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航空小筑 2025-06-24 20:57 广东
“午夜之锤”行动从军事上说的确可圈可点:战略欺骗、战术佯动、远程奔袭,都可以列入教科书了。但如果就此把B-2神话,倒也大可不必。下面聊聊个人浅见。
一,通过外部信息预判B-2动向
B-2不是单挑飞机,作为美国空军打击体系的重要一环,它的出动需要强大的支援力量,必然牵扯到方方面面,也因此必然有迹可循。
以“午夜之锤”来说,6月15日大批飞往欧洲的加油机就是保障B-2及其支援机群的。如此多的加油机飞越大西洋,太平洋方向却没有一架,这个本身就是一大疑点。同样的,前两天说的《事后看B-2突袭伊朗的蛛丝马迹》,超载起飞后立刻空中加油也是疑点重重,但同样被放过去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战略欺骗加上懂王本身不靠谱的属性,另一方面则是思维定势——此前B-2空袭胡塞武装走的就是太平洋到迭戈加西亚,误导了很多人。
6月17日,一架E-4B末日飞机前往华盛顿附近的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待命——这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美国核打击力量的动向。此外还有个比较奇葩的“披萨指标”,即五角大楼附近的披萨店如果午夜订餐激增的话,往往都伴有军事行动——虽然脑回路比较清奇,但的确是被验证过的。
这些迹象说明,B-2的动向并非完全不可测不可见的。
二,反隐身的问题
这个断断续续说过好多回了。
现代防空体系的雷达,因为厘米波在发射功率、天线尺寸、分辨率等多方面的优势,多数采用这一波长。所以通常所说的飞机RCS,也是针对厘米波的。所采用的隐身设计措施(比如四波瓣/八波瓣反射、锯齿控制反射),也是针对厘米波的——主要是针对厘米波产生的高频散射。
但是,如果将波长加大到米级甚至10米级,接近于飞机的尺寸,就会观测到谐振散射。对于谐振散射,原本的隐身设计基本上是无效的。而谐振散射最要命的就是反射特性难以预测——和飞机尺寸、入射角度都有关系。无线电视时代的鱼骨天线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至今记得这玩意儿怎么调的:一个人在电视前看着影像指挥,一个人在屋外当人工中继通信节点,一个人在屋顶听指挥转动天线——这就是上面说的“谐振反射特性难以预测——和飞机尺寸、入射角度都有关系”的实际表现。
米波雷达的问题在于分辨率不行,单一雷达最多只能起到警示作用,所以必须组网,搭建广域传感器体系——我们像是没有或者不能组网的国家吗?
第二个就是多基址雷达。在B-2问世的时候,这玩意儿还只是个概念,但现在也已经实用化了。这种雷达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现代隐身飞机的多波瓣设计的。现代隐身飞机将反射雷达波集中在少数几个方向,使之在常规雷达上呈现出瞬变信号或者噪声的特征而被过滤掉。但这设计对多基址雷达无效,而且由于反射能量被集中到少数几个方向,在这几个方向上更容易被发现。
第三个是广域传感器。出了雷达之外,还应结合红外、可见光影像、天基传感器等等,所有这些传感器组网形成一个广域态势感知体系。这才是应对隐身飞机的正确方式。只拿着一个两个新型传感器就号称隐身杀手的,实际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三,变调的PCA
就个人看法,此次午夜之锤行动的作战样式与所谓的PCA相去甚远。就此次出动的125架飞机,根本就是实力碾压作战,与隐身无关。就算去扔铁炸弹的是B-52,结果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在当今蓝星上,能够打出、也能够正面对抗这种规模、这种技术水平的空中突击的,只有两个国家。
真正贴近PCA概念的,个人觉得还是1986年黄金峡谷行动。历史大家都知道,就不复述了。
而且这次美军的打法,验证了此前在《制空权·未来空中作战》说过的一段话:
伊朗空军的问题,已经不是态势感知,而是根本没有实力反击。对于美国空军而言,这三十年来之所以屡战屡胜,跟它的对手也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