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赫力昂完成对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简称“中美史克”)剩余12%股权的收购,至此,中美史克正式成为其全资子公司,长达40年的中外合资历史宣告终结。这意味着,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药企之一,中美史克的“合资时代”画上句号,也标志着跨国药企中国战略迈入新阶段。
中美史克成立于1987年,由史克必成(后并入葛兰素史克)、天津中新药业集团与天津市医药集团共同投资成立。前身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则可追溯至1984年,当时,史克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药企,在政策要求下与中方合资建厂,开创跨国药企进军中国的先河。
中美史克旗下拥有新康泰克、芬必得、百多邦、扶他林、保丽净等一系列知名OTC品牌。上世纪90年代,中美史克推出“医院端学术推广+零售端品牌营销”的双轨模式,在中国医药行业树立起独特标杆,培养了大量兼具专业知识与市场意识的营销人才,因而被称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黄埔军校”。
凭借强大市场推广能力,中美史克成功引导消费者形成OTC品牌认知,推动非处方药的品牌化进程。通过创造性地推出“康泰克先生”等广告IP,中美史克在品牌沟通方面亦引领行业风潮。鼎盛时期,公司在医疗机构与零售终端双重渠道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政策调整与行业演变,中美史克逐渐面临挑战。2000年,因PPA(盐酸苯丙酸胺)禁令,核心感冒药康泰克一度停售。虽然公司随后推出新康泰克加以替代,但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整,OTC业务整体增幅放缓。
2024年,中美史克营收35.59亿元,净利润7.11亿元,但近年来增长趋于平稳,难以再现往日辉煌。与此同时,葛兰素史克于2022年完成消费健康业务的拆分,赫力昂作为独立公司接盘相关业务资产,在伦敦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剥离后,赫力昂开始重新评估全球战略布局,逐步收回合资资产控制权。2024年9月,赫力昂通过与达仁堂及天津医药集团达成协议,以44.65亿元价格收购中美史克33%股权,持股比例由55%增至88%。2025年7月再购余下12%股份,完成100%控股。
事实上,近年来,外资药企纷纷加码中国区投资,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健康消费市场,在各大药企的营收中占比日益提高。2024年,阿斯利康中国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12%;诺华中国区收入达39亿美元,同比增长21%;礼来中国市场也实现9%的增长。可以预见,在人口老龄化、健康意识增强、政策利好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市场将继续成为全球医药企业的战略高地。
在这一轮跨国药企加码中国的趋势中,中美史克的全资收购具有代表性意义。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合资药企,中美史克见证了市场的成长,也率先走完了“合资—全资”的路径。可以说,这40年,中美史克折射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开放、变革与成长,也见证了中外合作与跨国企业本土化发展的行业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