让资源流向制造业、流向重工业,才能先造出机器,跑出效率。

而这种集中化的资源抽取能力背后,就必须要有强制性的产业规划。

而印度搞不出“强产业规划”的根源是:国家不像一个国家,而像一个妥协平台;印度国家的核心机制,是“协商式、妥协式联盟政治”,各个邦的地方势力拥有强自治权;这极大拖累了资源集中、协调的效率。

举例来说,苹果2019年开始在印度建iPhone产线,当时富士康工厂设在泰米尔纳德邦;零部件供货商分布在卡纳塔克、马哈拉施特拉、北方邦。

邦与邦之间的运输协调机制混乱,高速通行要不同通行证,一旦缺了某个邦的公章,几百万美元的零件就被卡在路上了。

最后结果是:苹果被逼着自己出钱,专门设了“运输护送部门”,像黑帮押镖一样,保护芯片过境。

在这样重重掣肘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方能“拍板”牺牲局部去服务一个长远目标。

结果就是:一遇到“削肉补铁”的事情,印度政府、企业就全体拖延;一遇到“杀肥羊赚钱”的事,就全体出动。

除了制度上的硬伤外,全球工业化的“时间窗口”,也已不再允许印度进行全面的工业化。

现在,很多人看见新闻,听说苹果要把部分iPhone生产线转移到印度,觉得印度似乎“时机”来了,当下中美关系紧张、中国劳动力变贵,西方也不再信任中国,全球产业链在松动,除了印度,还能轮到谁当“世界工厂”?毕竟印度市场大,人多又便宜,英语也精通,看起来就是“天选之子”。

但其实,这样的“时机”,只是一种假象。

真正的“工业化窗口期”,指的是那种整个世界都缺产能、缺代工,急需你来填补的历史性阶段。

比如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那阵,全球发达国家拼命压低成本,制造业往外溢出,中国正好有一大批吃苦耐劳的农民工、有配套的土地、态度开放的政府,有耐心、有制度,也有对长期积累的信仰。

全球工业化最后的窗口期,早在2001年~2015年这个阶段就过去了,而中国恰恰抓住了这最关键的时代。

2015年之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PMI开始下行,并逐步停滞。

中国制造业PMI也自2015年开始频繁跌破50,国务院正式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其中首项就是“去产能”。

这说明,工业能力,那时起已经从“稀缺资源”变成了“过剩资源”。全世界生产衣服、家具、手机、汽车的工厂已经够多了。

更关键的是,在此之后,AI与自动化时代正逐渐到来,未来的产业链不再需要那么多人了。

机器人代替了流水线工人,AI系统接管了设计、流程调度,新的制造业,将不再依赖“廉价劳动力”这个传统优势。

说白了,当今世界并不缺产能,缺的是高质量、系统性的制造能力。

所以别误会了,西方来印度建厂,不代表印度工业化的“时机”到了,而只是来“找个备胎”;苹果的转移也不是认定印度,而是不得已中挑了个勉强够用的选项。

中国的对策

在“结构性缺陷”+“错失窗口期”的背景下,印度正常的工业化之路已经无望。

于是,集体坑外企,用“杀鸡”而不是“养鸡”的办法强夺技术,就成为了印度从政府到企业一致认可的“国家投机行为”。

这时候,“坑”外企不但不是一种道德负担,反而被看成了“振兴民族工业”,政府也靠这种操作捞选票,比如2024年莫迪政府高调宣传“本土企业接盘外资”,给选民画“印度崛起”的大饼。

企业像塔塔、阿特兰塔电气,也乐于借民族情绪,接盘后吹嘘“技术自立”,拉高股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不能再对印度抱有幻想了。

于是,很多人建议,对于能够明显提升印度能源、交通和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能力的关键设备出口、重大项目投资等,都要慎之又慎。

即便因为成本等原因,中国不得不对外转移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尽量转移到对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或者更多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些建议,看着确实很合理,但友好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往往比印度弱,运营成本可能更高,效率也不一定理想。

举例来说,越南、印尼虽然营商环境虽然比印度友好,但它们的工业体系远不如印度成熟。

越南2024年制造业虽然占了GDP25%,但高端制造能力有限,电子产业靠三星、富士康撑门面,本地供应商少得可怜,70%零部件靠进口。

印尼方面,除了镍矿以外,其他工业的底子薄,2023年精密设备进口依赖度高达80%。巴基斯坦虽是“一带一路”伙伴,但电力短缺严重,2024年全国停电时间平均每天4小时。

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短期内很难跟上中国企业的需求。

但对于这种难题,中国也不是没有应对之策。

一个主要的策略,就是因地制宜,分步走,例如初期可以带自己的供应链过去,比如中国供应商一起“抱团出海”,减少对当地供应链的依赖。

通过发动龙头企业+上下游中小配套企业,一起打包进入目标国,形成“微型东莞”;中国能就地建立一整套从模具、注塑到物流的完整产业园。

这种方式已在埃塞俄比亚华坚工业园、泰国中资园区、老挝赛色塔园区有试点成功经验。

这样的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全球化战略的升级。

因为正如前面提到的,制造业全球化的范式已经变了,劳动力红利正在退潮,AI与自动化崛起,流水线人力不再是优势。

这种情况下,中国不能仅仅找“便宜又听话”的国家,把最苦、最累、最容易出问题的那一段外包出去,而是要组建一支能长期打仗、一起迭代成长的团队。

在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谁造得便宜”不如“谁能整合系统”。

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制造外溢”初期的国家,而是产业链的主导者。

那么我们产业出海,而是要升级为:要把“搬出去”的那部分生产,变成一个能“联合迭代、不断生长”的小系统。

结语

今天,面对中印在产业方面的竞争,我们总在谈两国的制造业差距、产业链能力差距,但很少有人真正追问过一个更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这两个同样拥有几千年文明、同样被西方殖民压制过的大国,会在全球化与工业化道路上,会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

从民族精神的角度上说,有一个关键区别:

印度在应对全球化时,表面上拥抱开放,但骨子里带着一种深深的“殖民后遗症式”的不信任感。

这种心理的历史渊源是,从18世纪起,印度不是简单被英国征服,而是被资本公司+殖民官僚的“混合体”统治。东印度公司不只是做生意,它控制了军队、税收、土地甚至教育制度。

印度当地的王公贵族、地主、工匠、商人,全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丧失了主体性与自主判断力。

这在印度社会留下的集体记忆是:“只要外来者掌控资本,就会压榨我们。”

所以印度今天看起来欢迎外资,私下却总担心“再被控制一次”,这种焦虑会在各种扯皮、拆台、反复横跳中暴露出来。

而中国的路径,却完全不一样。

在近代史上,中国经过百年反抗,形成了“苦难=觉醒”的民族叙事,印度缺乏这一集体锻造过程。

这种苦难和斗争的历史,让中国人相信,“即使我们暂时吃苦,但终究会站起来”。

所以改革开放时,中国不是“忘了殖民”,而是“把开放转化成追赶的动力”,我们吃苦耐劳、对标学习,不是“低人一等”,而是“我要做工业强国,先认命再翻身”。

所以,中印之间的国家竞争,从浅了看,只是工业实力,制造业水平的竞争;

往深点看,则是国家制度、政策方面的较量;

再看的深点,就是两个民族在自我觉醒道路上,面对屈辱、痛苦的截然不同的记忆与态度。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印度 工业化 技术转移 中国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