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同质化就一定没有赢面吗?
答案是不一定。很多人一看到市面上有类似产品,就觉得没机会了,但这其实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产品同质化可能最多只是PMF(产品-市场匹配)看起来一样,但不代表产品-渠道匹配也一样。更进一步说,连PMF都可能不一样,因为虽然产品功能相近,但完全可以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
真正的差异,往往藏在更深层:
-服务的是同一类人吗? 功能相近,目标用户群体可能截然不同。
-找到他们的方式一样吗? 获客渠道的选择与效率,是胜负的分水岭。
-满足需求的方式相同吗? 用户体验、定价策略、服务模式,处处皆可不同。
以文生图领域为例,核心功能都是“输入文字生成图片”,但成功者各有天地:
A公司(工具化): 聚焦中小企业市场部和非专业设计师。核心价值是易用性和海量模板,SaaS订阅模式。依赖内容营销和设计社区口碑传播。
B公司(流量型): 同样面向企业,但主攻搜索引擎优化(SEO),精准捕获“免费设计工具”等关键词用户。转化路径清晰:搜索-试用-订阅。
C公司(创作者导向): 专为自媒体和内容创作者打造,优化社交媒体适配性和流行风格。通过关键意见领袖(KOL)案例和推广获客,提供灵活的付费方案。
D公司(垂直深耕): 服务于特定小众领域的创作者(如成人内容/小黄图)。利用精准付费广告触达,凭借高客单价和强用户粘性立足。
同质化的是产品功能,差异化的才是生存之道。所谓的红海,往往是视角的局限;换一个维度,便是蓝海。
“红海”给人的感觉是拥挤不堪、利润微薄、增长停滞。但这种判断通常是基于最显而易见的维度(通常是产品功能和最主流的市场)得出的。
如果跳出“产品功能对比”的单一视角,从用户细分、应用场景、价值主张、渠道策略、用户体验、成本结构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市场,往往会发现大量尚未被充分开发或者服务效率低下的“蓝海地带”。
当大家都挤在“为所有人做通用文生图工具”的赛道(红海视角)时,
A公司看到了“非设计师的易用性需求”(新维度-用户体验/用户类型),
C公司看到了“内容创作者的社交平台适配需求”(新维度-应用场景),
D公司则看到了“特定小众行业的高付费意愿需求”(新维度-用户细分/价值主张)。
红海与蓝海并非绝对,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并聚焦于那个对自己有利的差异化维度。
与其在巨头林立、竞争惨烈的主航道(主流市场/主流打法)上硬拼消耗,不如基于自身优势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勇敢地探索并深耕一条差异化、有潜力的“新航道”(细分市场/独特模式),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先者。
如此,就是在红海中找到了一条蓝海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