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叮咚,知行黑板报准时抵达,请查收。
先来看看最近一周的股市表现。最近一周股市大涨,中证全指从上周三到本周二上涨 2.03%,大多数行业和个股出现了上涨,受此影响,我们最新的全市场温度提高到 54°。
具体指数方面,最近一周中小盘股指数表现依旧好于大盘股指数,中证2000上涨 3.14%、中证500上涨 2.93%、中证1000上涨 2.89%,而沪深300仅仅上涨 0.99%。除此之外,创业板指表现不错,过去一周上涨 4.06%,而中证红利仍旧表现疲软,仅仅上涨 0.55%。行业主题基金方面,全指信息表现最好,上涨 3.13%,而800消费表现最差,排名垫底。
不知不觉中,2025 年上半年已经结束,经过六月份市场反弹,大家今年长钱账户的收益率也有所提高。按照惯例,近期长钱账户、稳钱账户、海外长钱的半年报会陆续发布,大家可以期待一下,里面会有关于上半年三个组合的具体表现情况。
说完市场情况,接下来我们看长钱账户的操作情况。随着市场短期反弹,我们看到,长钱账户本周没有进行调整,大家继续耐心持有。
又到月初,按照惯例是我们更新稳钱账户月报的时候,此次黑板报我们会围绕稳钱账户的表现来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介绍稳钱账户 2025 年 6 月的表现情况。
先来看看六月稳钱账户面对的市场情况。债券市场整体表现有所回暖,在流动性持续宽松的环境下,债市表现通常不会太差。六月,中证纯债债基指数上涨 0.26%,债市整体收益率和信用利差继续下行,10 年期国债收益率最低来到 1.63% 附近,继续在历史低位徘徊。
另一边,股市在六月迎来整体修复,上证指数创下年内新高。但细分指数间的分化依然较大,中小盘和成长风格继续跑赢,中证全指全收益月度涨幅达到 4.61%,而中证红利全收益为 1.23%,沪深300的表现居中,收益为 3.31%。
我们来看看稳钱账户示例账户的业绩表现。在股债共同上涨的背景下,稳钱账户在六月份继续创下自成立以来业绩新高。六月份稳钱账户示例账户上涨 0.72%,同期业绩基准上涨 0.91%。在小盘和成长风格跑赢的环境下,稳钱账户会有阶段性跑输业绩基准的表现。这是由其配置特点所决定,更加注重波动和风险的控制,而非短期收益的弹性。
在此前的两期月报里,我们主要分享了稳钱账户权益基金的配置特点,这一期月报正值上半年结束,我们来看看占据稳钱账户主要比例的债券基金最近的变化。
首先,来看看稳钱账户持有的债券基金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今年债券基金的分化相当明显。组合主要配置的主动债券基金表现较好,而两只利率债指数基金(易方达中债1-3年国开行和易方达中债3-5年国开行)则相对落后,并且,久期更长的 3-5 年利率债反而跑输了 1-3 年利率债。这样的现象是正常的,市场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跑赢品种,这也是我们此前所一直强调的,合理分散配置胜于押注单一方向。我们看到,稳钱账户在债券部分,一直坚持在券种和久期之间做分散配置。
券种的分散主要指利率债和信用债的分散。两者的市场特点和投资者构成不同,使得行情的涨跌节奏并不必然保持一致。投资经理会在市场上不断比价,使得两者的性价比不断被拉平。所以对于资产配置来说,在不同券种之间保持适当的分散配置是最适合的方案。比如在去年表现较好的利率债品种,在今年初来到较低的收益率水平之后,就面临票息收益更高的信用债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的情形。得益于此,更加灵活的主动基金的表现,会相对优于指数基金。
久期的分散,主要是指短债和中长债。前者的特点是票息收入通常较低,但债券价格的变化更加平稳。而后者的特点是票息收入相对更高,但更容易受到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产生大幅波动。我们在 此前的月报 中通过对不同久期的计算,说明如果在利率的下行周期,长债的表现会优于短债;在利率的震荡及上行周期,长债的表现可能会相对落后。而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走势更偏向区间震荡。我们看到,稳钱账户是基于投资者的资金期限,选择相对合适的久期配置,整体是以久期 2 年为主,少量配置 3 年以上,在收益和波动之间做好平衡。
对于今年的债券市场,我们在去年底和今年初,始终在传递要降低对于债券收益的预期,不要简单把过往的收益线性外推。从结果来看,我们把纯债债基指数最近几年的收益率走势,放在同一个时间坐标轴来看,今年上半年的债券市场在历史对比中表现明显落后,从走势来看主要是受到二月份市场的持续下跌影响。
当我们回忆起二月的市场时,当时充斥恐慌的声音说,债券的大熊市已经到来。稳钱账户月报在三月初及时更新,通过文章提示大家,债券市场在经历年初的调整之后,性价比有所提高,对于未来的债券投资更多保持平常心,不要过度乐观也不要过度悲观,在合理的预期下债券基金依然有其配置价值。
在债券基金收益率降低的背后,是各类市场利率面临全局性和系统性的下行。它并非是独属于公募债基的问题,恰恰相反,如果对比不同投资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我们会发现债券基金的表现其实并不落后。或者说,债券其实本就是所有活钱、稳钱类投资产品的底层资产,债券收益率的降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在日常中,我们接触到的各种稳健理财类产品,底层的三大类资产主要就是:存款、存单和债券。比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它们的资产配置都离不开这三类。这三者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在收益率走势上整体也会保持一致。
在 2022 年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的背景下,银行存款利率后续面临了持续的下调,我们从居民的资产配置变化也能看到利率下行所带来的影响。
居民新增存款从 2018 年到 2022 年经历了持续的上行,而在 2022 年之后则持续下滑。从其他金融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背后可能的原因:一方面是提前还贷,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 2022 年之后开始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另一方面是存款搬家,寻找收益率更高的替代资产。这样的趋势,既可以从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规模增长中推断,也可以从非银存款(基金、理财、股票等)在同期持续的上升趋势看出端倪。
存款搬家的趋势,还体现在网络上的一个流行词:「下蛋」。就是指对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收益的形容,就像母鸡下蛋。而恰好,过去两年的债券大牛市,迎合了存款搬家之后的去处。以纯债债基指数为例,2023、2024 这两年,债基平均上涨幅度达到 7.54%,最大回撤仅有 -0.68%。今年半年时间过去了,债基平均收益率仅有 0.62%,最大回撤来到 -0.86%。随着债券基金收益下滑、波动加大,每天「数蛋」的叙事,已经声量越来越小了。
在见识到债券基金今年以来的波动后,投资者又开始把目光投向看上去波动更低的银行理财。但其实正如上文所述,银行理财和公募债基,底层的资产都是类似的。无外乎存款、存单、债券等等,两者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差异不大。但为什么银行理财的净值曲线,比公募基金看上去更加平滑呢?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其不同的监管政策,但这些差异也都在逐渐的收敛中。
还没有真正受到过风险教育的投资者,再加上不断抬高的收益预期,会使得风险在无形中集聚。因此我们看到,监管逐渐趋严,曾经使得产品净值平滑的方式一一受到限制,未来的银行理财,波动或将比此前更大。在我们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需要建立对应的预期。此外,在收益表现上,银行理财今年以来在不断调低产品的业绩基准,逐渐和公募基金靠拢。
从不同产品的监管的变化来看,可以看到,公募基金可以说是相对来讲最为严格监管、信息公开透明的产品。在投资当中,风险和波动不会消失,只会被转移和推迟。能清楚地看见风险在哪,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风险。
站在此刻,展望下半年的债券投资,保持平常心这个结论依然可以适用。一方面是在合理的预期之下,债券依然在个人资产配置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活期理财来说,可投的资产选择本身就不多。每一个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对风险和收益的权衡,选择性价比相对较高的那一类资产,就像上文说到的,过去两年里,银行存款搬家到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
另一方面,我们在考虑利率水平高低时,其实更多对比的是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剔除了通胀因素的利率水平,就比如美国当前的较高利率,实际上也是对于国内较高通胀率的补偿。而我们虽然面对较低的名义利率,但我们的通胀率也处于低位,从实际利率来看,也依然处于合理水平。
我们以 3 年期国债收益率作为中短期投资的名义利率代表,在通胀率的选取上,综合考虑业界通用的调整方法,选取 GDP 平减指数、70 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PPI 和 CPI 平均变化作为不同通胀数据的代表,分别计算三种维度的实际利率作为综合衡量。
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伴随着当前通胀数据的低迷,债券投资的实际收益率水平还处于相对高位。当然,它最大的风险同样来自于此后通胀的抬升,实际利率可能面临下行,而这是我们所需要持续关注的。另外,在资产分散配置的前提下,即便未来通胀提升,稳钱账户里的权益资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债券资产的潜在风险。
不管是银行存款、债券基金,还是银行理财,本质都是面对中短期资金存钱的需求,主要目标是保值增值。在具体投资产品的选择上,比如对于短期资金来说,安全性和低波动性的权重更加重要,而对收益的要求就需相应降低。对于 1-3 年左右的资金,如果无法接受波动,那可以参考短期资金方案。但如果想要获得相对合理的、更高的预期回报,那就需要承担风险、接受一定的波动,如果是这样的话,稳钱账户就是满足该需求的好选择。
重要的是,投资世界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游戏,既有短期的流动性,还有较高的收益,同时还没有太大的波动。认真梳理自己的财富配置,对每一笔不同性质的资金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案,了解清楚所投资产品的特点,知道自己让步了什么,从而又获得了什么,清楚地知道可能的风险来自于哪,可能这才是更加稳健长远的投资理念。
稳钱账户月报,在每个月月初的第一篇黑板报文章和你见面。更多历史文章,欢迎点击链接访问:稳健投资月刊
我们下期见~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应独立作出判断。本文所涉基金及/或基金投顾组合相关数据来源于基金销售机构及/或基金投顾机构公开披露信息。有知有行提示您,基金及基金投顾组合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为其他客户创造的收益并不构成业绩表现的保证。详见《免责声明》。如转载引用,请遵守《转载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