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辉哥奇谭 2025-07-08 07:03 上海
面对「35岁危机」,与其焦虑,不如趁早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二成长曲线。
希望你能在25岁时读到这段对话,并认真思考。
问:你觉得,什么是「35岁危机」?它到底危在何处?答:我理解「35岁危机」是当职场人到达35岁左右时,之前快速的成长开始放缓,自己的职场竞争力也不如从前。而公司、行业往往对35岁以上的人持谨慎态度:一方面,他们的体力在下降,难以与20多岁的年轻人拼加班;另一方面,这些人的薪资较高,对公司而言是一种较大的成本负担。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35岁危机」的根源。问:如果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结构」之间的错配,你觉得人们为什么在危机到来前,并不主动去重构自己的能力结构?答:我觉得,人们习惯了线性增长的模式,比如「我努力—升职—加薪」,对于反向趋势不够敏感,比如「年龄增长—收入提升—但职场竞争力却下降」。问:如果我们知道线性路径终将中断,你觉得,一个人在职场里,应该从哪个阶段、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构建第二曲线(另一种增长路径)?答:我认为,最好的时机是从进入职场那一刻就开始准备。当然,最差的时机是当「35岁危机」已经真正到来,但此时也并非完全没有转机。因为35—40岁依然算是职业黄金期的末段。如果此时他能突破职员层级,进入管理者或专家的角色,依旧可以转向一条新的成长路径。问:如果一个人想从职场一开始就为「35岁危机」做准备,你觉得他应该培养哪三种核心能力,来构建「下一个自己」?答:第一,知道自己是谁,究竟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第二,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别人为何愿意为你付出「溢价」;
第三,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以及你能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价值。问: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时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学校和职场教育从一开始就把我们训练成了「被使用的人」?你觉得,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源是什么?答:学校通常是为了打造「标准化人才」而设计、组织和运作的,因为这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学校本身并不承担启发学生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的责任——这本是每个人自己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问题在于,个体即便不思考这些问题,也不会立刻受到「负反馈」。没有人提醒他:必须尽早思考这些,否则未来很可能遭遇人生危机。问:如果一个人现在已经30岁,还没开始思考「我是谁,要去哪」,你会建议他从哪一个问题入手,作为突破口?答:可以从那些令他痛苦或幸福的事情入手。回望过去,哪些事让你苦不堪言?哪些事让你感到真正的幸福?哪些事即便高薪你也不愿意做?又有哪些事,就算不给钱你也愿意做?问:如果「喜欢」是一个入口,那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否具备成为「长期能力资产」的可能?答:可以换一个更务实的问题来判断:哪件事是你做得比周围人都更出色的?做这件事时你是否经常获得正反馈?也就是说,从「喜欢」出发,进一步思考「我是否能把它做好」。问:如果一个35岁左右的人已经嗅到了危机,但尚未积累任何可变现的第二能力曲线,你认为他该如何在1年内制定一个「自我重建」的最低可行计划?答: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方向。也就是,你大致知道哪些事情是你擅长的(并且已有实际成果验证),你也愿意长期投入去做的。例如对我而言,写作和摄影就是这样的方向。问:很多人说「我也想找到长期方向」,但始终找不到。你觉得他们真正缺的是什么?答: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大多数人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长期坚持,或者不能靠这件事获得持续且足够的回报,回报不足以养活自己。问:你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开始验证自己的「长期方向」是否具有价值变现的潜力?答:我建议两个方法。第一,看是否已有成功案例。比如在写作方面,金庸、村上春树都靠写作为生,还有很多作家也能靠写作谋生,这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第二,回顾自己过去在做类似事情时是否获得正反馈,比如他人的认可、粉丝增长、有人愿意付费让你继续做这件事等。问:假如你现在回到25岁,你会怎么提醒那个年轻的自己,为10年后的「35岁危机」做好准备?答:我会让他看到我35岁时遭遇的现实困境,告诉他,不要幻想仅靠当前的工作平台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必须有紧迫感,尽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终身职业」和「终身投资」。要动手去做,争取获得初步反馈,在实践中打通一个不依赖平台、能够自我发展的闭环。相关文章:如何超越「雇员模式」的心理桎梏?
上一篇:为什么空闲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第二,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别人为何愿意为你付出「溢价」;
第三,知道你的客户是谁,以及你能提供什么样的独特价值。问:如果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时无法回答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学校和职场教育从一开始就把我们训练成了「被使用的人」?你觉得,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源是什么?答:学校通常是为了打造「标准化人才」而设计、组织和运作的,因为这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学校本身并不承担启发学生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的责任——这本是每个人自己要面对的人生课题。问题在于,个体即便不思考这些问题,也不会立刻受到「负反馈」。没有人提醒他:必须尽早思考这些,否则未来很可能遭遇人生危机。问:如果一个人现在已经30岁,还没开始思考「我是谁,要去哪」,你会建议他从哪一个问题入手,作为突破口?答:可以从那些令他痛苦或幸福的事情入手。回望过去,哪些事让你苦不堪言?哪些事让你感到真正的幸福?哪些事即便高薪你也不愿意做?又有哪些事,就算不给钱你也愿意做?问:如果「喜欢」是一个入口,那我们如何判断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否具备成为「长期能力资产」的可能?答:可以换一个更务实的问题来判断:哪件事是你做得比周围人都更出色的?做这件事时你是否经常获得正反馈?也就是说,从「喜欢」出发,进一步思考「我是否能把它做好」。问:如果一个35岁左右的人已经嗅到了危机,但尚未积累任何可变现的第二能力曲线,你认为他该如何在1年内制定一个「自我重建」的最低可行计划?答:我认为,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方向。也就是,你大致知道哪些事情是你擅长的(并且已有实际成果验证),你也愿意长期投入去做的。例如对我而言,写作和摄影就是这样的方向。问:很多人说「我也想找到长期方向」,但始终找不到。你觉得他们真正缺的是什么?答: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大多数人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无法长期坚持,或者不能靠这件事获得持续且足够的回报,回报不足以养活自己。问:你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开始验证自己的「长期方向」是否具有价值变现的潜力?答:我建议两个方法。第一,看是否已有成功案例。比如在写作方面,金庸、村上春树都靠写作为生,还有很多作家也能靠写作谋生,这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第二,回顾自己过去在做类似事情时是否获得正反馈,比如他人的认可、粉丝增长、有人愿意付费让你继续做这件事等。问:假如你现在回到25岁,你会怎么提醒那个年轻的自己,为10年后的「35岁危机」做好准备?答:我会让他看到我35岁时遭遇的现实困境,告诉他,不要幻想仅靠当前的工作平台就能实现财务自由。必须有紧迫感,尽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终身职业」和「终身投资」。要动手去做,争取获得初步反馈,在实践中打通一个不依赖平台、能够自我发展的闭环。相关文章:如何超越「雇员模式」的心理桎梏?
上一篇:为什么空闲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最新更新的「30多岁的人生攻略 2.0」。在2019年,我曾做过一期关于「30多岁如何过好这一阶段」的语音,那时刚过40,总结了自己30到40岁之间的经验。五六年过去,我接触了更多30多岁的朋友,对这个阶段的挑战和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次的2.0版本,我聚焦在大家最关心的职场话题,尤其是关于35岁危机、升职加薪和长期职业成长的问题。
我分享了5条反直觉但极具实践价值的建议,它们可能颠覆你对职业发展的很多常识,却是真正能帮你构建第二成长曲线、避免中年被动淘汰的底层策略这5条建议我是亲身践行的受益者,希望能有更多人听到它,也希望你是那个愿意真正行动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还借助AI工具,把整段语音内容梳理成了PPT,你可以边听语音边看PPT,一起沉浸式思考。
具体内容,请大家收听今天的语音。收听方法: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分享了5条反直觉但极具实践价值的建议,它们可能颠覆你对职业发展的很多常识,却是真正能帮你构建第二成长曲线、避免中年被动淘汰的底层策略这5条建议我是亲身践行的受益者,希望能有更多人听到它,也希望你是那个愿意真正行动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还借助AI工具,把整段语音内容梳理成了PPT,你可以边听语音边看PPT,一起沉浸式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
跟辉哥以及16000+辉友一起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请续费会员也点击「阅读原文」完成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