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龙跃梅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联合团队创造出单原子层超薄金属,其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的20万分之一,有望开创二维金属研究新领域。
实验室不断产出成果,与党建的“定海神针”密不可分。2019年,实验室成立党总支。在建党百年之际,该党总支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随后在2023年,实验室党总支升格为党委。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党委为赋能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党建指引下,党员在实验室的科研攻坚、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冲锋在前、作出表率。
瞄准材料领域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实验室持续探索,形成了“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
“在这里组建课题组,对推动非晶材料结构性、功能性应用来说,是很好的机遇。”实验室党委委员、非晶材料课题组负责人柯海波说。
为了推动团队在科研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柯海波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作为党员,我们要摒弃浮躁的心态,迎难而上。”柯海波介绍,目前团队已在《自然》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实验室署名论文50余篇,并申请发明专利8项。不仅如此,团队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成功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是东莞市首个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
为厚植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实验室举办了一系列专题党课,邀请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等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通过讲党课、开讲座等形式,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科研的最终目标是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进而赋能先进制造产业。”实验室轻元素材料团队科研骨干、党员付莹说。
东莞拥有约21万家中小企业,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技术研发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发展潜力和产业整体升级。
如何让实验室的科技成果,为中小企业赋能?付莹带领团队经过广泛调研,找到技术入股的新路。团队孵化的产业化公司通过“技术+资金”的方式,并购了东莞市尼轩电子有限公司等当地企业,帮助相关企业走出了长期依赖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困局。
“过去,该公司因为产能体量、技术等因素,一直难以与优质客户达成合作。并购重组后,企业获得了技术、资金、平台方面的支持,营收实现翻倍增长。”付莹说,实验室团队通过技术入股并购重组中小型企业的方式,已为多家企业新增订单累计超两亿元。
截至目前,实验室先后引进27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38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超12亿元。其中,20个项目融资超12亿元、市场估值50多亿元,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
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冯稷表示,实验室党委将以高质量党建创新支撑引领实验室高质量科技创新,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攻坚的助推器,使党员成为各自岗位上的优秀模范,立体支撑实验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