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07月09日 23:23
我国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历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研究团队通过对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玄武岩样品分析,揭示了月幔演化特征,发现该区域月幔源区缺乏易熔元素。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古磁场信息以及月幔水含量等关键信息。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视角。

🌑 嫦娥六号样品揭示了月背在约 42 亿年前和 28 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能维持着持久的火山活力。

🧲 研究获得了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 28 亿年前发生过反弹,这表明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

💧 研究获得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这表明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 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采集到的玄武岩样品进行研究,揭示了月幔源区极其缺乏易熔元素,并提出了该区域玄武岩源区物质的两种可能的形成原因,为研究月球深部物质特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IT之家 7 月 9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科学院 7 月 9 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系统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一年来取得的系列成果,分别揭示了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四项研究成果北京时间 7 月 9 日晚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这四项科研成果中,最新发表的揭示月幔演化特征研究中,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采集到的玄武岩样品开展了研究工作。这些玄武岩源于月球内部月幔的熔融产生岩浆上升喷发至月表。专业领域将这一产生玄武岩浆的月球内部熔融区域称为月幔源区。通过对这些约 28 亿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样品进行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等分析,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其化学成分特征;同时利用玄武岩的同位素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之下的月幔源区极其缺乏易熔元素,这些易熔元素指的是倾向于在熔体中富集的元素。

基于此,科研团队提出了该区域玄武岩源区物质的两种可能的形成原因:既可能是月球最初形成的“先天状态”,也可能是后期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作用的“改造结果”。这项研究成果为人类首次获取的月球背面样品揭示深部月幔物质特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IT之家从报道获悉,除了最新发表的这一成果外,样品返回地球一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嫦娥六号样品还取得了多个首创性关键进展:

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样品还取得了其他许多科学突破。例如: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嫦娥六号 月球样品 月球背面 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