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微信好友向老杨吐槽:
我们老板从外面参会回来以后在内部会议上讲“别人家的数字化”做的多好:制造业的智能工厂里,机器人有条不紊地运作,生产效率呈几何倍数增长;零售行业的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精准营销,销售额如火箭般蹿升;某某央企领导自豪的宣布他们公司实现了AI智能化,员工们在高效协作中谈笑间就将业务难题轻松化解......老板讲的眉飞色舞,话语里无不体现着各种羡慕与嫉妒,最后老板感叹道:“为什么我们公司的数字化总是做不好,而别人家的数字化却总能成功?”
在大部分企业领导的眼里“别人家”的数字化案例似乎总是更加光鲜亮丽,这也让企业CIO头疼不已,如何解释让领导充分认知自身数字化建设的不足与问题成为了世纪难题,老杨认为这其实就是认知偏差在作祟。当我们看“别人家”的数字化成果时,往往陷入几种典型的认知偏差:
第一、幸存者偏差:
媒体和行业峰会倾向于报道成功的数字化案例,而大量失败被选择性忽略。所以我们看到的"别人家"数字化,实际上是经过层层筛选后的“幸存者”,企业想复制这些“幸存者”的成果几乎不可能;
第二、光环效应:
一个组织在某个领域或场景的数字化成功,会被不自觉地扩展到其整体数字化能力。这是当前一些软件公司最常用的营销模式,只要某某企业应用了其公司的产品,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变成行业的最佳实践,甚至连一些企业领导的宣讲PPT都是软件公司写的,因为在宣传上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在大会上或者媒体力看到的“数字化成功案例”,大多是经过包装的,真实情况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在老杨看来即使是数字化领先企业,都会存在某些场景方面的短板,只是被光环掩盖了而已。
第三、比较基准错位:
大部分传统企业领导经常将自身初创阶段的数字化尝试与行业巨头多年积累的成熟系统相比较,这种不对称比较自然产生心理落差。比如某电商企业领导吐槽自己公司的电商业务做的好差,和头部某某企业差距太大了,严重怀疑相关部门的业务能力不行,后来老杨与领导口中的头部企业相关负责人聊天才得知,该企业电商部门也是经历了多年经营,踩了很多坑,最关键的是人家5000万的营收里有近4000万是用来做平台的技术投入及网络运营。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的领导对数字化的认知停留在“技术表象”,仍停留在“看得见的变化” 上。他们会惊叹别人家的智能大屏、自动化设备、炫酷的数据分析工具,却忽视了这些表象背后的基础真相:数据标准化建设、流程优化等等,比如某零售企业老板,看到同行的案例中用 AI 推荐算法提升了客单价,便要求信息部门在三个月内照搬一套,却忽略了对方为了这套算法,花了一年多时间清洗数据,重构了管理体系。
老杨始终认为“别人的数字化”从来不是标尺,而是一面镜子。它照出的可能是领导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盲区,也可能是相关团队的行动惰性,但更多是企业领导者的焦虑。但老杨在这里又不得不提醒:许多做的好的所谓“别人家数字化”可能是精心设计的骗局。为什么这么说呢?
1.别人只会让你看到成功的1%,却隐藏99%的失败
比如某制造业宣称“数字化工厂节省人力50%”,但他不会告诉你:前期投入了10个亿,回本周期10年+;试产阶段良品率暴跌,停工整改3个月;更不会告诉你真正跑通的只有一条示范产线,其他车间还是老样子,即使领导去现场也只会看那条样板生产线。所以真相就是由于各种问题90%的数字化尝试都死在了试错路上。
2.有时候你看到的数据只是一种游戏而已
比如同样的技术,换个说法就是"行业领先" ,某电商说"智能推荐提升转化率200%",但实际可能对比的是最差的人工策略,而非行业平均水平;数据来自于大促期间,自然流量暴涨从而干扰结果;所以说很多所谓的“数字化成果”只是玩的统计游戏而已,换种算法或对比基准,数据可以随意包装。
3.所谓的示范工程其实就是面子工程而已
比如某政府项目号称做了“智慧城市大脑”,但实际上花1000万买了一份PPT,业务落地几乎为零,系统看着高大上,但平时根本不用,只有在领导视察时才打开服务器,花花绿绿的数据大屏里的数据全靠人工填报,而所谓AI预测场景全是编好的数据老演员,所以这些所谓的“数字化标杆”只是面子工程,根本经不起实际业务的考验。
那么如何识破这些“数字化骗局”?
建议领导们下次再考察所谓最佳实践或者标杆数字化项目的时候可以问如下几个扎心的问题,看对方如何回答:
第一,实际投入多少?ROI(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第二,是全业务跑通,还是只有“示范项目”?
第三,业务一线场景全覆盖了吗?是不是实现了全业务跑通?
第四,一把手有没有使用。
最后老杨要说的是想要真正做好企业数字化,从来都不是模仿别人,也不是什么所谓的先进技术,而是从真实的业务痛点出发,小步快跑,用MVP(最小可行产品)验证,而非一步到位,最关键的让一线员工真正用起来,而非做个领导喜欢的“花瓶系统”或政绩工程。
做企业数字化需要的是实干,所以奉劝企业领导们:数字化没有什么“神话”,别再被“别人家的数字化”PUA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湘江数评”(ID:benpaoshuzi),作者:老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