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还有两档子事骗过你”,师爷说这句话的时候,镜头扫过麻子的脸,麻子非常淡定,显然已经习惯了师爷的骗。
师爷在麻子心中的印象什么样,有一场戏表现的很明确:张麻子在给师爷说了自己叫张牧之以及追随过松坡将军之后,师爷也陶醉地讲起了“那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讲到这,张麻子立即打住说:“别说了,因为你说出来也是假的,你就是个骗子”。
麻子一直就知道师爷是个骗子,大骗子、老骗子。除了他冒用师爷的名号以及揣着康城的委任状却骗麻子去鹅城外,应该是还有很多方面让麻子认清了师爷的骗子本质。
这一点,十年前电影院里看《让子弹飞》的时候,听到麻子这么说时,还有些为师爷难过,当时认为师爷顶多就是在被劫火车后把自己由县长变成了师爷,别的也没骗张麻子什么吧。————可见,那个时候,自己是稚嫩的(现在也不怎么成熟);而张麻子,一直是老练的。
另外:这里补充一句题外的,我反复琢磨过,我觉得,可能师爷的“那年,我十七岁,她也十七岁”是他唯一次说的真话,其他的全是假话,不管对黄四郎说的,还是对张麻子说的。
回到师爷临死前的两档子事。
师爷临死了,还是提起了“我还有两档子事骗过你”,这两件事情应该有这样的特点:
(1)是师爷做得很严密的,几乎没有漏洞的,师爷自己不说可能麻子永远不知道的。
(2)是跟麻子的对手,也就是黄四郎有关的。师爷的死,是因为被黄四郎的炸的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地雷给炸掉的屁股,所以,可能在那一瞬间,师爷悲哀地发现,自己此生拼命两边下注、保各方面周全,但结局仍连个全尸都没保成。
这些话,师爷想在临死前讲给麻子听听。
下面分析分析这两档子事可能是什么。
【黄府委任状风波】
一张贴着老汤照片、盖着大红章、却署着马邦德名字的“惊喜”激起了千层浪
师爷跟黄四郎勾勾搭搭这是路人皆知的。但黄府那么大,师爷未必能时时见到黄四郎,那么,师爷还能经常跟黄府的谁搭上言呢?对,千儿爷——胡千。胡千儿有句著名的话↓:
“盗官欺爵,放在前清,满门抄斩!”瞧瞧人家千儿爷这小心思,满满全是弄死张麻子的心思
千儿爷的想法很简单:县长这是冒名顶替,黄老爷你弄死他都是正当的了啊,你跟他费什么劲呢?
其实,胡千儿一直都是不支持黄四郎跟县长磨叽的,为此,千儿爷还有一句著名的话:杀县长不用戴面具,您就等着收尸吧。
千儿爷的急躁加上老汤等不及黄四郎把张麻子赶回山里了,于是,俩人一拍即合。
当黄四郎派千儿爷去省城查马邦德的底细后,这张贴着老汤照片、盖着红章、却署着马邦德名字的“惊喜”就来了(这个“惊喜”,我猜,可能是千儿爷从省城弄回来的,也可能是一直就揣在老汤的口袋里,老汤交给胡千儿的)。总之,把这个“惊喜”交上去,俩人共同寄希望借黄四郎的手杀掉麻子(俩拿不动枪的人,借刀杀人玩得够溜)。
佐证:师爷不会用枪
——借刀杀人这件事,大约是师爷到死都不敢跟麻子讲的第一档子事。前面就算师爷一直勾搭黄四郎,甚至害死了小六子,但他从来没有真的想过杀张麻子,他那时只是想把麻子再赶回山里。但后来,他发现,他赶不走麻子,黄子郎也赶不走麻子,于是他只好自己动手了。
“委任状风波”,即借刀杀人,大约是师爷唯一对麻子动了杀心的一次。
[2020年6月10日补的内容]→部分网友读到此处可能会问:“动了杀心,那最后不也没杀成吗?”
不知道为什么,一说到此处,脑海里却闪现了姜大导演另一部电影《一步之遥》里文章的那句台词:“那辫子不也都铰了吗”。
书回正传。
最后没杀成张麻子还把张麻子说成是自己的外甥,那不是老汤在救张麻子,那是老汤的第二步或者是第三步。照老汤的规划:第一步,送上马邦德(也就是他自己)的档案,寄希望于黄四郎看见之后立马就来“替天行道”灭了张麻子(老汤知道,黄四郎早就想弄死张麻子,只是苦于还没找到一个合理的、顺耳的理由),然后他自己要么马走康城从容上任,要么留在鹅城跟黄四郎三七开;第二步,如果黄四郎没有马上灭张麻子,而是拉他们来对质,他再抢县长、当舅舅、认外甥(这样,理论上剥夺了张麻子管理鹅城的权利,鹅城的黑道和白道变成了黄四郎和老汤两人控制);第三步,应该就是想着把黄四郎的180万两银子拐走(同时还得栽赃给张麻子)。
这个“惊喜”对黄四郎是惊喜,对张麻子,算是轻度的“惊吓”,而对师爷,则是一切尽在掌握中。
总之,不是只有黄四郎会玩新三步旧三步,老汤也会。
再有,可能还有人要问了,师爷不是揣着康城的委任状吗,他可以跑啊,他费这劲干啥啊。这个很容易回答了,在电影开头的时候,他跑过,但分分钟就被老二捉回来了,并且张麻子警告过他,再敢跑就脑袋分家(当然了,师爷最后确实是脑袋分家了,也确实是因为想跑。所以,这人呐……说到底,手里没有兵,啥也白搭……) 。再就是,师爷不但是官迷,他也是财迷,不分到钱他轻易不会走的。
[2020年6月9日补充]→关于委任状风波这事,我也又重新温习了功课,也查阅了一点资料,补充说明如下:
我在网上搜索的民国时期委任状的图片,可见,大部分的委任状都是不贴照片的(委任状上头那个小头像是孙先生的头像),也就是说,相当于谁拿着这张委任状,谁就可以说自己是委任状上的人。
而黄四郎与张麻子对质的时候,这个贴着老汤照片、盖着大红章、却署着马邦德名字的“惊喜”,严格意义上应该是老汤(即马邦德)在颁证机关的档案。委任状都不贴照片了,那档案上总得有个照片吧。
所以,大致的流程是,黄四郎派胡千去省城查马邦德的档案,这正是老汤希望的。因为查的是档案,而老汤(即马邦德)的档案,那是货真价实的。即,这件事情是师爷引出来的,发展的方向也一直由师爷引着。
说到底,这场“黄府委任状风波”,对师爷自己来讲,那是360度无死角地全是利好。
《让子弹飞》的海报,很重要的一张图。师爷的这个表情在电影里其实是没有的,专门拍这样一张海报其实就传递给了我们一个消息:老汤站在黄四郎和张麻子的身后,与其说他在黄四郎和张麻子之间两边下注,不如说他同时利用了黄四郎和张麻子。
注:关于师爷没说出口的“第一档子事”,有的网友认为,师爷是要承认出卖了老二。大家都在欣赏电影,不存在谁的观点正确。只是我觉得,其实老六的死,也直接跟师爷相关,所以,老二的死,就算是师爷出卖,凭师爷的厚脸皮,他也不至于在临死前为这事忏悔,更不至于吓到不敢说出来。并且,这里存在一个角度的问题。从我们普通人的角度讲,师爷偷摸勾搭黄四郎,入伙老三的“小组织”等等的,这都是骗——这是我们普通人的思维,而对师爷这样的超级油(政)条(客)来说,勾搭黄四郎、入伙小组织,那属于“政治谋略”,那不叫骗。孔乙己都能“窃不叫偷”,师爷一样也能。
”我,我能说这第二档子事儿吗?“,再一次印证了,第一件事对师爷来讲是多么难于启齿
第二档子事是什么呢?↓
“那谁,你还记得吗”——信息量超大的一句话
“那谁,你还记得吗?”师爷说完这句话就合眼了。很多网友猜测,师爷的第二档事说的是花姐,他要告诉麻子,花姐是卧底。可问题是,师爷的这句话,提的可是很久以前的一个人,“还记得吗?”——这是需要使劲回忆才能想起来的一个人。花姐,那可是出城之前,刚刚被麻子“收编”在鹅城看守黄四郎替身的新麻匪“老八”。讲花姐的事情,还用得着回忆吗?
不过,提起花姐,倒是提供了一个线索——师爷这第二档子事可能跟女人相关。
《让子弹飞》几乎是一个满屏雄性荷尔蒙的片子,女人的为数不多的几场戏是点缀。那师爷如果说的不是花姐,还有谁啊?还有夫人,还有带着“八岁”来找老汤的山西女人呗。
但山西女人,是刚刚被假麻子吓死的,老汤就是借着找这个女人为由想带着银子逃跑这才被炸掉屁股的,所以“那谁,你还记得吗?”指的应该也不是山西女人。再说,山西女人几乎跟张麻子没啥交集,也不值得俩男人临死前聊的。
那就是夫人了!
夫人在电影的前四分之一就领盒饭了,之后又发生了许多件事情,情节那么多。所以,提起夫人,不但麻子需要回忆一下,连看电影的观众都需要回忆一下才能想得起来是哪个。尤其是麻子后来可能确实对花姐产生了些爱意,所以对很久前曾经跟他“同床但未入身,只袭了胸”的刘嘉玲版的夫人忘得更快些(男人嘛,本来就健忘,有了更好的,健忘得就更快些)。所以,师爷要先提示:那谁,你还记得吗?
“那谁,你还记得吗?”——这说的一定是一个跟师爷有过麻糊事的人,跟麻子也有过麻糊事的人。回想一下《围城》里,苏文纨结婚时,赵辛楣喊方鸿渐为“同情兄”,彼时彼刻是不是正恰如此时此刻——咱俩都爱过的女人,丫现在嫁给第三个人了。甚至越说越像,汤师爷是真的喜欢夫人,而麻子跟夫人的只同床不入身,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套出他们的底线,麻子可从来没有喜欢过夫人。这一点,跟赵辛楣真的喜欢苏文纨而方鸿渐一直借坡下驴逢场作戏还真像。
所以,师爷的第二档骗麻子的事,跟夫人有关。
继续。
1.就算夫人真如师爷说的那样,是一个sao 窑姐,biao 子,jian货,但那又怎样呢,师爷就是爱她,爱到临死前都对她碎碎念。而夫人临死前想的可能不是师爷,甚至肯定不会是师爷,夫人临死前正在等麻子过来“一日夫妻百日恩”呢。
师爷真的爱夫人(证据如“听说昨晚你睡觉了”,还有夫人死后师爷的哭,是真哭),但夫人不爱他,至少不全心全意爱他,甚至可能根本就不是老汤的夫人。电影开头的在火车上,那么一会儿功夫,夫人还跟冯小刚版的师爷打情骂俏的,就知道夫人是一个多么风流的人(sao 窑姐,biao 子,jian货实至名归)。
一刻都不闲着的夫人。
2.或许,反过来,是夫人在伪装。夫人那句“反正,我只想当县长夫人,谁是县长我无所谓”,这句话里的潜在意思可能是夫人是一个极强的女权主义者,她看不起这些臭男人,但是,社会大环境下,不允许女人掌权。怎么办呢,只好弄一个男人当傀儡吧(汤师爷和开头冯小刚版的师爷,其实都是她的裙下鬼)。所以,夫人的那句“我已经当了四次寡妇了”,就是因为那四任太不中用,傀儡都当不好,直接被夫人搞掉了。
同样在2010年,刘嘉玲在另一部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有一句台词:“你们就是见不得女人掌权”——这句话,用来形容夫人当年的处境也很恰当。再就是,细品刘嘉玲的这两个角色,越品越像。
夫人有一句名言:“你就只剩一张嘴,只会写几个烂戏本的老色鬼”。这句话信息量太大了。
首先,这句话明显体现出夫人对师爷(以及所有男人)的不屑。可能师爷很好色,但身体又不行,只好把风花雪月写在戏里,自己“实践”不了。毕竟“只剩一张嘴”除了表示这个人只会嘴上吹牛、拍马屁没别的本事,也有“只剩下嘴硬”的意思。。。。。。【一入知乎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
其次,我猜,我们的姜大导演也是借这句话骂当前演艺圈的不良风气,毕竟当前,那种会写几个烂戏本同时还很好色的导演和编剧还是非常多滴。
再者,夫人的“要不是我出钱啊,谁给你买官当县长”对应师爷的“我就说我当不了这个县长,你非花钱给我买这个官”也很内涵。其实师爷已经算是智商+情商双高了,但仍旧这么不受夫人待见,可见夫人非一般人。
还有,死后的夫人这明显不是活着的那个夫人,这么明显的bug不可能是因为补拍而刘嘉玲没有档期的事。演员没档期找替身你倒是别露脸啊。所以,这里面有文章。夫人的事情,大有来头。
总之,不管老汤与夫人是不是夫妻,夫人到底是个biao子还是个女魔头,老汤在这中间都有骗的行为,并且极有可能是大骗。老汤选择在临死前“招供”,因为他知道这伤不到他跟张麻子之间微薄的感情根基,毕竟,大错不在师爷,师爷在夫人跟前,感情、权势都处在劣势。
所以,个人认为,师爷的第二档子事是想讲讲夫人。
同时,因为夫人是一个很大的雷,幸好炸得早,否则,炸得晚也不愁不炸得惊天、动地、泣鬼神。从这个角度讲,夫人早早地先“炸了”,也算是师爷立的一个功呢。所以,师爷绕过第一件事情,先说第二件,是因为他知道,他如果先说第一件,就算麻子不一枪灭了他,其他几个兄弟也会立即马上砍了他。而他准备先说第二件,先卖个惨,讨个乖,再视麻子的态度来决定说不说第一件。
[2020年6月3日补充]→补充最重要的一段话,最最重要的:
“那谁,你还记得吗”还有一层意思,是师爷希望“那谁”这个名字由麻子先说出来。但结果是,师爷问完了,麻子丝毫没有要回答的意思,(再怎么着,夫人也是为鹅城死的)于是师爷也只剩一声叹息了。在师爷看来,麻子可能真的不记得了,既然这样,算了,第二件事情也别说啦;而当时的麻子,表面平静,内心应该在快速思考,师爷这到底是真死还是假死,师爷又在玩什么花样,哪儿还埋伏着敌人……师爷的那句名言“这人(事儿)可真够操蛋的”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师爷说完“那谁,你还记得吗”之后,镜头没有给张麻子正脸,但读着张麻子的后脑勺,能感觉得到,张麻子没有要回答“记得还是不记得”这个问题的意思,于是师爷一句“哎哟”呜呼了。
对师爷的分析,不是一两篇就能分析完的,这里只浅析了师爷临终前没有来得及讲的两档事,愿能抛砖引玉,大家共同探讨。
[2020年6月1日补充]→看了部分知友的评论。有知友说,师爷的第二档子事,也许是黛玉晴雯子呢,毕竟黛玉晴雯子之于张麻子,那更是得使劲使劲想才能想得起来的人物。
其实,前文没有提到的女人,除了黛玉晴雯子,还有那个大胸民妇,大家别忘了(当然,大家也不会忘,当年买张票看场《让子弹飞》可能就是为了看眼大胸民妇,谁年轻时候还不是个热血青年)。
今天,把黛玉晴雯子和大胸民妇都在头脑里过了一下,突然觉得,这俩人,镜头极少,但背后隐藏的故事都不简单。比如黛玉晴雯子,这名字,就值得推敲,她为啥不叫宝钗袭人子或者凤姐可卿子?还有大胸民妇,拿到“麻匪”银子的又不只她家一家,为什么黄四郎的人在“搞乱麻匪”的时候,最先选择大胸民妇家?总之,这两个一闪而过的人物都值得推敲。
哪怕是像部分知友说我这是在过份解读,但既然姜大导演把人物设置这了,就算他当时没有想表达这个意思,但人物存在了,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就看观众的领会了。
返回来说师爷“第二档子事”中的女人。师爷跟黛玉晴雯子可能会有秘密纠缠,但能让师爷念念不忘,甚至发怵、胆怯的女人,仍然是刘嘉玲演的那个夫人。师爷在夫人跟前,永远是仰望。夫人身上有很多秘密,这些秘密有些是师爷知道的,有些可能师爷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