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kr 07月09日 15:24
在田埂上读懂中国:当代农民的出路在何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书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题组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等问题。通过9省84村的田野调查、840份深度问卷和19个治理样本,展现了当前农村的基本现状,并探索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作者赵晓峰教授带领团队,在倾听基层声音的基础上,对乡村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 调研基础:本书基于2022-2024年间,课题组在全国9省84村的实地调研,包括840份问卷和大量访谈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一手数据支撑。

💡 核心议题:上编聚焦乡村党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教育等主题,下编关注农民生活秩序变迁、农村社会人情交往等,全方位呈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

👨‍🌾 基层观察:调研发现,乡村干部面临权力集中、形式主义等挑战;基层治理存在能耗过高、内卷等问题;农民在公共服务、事务参与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 产业发展:强调农业转型需结合市场资本与乡土社会利益,实现有效结合,助力乡村发展。

📚 教育关注:关注“双减”政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指出线下减负的同时,线上任务增多,家长压力增加的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课题组于2022—2024年间展开了一系列乡野调研及返乡观察活动,并获取了大量一手调研资料。

本书深入现实,在倾听基层干部和农民声音的基础上,对当前乡村振兴、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振兴、乡村教育、农村生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详述与剖析,秉持问题导向与机制分析并重之原则,力图展现当前农村于上述主题中的基本现状,探索一些有效的乡村治理路径,同时还呈现了一些在地化的创新实践。

《大国村治:当代农名的思与盼》

作者:赵晓峰出版时间:2025年6月

在田埂上读懂中国

一部直击中国农村转型现场的时代备忘录

9省84村田野调查+840份深度问卷+19个治理样本

深度探索农村、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当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工业总产值稳居世界首位,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生活幸福感持续提高。

与此同时,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6年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也在发生质变,亿万农民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过上小康生活,而村庄作为农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单元却在逐渐解体,甚至不少村庄已经或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结”。

在中国式现代化有序推进的过程中,认识村庄正在发生的变化,正确看待村庄治理的调适逻辑,透视农民的生活转型和价值变迁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村庄作为乡村的基本治理单元,曾经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人们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归属之地。

但是,随着人口的大规模外流和现代性的持续渗透,村庄的社会结构不再完整,农民的价值观正在解体,而这些能否重构以及如何重构又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人们彼此间的社会关联机制也由熟悉、亲密、感性转向陌生、淡漠、理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更加丰富、多元、复杂。

大国之大,不仅体现在囊括2000多个县、66万多个行政村之量大,而且表现在乡村社会转型之迅捷、区域间差异超乎想象。

在此社会转型之际,我们穿梭于阡陌之间,聆听干群的心声,观察乡村的新象,试图从细微之处捕捉乡村发展的脉动,理解它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创新。2022年,笔者担任首席专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

为推进项目研究,当年暑假,我们组织开展了“探寻社会治理中国奥秘”的专项调研。2023年暑假,课题组又组织开展“大国村治”调研,奔赴全国9省(广东、浙江、江苏、湖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的84个村庄开展了调研,共采集了84份村情问卷和756份农户问卷,访谈了众多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与村民。

2024年春节,课题组又组织开展了“返乡观察”活动。通过这些调研,我们获取了大量一手调查资料和分析问卷,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案例和数据来源。

《大国村治:当代农民的思与盼》分上下两编。

· 上编聚焦于村庄党建与乡村治理、资本下乡与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教育等主题,对其进行详述与剖析,秉持问题导向与机制分析并重之原则,力图展现当前农村于上述主题中的基本现状与关键问题。

· 下编聚焦于农民生活秩序变迁、农村社会人情交往、村庄生活等诸多方面,以短小篇幅呈现农民生活的真实状态,倾听其真实声音。

在大量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乡村振兴诸多领域中的如下情况和问题。

对乡村干部调研时发现,换届后,乡镇政治生态总体向好,基层社会稳定,干部队伍干事能力突出,政策落实到位,干群关系良好。

然而,亦出现若干新情况,如权力向乡镇一把手集中,班子成员内部出现分化、结构失衡现象,责任下压与形式主义工作致乡镇干部出现疲态甚至“躺平”现象。

国家赋予基层更多治理责任,期望通过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并强化自上而下之监督,同步提高基层有效履责和规范运行水平。然而,基层治理亦现能耗过高、形式主义、悬浮型“内卷”等问题。

现阶段,我国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与地域差异,这决定了基层面临自下而上内生治理之挑战。于农民群体而言,公共服务之精准供给、公共事务参与空间、村庄发展与村民利益关联等方面,仍有较大推进空间。部分地区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后,党支部书记“一言堂”之治理风险增大。

在农业经营与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认为中国农业转型须充分考虑乡村社会利益,实现市场资本利益与乡土社会利益之有效结合,方能使农业转型更契合乡村社会发展之需。

在乡村教育方面,我们重点关注“双减”政策实施后,政策执行完整度及其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双减”并非意味着全无课后作业,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一些线上打卡任务亦属课后作业范畴。

该政策实施以后,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意外后果,线下减负的同时,线上任务增多,辅导课后作业的压力转移和增负到了家长身上。农村地区之家校关系良性建设,仍需尊重乡村家庭实际情况。

此外,我们还对农村地区婚嫁彩礼、儿童教育、节庆习俗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

在此背景下,本书秉承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以实证研究展现新时期人口规模巨大的、东中西部有较大差异的乡村治理与乡村现代化图景,从乡村的实践探索中提炼智慧,寻找那些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火花。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让乡村的活力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本书的部分研究内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22ZDA101)的阶段性成果。

本书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赵晓峰教授主持,许珍珍博士协助。课题组成员包括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多位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此一并致谢!

2024年11月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乡村振兴 农村治理 基层党建 农民 调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