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6:18 广东
广州图书馆图片数据库上线新专题啦——
广州图书馆图片数据库上线新专题啦——“新西兰长老会广州老照片”专题终于跟大家见面了!2000多幅新西兰传教士在广州拍摄的晚清至民国时期老照片,穿越时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尤其是羊城社会风貌变迁的独特窗口。
01
进入方式
1.打开广州图书馆官网(https://www.gzlib.org.cn),点击“资源”-“自建资源库”-“广州图书馆图片数据库(自建资源)”链接进入,选择“新西兰长老会广州老照片”专题。
2.识别下方二维码进入后,选择“新西兰长老会广州老照片”专题:
02
照片的渊源
2014年6月,“见证我们共同的历史——新西兰与老广州”图片展在广州图书馆展出,精选43幅晚清到民国的广州影像,分为“奥塔哥的中国矿工”“江村的新西兰传教士”“广州1938”和“广州历史景象”4个部分,揭开了一段被岁月尘封、鲜为人知的两地交往故事。以此为契机,2015年4月,新西兰长老会珍藏的2000多张与广州相关的老照片以数字版的方式由当时的新西兰驻华大使麦康年(John McKinnon)移交广州图书馆,这些由新西兰传教士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拍摄的珍贵影像也回到了它们的诞生地广州。
1915年的长堤
十年过去了,这批珍贵的影像在广州图书馆迎来新生。这批照片拍摄于1871至1979年,跨越百年,记录了老广州从晚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记忆以及广州人民的生活场景,呈现了当年新西兰传教士在广州的活动轨迹以及广州的历史风貌,见证了中国和新西兰尤其是广州与新西兰之间深厚的历史联系。
抗日战争期间,搜救人员在被炸毁房屋的瓦砾中搜寻幸存者
照片背后的故事,可以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一批广东华侨在新西兰南岛奥塔哥艰难的“淘金”之旅。他们在当时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的工作和生活引起了新西兰牧师亚历山大·唐(Alexander Don)和乔治·麦克努尔(George McNeur)的注意。二人为这些来自广州的矿工兴办学校、帮助他们与国内家人联系。为了方便交流,亚历山大·唐来到了广州学习粤语。后来,更多的新西兰传教士漂洋过海来到广州生活工作,在广州的乡村设立医院、学校,为村民提供先进医疗和教育服务。在中华民族处于抗日战争的危难时期,这些来自新西兰的友人也选择与广州民众共进退,参与到了抗战期间的难民救济活动中。
乔治·麦克努尔(George McNeur)(左)和亚历山大·唐(Alexander Don)(右)
这批照片,记录了这些传教士在广州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也留住了当时广州的城市记忆,同时记录了消失的广州风貌,捕捉了很多当时市井生活的细节,不仅为研究广州社会结构、民俗演变、城市变迁提供直观的图像依据,也有利于重构广州近代城市记忆;其中的很多内容更是涉及广州和新西兰的民间交往,对于研究新西兰华人移民史、广州和新西兰的外交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安妮・詹姆斯修女(Annie James)在照料一位中国病人
编辑:谭丽琼
审核:彭琳彦
审定:潘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