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11日 02:17
[要 闻] 创新为战的“全能尖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李兴坤,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战士,荣获“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他入伍25年,多次获得国家级表彰,出色完成各类重大任务。他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成为“全能尖兵”,在实战中不断创新,提升部队作战能力,培养出众多优秀士兵。李兴坤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军人和奋斗者。

🏹李兴坤入伍25年,凭借刻苦训练和长期坚持,从新兵连成绩不优的战士成长为特勤中队骨干,并在比武中夺得攀登、手枪射击两项第一,成为“全能尖兵”。他每日坚持高强度训练,凌晨跑步,刻苦钻研侦察、狙击、警犬等专业技能,成为战友眼中的榜样。

🔍面对经验失误导致团队演练失败,李兴坤没有沉溺于“滑铁卢”,而是认真复盘,逐段分析路线问题,重新踏勘并改进战术,最终带领队伍在下次演练中取得团体第一。他深刻认识到,军人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必须不断反思与进步。

💡李兴坤具备创新思维,针对城市反恐中狙击精度受车窗玻璃影响的问题,他牵头组建攻关小组,进行上千次试射,最终探索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使狙击手隔窗射击误差不超过5毫米。他还革新侦察系统,创新多项侦察技术,显著提升部队作战能力。

👨‍🏫李兴坤不仅自身优秀,还积极培养他人,倾囊相授狙击技术、战术和战法,培养出20余名教学骨干和数百名优秀特战队员、侦察兵。他深知实战面前不允许停滞,即使年长记性下降,也坚持多写多记,不断学习新装备、新知识,保持领先。

📈面对作战思维和武器装备的快速更新,李兴坤内心充满本领恐慌,但他选择积极应对,从掌握新装备的每一个细节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和训练,用厚厚的训练心得记录新知识,确保自己不被时代淘汰,始终保持战斗力。

——记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战士李兴坤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 讯 员 武文治 赵浩翔

    “侦察小组,迂回渗透,监视敌方动向;攻心组做好谈判准备;突击二组从后面隐蔽接近……”近日,一场实战化综合演练在黔中某地火热进行,一位身材健硕、皮肤黝黑的指挥员站立在装甲车上,一条条指令从他口中清晰有力地发出,指挥战斗有序打响。

    指挥员名叫李兴坤,武警贵州总队某部战士,“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获得者。

    入伍25年,李兴坤3次获得国家级表彰、3次受到全军表彰,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出色完成各类重大任务120余项。采访中,这名已经46岁的老兵说话掷地有声:“年龄不是问题,只要部队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坚持——把专业“种”在血液里

    “李兴坤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也没有一枪定音的时刻,所有的成绩都来源于默默奋斗、长期坚持。”该支队干部王智告诉记者。

    2000年,21岁的李兴坤放弃可以在家乡从教的机会参军入伍,但在新兵连的各项考核中成绩却并不优异。看着成绩单,年龄不占优势的李兴坤和自己较上了劲。

    训练场就是他的战场。200个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200个负重深蹲、100个引体向上、100个双杠臂屈伸,是他每晚必须完成的“基础课”。凌晨4点,他已背上沉重的防弹背心开始雷打不动的10公里跑步。

    奇迹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悄然孕育——李兴坤在新兵连结业考核中以全优成绩入选特勤中队,并在下队后不久的一次比武中,一举夺得攀登、手枪射击两项第一,成为同年兵中唯一的“双料冠军”。

    从那时起,“坚持”二字成了李兴坤的信念。训练过程中,李兴坤除了掌握侦察技能外,还刻苦钻研狙击、警犬、军事地形学等多种专业技能,成了战友眼中名副其实的“全能尖兵”,被评为“全军优秀侦察士官”。

    然而,尖兵也有“滑铁卢”的时刻——一个雨夜,李兴坤作为总队首屈一指的侦察教员,带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按图行进演练。没想到,因过分相信经验,对地貌判断失误,他带着小队在山里兜转3小时才找到出口。

    “那晚他把自己关在战术室,把地图摊在桌上,用放大镜一寸寸检查等高线、标注植被符号。”小队队员回忆,第二天晨训,李兴坤重新踏勘路线,逐段分析失误点。几个月后再次演练,他率领这支队伍获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李兴坤在日记本中写道。如今,李兴坤鬓角已白霜微现,但在与年轻战友的同台竞技中,他却丝毫不显逊色。

    创新——在战场上占据主动

    “战场瞬息万变,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和方法,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主动。”李兴坤说。

    在城市反恐作战中,交通工具反劫持尤其重要,如何克服车窗玻璃对狙击精度的影响,是重点中的难点。怎样才能减少射击误差?李兴坤不断思考:“面对复杂情况,狙击手能否在实战中一枪毙敌完成任务?”

    在支队支持下,李兴坤牵头组建攻关小组,吸纳不同岗位官兵,研究解决办法。针对不同材质玻璃光折射造成远距离射击偏差的问题,该支队专门开辟实验场地,配备技术设备,鼓励李兴坤大胆尝试收集数据,为课题攻关做好保障。

    创新的种子需要土壤,单位的支持就是沃土。李兴坤带领队员对不同距离、不同材质的玻璃进行了上千次试射,最终探索出“精度破窗”狙击方法,使狙击手在200米距离隔窗射击目标,误差不超过5毫米。

    当“创新驱动”融入血脉,这名老兵就成了崭新的“剑”。

    李兴坤还牵头设计革新了可同时上传多个画面的侦察系统,创新空中侦察、攀登侦察和索降侦察3项侦察技术,被部队广泛推广运用,有效提升了部队反恐作战能力。他还将自己的狙击技术、战术、战法等倾囊相授,培养出20余名教学骨干,带出了数百名优秀特战队员、侦察兵和狙击手。

    近几年,更新换代的作战思维和日新月异的武器装备,让李兴坤内心充满本领恐慌。面对数十样新下发的装备器材,他从掌握每一个部件、熟悉每一个参数开始,没日没夜地泡在训练场,记下了一本本厚厚的训练心得。

    “年龄大了,记性也没以前好了,只能多写多记才‘吃’得下来。”李兴坤对记者说,“稍微停下脚步,就会被小伙子们拉开差距。实战面前不允许我停滞不前。”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李兴坤 新时代军人 坚持 创新 特种作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