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11日 13:51
顶着巨亏,乳企一边杀牛一边上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面对原奶价格下滑和市场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中国乳企正积极通过新品寻求突破。尽管行业整体亏损,但各大品牌纷纷推出新品,涵盖口味、营养、IP联名等多个方面。文章指出,老品滞销促使企业探索新增长点,银发族和零食化成为乳品创新的两大机会点。通过差异化产品和精准营销,乳企试图提升产品单价,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文章认为,乳品赛道的竞争已从规模转向价值深挖,具备不可复制性的品牌才能在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

🥛 行业困境:原奶价格持续下滑,乳企普遍亏损,但新品推出热情高涨,反映出市场竞争激烈和寻求突破的紧迫性。

📈 需求驱动:老品销售不振,库存压力增加,促使乳企通过新品寻找新的增长点,拓展消费场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 银发市场:面向老年人群的乳品创新潜力巨大,尤其是在营养强化和“药食同源”概念的应用上,能够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 零食化趋势:迎合消费者对口味和趣味性的需求,推出多样化的调制乳和创新产品形态,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实现销量增长。

💡 结构变革:乳品赛道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企业需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品单价和扩充品类容量,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

乳品赛道,一边业绩下滑,一边新品爆发。

原奶价格连续20多个月下滑,超过80%的乳企亏损,大环境的严寒挡不住乳企们的上新热情。

不完全统计,最近两个月已经有17家知名乳企先后推出了31款新品,从口味、口感创新,到怼指标卷营养成分,再到IP联名,玩法花样百出。

而按马上赢的数据,2025年Q1国内乳制品市场中,常温纯牛奶、低温酸奶、常温酸奶、成人奶粉、低温纯牛奶、奶酪这六个重点类目的新品sku数量均高于消失sku数量,乳品的创新正在加速

都亏损了还在开新品,乳企们为什么都在这么干?这是赛道爆发的前兆,还是一场乳品品牌的集体自救?

老品卖不动,急需新增量

最直接的原因,是老品卖不动,品牌们亟需用新品找到新场景、拓展新人群。

牛奶整个行业供需失衡,是“卖不动”的直接原因。

按国家统计局,2024年乳制品产量增速高达30%,但消费量只增长3%。消费者再大的胃口,也喝不完多出来的这些奶。

摆在乳企品牌眼前的就是两条路,要么巩固存量,要么挖掘增量。

从新品单价来看,乳企上新的单品价格普遍偏高。以市面上最普通的常温纯牛奶10元每升、酸奶20元每升的单价来估计,绝大多数新品的价格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原因很简单,越是利润下滑,品牌越是需要新品来维持利润率,或者切入更细分的市场,满足有更高需求的人群。

老品已经卖不动了,不如多降点价格快速回笼资金。这也是为啥很多常温奶产品大打价格战,不少直播间甚至能卖出99元6箱的离谱价格。

另一方面,乳企也在集体发力低温奶。排除调制乳,上新产品中低温奶占了60%,常温奶只占40%

常温奶一直是乳制品市场中的顶梁柱,长保质期和不需要冷链的特点,让它同时被消费者和品牌欢迎。但随着乳制品消费升级,人群更偏好更“新鲜健康”的短保产品,细分品类的变化反映了这一趋势。

2024一整年,常温奶消费量持续下滑,只有低温奶依旧保持了一定增速。

无论是客单价还是消费场景,低温奶赛道都更容易提升单价、做出差异化,这也是为啥很多品牌都乐意试试。

银发族和零食化,两大机会点

要撬动深层需求、找到增量,前提是找准高潜人群和场景。

银发族和零食化,就是乳品创新的高潜人群和场景,它们分别对应了乳品消费的健康刚需和情绪价值。

先说银发族,卷面向老年人群的营养指标,是未来乳品创新的一大机会点。

据公开数据,银发人群的规模虽然达到3亿人,但因为消费习惯的原因,老龄人口的乳制品消费量始终偏低,70%的人群还有乳糖不耐,另一方面,钙流失、蛋白质摄入不足又是这个群体固有的痛点。

除了基本的营养素含量,“药食同源”的标签也能够有效撬动这一类人群的消费,显著提升复购,行业内已经有一些品牌开始和医药品类合作。

对很多乳品品牌而言,难点并不在于技术门槛,而在于是否能够找准银发族的人群在健康方面的刚需。

其次是零食化,对很多消费者而言,他们对牛奶消费的首要诉求并不是营养,而是口味和趣味性,好吃、好玩比补充营养更重要。

互联网时代,流量就等于销量,产品有传播力,销量就解决了一半儿。

比如奶皮子酸奶之所以火,一是因为很多消费者追求口感浓厚,其次这种产品的粘稠质地也很容易通过短视频传达,所以引发了一波上新热潮。

还有海河的各色调制乳,从基础款水果口味到现在小黄油啤酒、茉莉奶绿口味,主打一个将奶茶店搬进奶箱,瞄准的便是追求口味新鲜感的人群。这个策略直接让海河直接从天津走向了全国,带动全线产品的爆火,实现了口碑和销量的双丰收。

简爱的冻冻乐产品,既懂流量,也是跨品类创新的典范。

从产品形态来看,冷藏当口感浓郁的酸奶,冷冻直接变成冰棍,横跨冰品和酸奶两大品类,对低温短保的产品而言,能冷冻保存等于延长保质期。

其次是撕拉形态的包装,配合冰棍的吃法,又有了极高的社媒传播度。

当然,由于零食化产品的消费者容易丧失兴趣,复购存疑,需要更快更敏捷地推出新品。

简爱的父爱冻冻 来源:网络

沥金点评

产能过剩和消费疲软并存,中国的乳品赛道已经走到了需要结构性变革的阶段。

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品类单价、扩充品类容量已经成了某种必然。

无论选择卷哪个方向,对品牌们来说,关键在于挖掘不可复制性。要么凭借技术优势建立门槛,要么拼对消费者和市场理解,要么拼细分场景的独占优势。

乳品赛道的竞争,已经从规模竞赛转向了价值深挖,真正能构筑起自己不可复制性的品牌,总能从红海市场中开辟新的溢价通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沥金”,作者:沥金,36氪经授权发布。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乳品行业 新品 市场竞争 消费升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