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09日 10:13
为啥中国古代那么多“霸道总裁爱上离婚有娃的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贵族群体中,出于政治或生育原因,更倾向于迎娶离异女性的现象,呈现了“霸道总裁爱上离异、丧偶、带娃的她”的真实历史背景。通过汉代、三国、明代等多个历史案例,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复杂的政治意图与权力考量,以及信息传播过程中八卦的变形。文章指出,政治家们通过看似反常的行为,达到化敌为友、安抚军心、招抚草原等多重政治效果。

👑汉代时期,出于政治联姻的需求,离异女性成为权贵的选择。例如,汉高祖刘邦迎娶了魏王魏豹的妾薄姬,汉景帝娶了已婚生娃的王娡,这些婚姻背后都蕴含着巩固政权、稳定局势的考量,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再婚的接受程度。

⚔️三国时期,政治联姻在稳定局势、争取支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刘备迎娶吴氏,曹操纳杜氏,曹丕娶甄宓,这些联姻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例如刘备迎娶吴氏是为了争取益州的支持,曹丕娶甄宓是为了收拾冀州人心。

🔥明代朱元璋娶陈友谅的次姬为妃,体现了政治家在战争结束后,通过婚姻来化解矛盾、争取人心的策略。朱元璋此举并非沉迷美色,而是为了安抚军心,争取陈友谅旧部,巩固统治。类似的还有朱元璋纳元朝宫妃,背后也蕴含着招抚草原的政治意图。

🗣️历史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因信息不均衡和人类猎奇心理而变形。例如,朱元璋娶陈友谅次姬的故事,在民间被演绎成各种版本,甚至出现了“遗腹子”的传闻。这反映了历史事件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人们的主观解读和演绎,从而偏离真相。

“霸道总裁爱上离异的她”“霸道总裁爱上离婚带娃的她”类型短剧频频爆火,引起了一些争议。不过,其实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政治或生育的原因,贵族群体会更倾向于娶离异的女人,“霸道总裁爱上离异、丧偶、带娃的她”之类的故事并不少见。诸如汉高祖刘邦娶了西魏王魏豹的妾薄姬、汉景帝娶了已婚生娃的王姪、汉昭烈帝刘备入川娶了遗孀吴氏,曹操娶了已婚带娃的秦氏、曹丕娶了二婚的甄宓……

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公元前205年,汉王的大将军韩信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魏地,俘获了魏王豹和他的家人。后来魏豹在荥阳被汉将周苛杀死,魏豹的妾薄姬织室被刘邦发现后纳入宫中。于是丧偶的薄姬嫁给了汉王,并为刘邦生下一个儿子,即代王刘恒。在诸吕之变后,代王成为汉文帝。

关于薄姬与刘邦见面的故事比较传奇,刘邦在成皋召幸薄姬薄姬“昨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苍龙在我肚子里”,刘邦听了很开心,说:“此贵徵也,吾为女遂成之。(《史记》)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当时的相士非常看好薄姬,她还是魏豹妾的时候,算命大师许就预言薄姬“当生天子”,魏豹听闻后大喜,认为自己将得天下,万万没想到薄姬确实生了天子,只是不是魏豹的。

公元前156年,垂暮之年的传奇女性薄姬抱着新生的重孙刘彻,而站在一旁的孙媳妇王娡比她还传奇。王娡没有太多政治背景,也不代表什么家族,但她有一个能“折腾”的母亲臧儿,臧儿是秦末群雄燕王臧荼的孙女,她在主导自己命运之后,也要主导孩子的选择。在她的主持下,王娡先嫁给金王孙,生下一个女儿金俗,后来又被送到太子刘启那里成为王美人。王娡在太子那里非常受宠,先后生下平阳公主等三个女儿,又生下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后来汉武帝带人去找到了异父同母的妹妹,给了她一生的富贵。

公元214年,汉景帝的后人刘备进入成都,取代同宗刘璋正式成为益州之主。这时候孙尚香已经回到东吴,众臣有感于刘备没有正妻,建议刘备娶个媳妇。并且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娶刘焉儿子、刘璋弟弟刘瑁的遗孀吴氏。

大家为啥一致让刘备娶离异的女人?这说来话长,刘焉主政益州的时候,有相面的说吴氏将是大贵之人,于是让吴氏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瑁。大家见到这则谶语效果这么明显,也就开始相信,慢慢就成了大家的共识。而且吴家不仅是中原侨居益州的大族,而且在益州军队中影响力也很大。观念与实力都让兄弟们觉得刘备应该娶她。

后来,刘备正式娶吴氏为夫人。刘备登基后,吴氏成为皇后。刘备死后,吴氏成为皇太后。

曹操曾追溯自己的祖先为汉朝的开国功臣曹参。按照这个逻辑,他和刘备是有亲缘关系的。公元199年,大汉司空曹操、大汉左将军刘备在徐州斩杀温侯吕布。关于战争遗产大家也进行了分配。吕布部将秦宜禄被安排为豫州沛国铚县的县长,他的妻子杜氏带着儿子秦朗到了曹操家。据说关羽专门向曹操请求纳杜氏为妻后来曹操见到杜氏之后果断食言。在司空府,杜氏为曹操生下了曹林、曹衮二子及金乡公主曹操对杜氏原先的儿子秦朗非常好,《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明确记载:

“朗随母氏畜于公宫,太祖甚爱之,每坐席,谓宾客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

公元204年,曹军打进邺城。曹丕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甄宓深受曹丕宠爱,生下曹叡和东乡公主。曹丕和甄宓是典型的政治联姻。曹操占领冀州后,自领大将军、冀州牧,需要收拾冀州人心,曹丕娶袁绍的儿媳是很好的选择。

汉唐时期,这种事情也很常见。比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把自己的十个侄儿杀掉。弟媳齐王妃杨氏成为他的情妇,并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曹王李明。李世民的韦贵妃,跟前夫生有一女,李世民爱屋及乌,对她的女儿也很照顾,封为定襄县主。

到了宋以后,类似的事情就少了很多,而且需要专门解释。

1363年,在决定南方霸权的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出动了全部巨型战舰与朱元璋决战。朱元璋却抓住傍晚风向有利的时机,在鄱阳湖水域实施火攻,一举焚毁陈友谅的主力舰队。这把大火不仅终结了陈友谅,还将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梦想给燃烧了起来。战后,朱元璋率军顺利夺取武昌,并俘获了陈友谅全家。就这样,陈友谅的家人从武昌到了南京。朱元璋的卫士俞本目睹了全程,他晚年回忆时说:

“以陈理祖父及所生母并伯、叔、后、妃、嫔、宦载赴应天府。纳友谅次姬为妃。”

第一句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朱元璋对他们的安置很好。确实,朱元璋封陈友谅的儿子陈理为归德侯、封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为承恩侯、大哥陈友富归仁伯、二哥陈友直怀恩伯、四弟陈友仁追封康山王。总之,朱元璋给了陈家极高的富贵与待遇。

但第二句就精彩了,“纳友谅次姬为妃”。

谁纳?朱元璋纳。

纳谁?纳陈友谅的次姬。

纳什么?纳为妃。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为吴王,那他的媳妇自然就是王妃了。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娶了陈友谅的妃子为妃,显然,朱元璋根本不在意次姬的丧偶问题。于是,次姬在朱元璋这儿成了“达定妃”,之后还生下了齐王朱榑和潭王朱梓。

关于娶陈友谅媳妇的事,朱元璋曾正面回应过:

“朕当未定之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余,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

这个故事收录在《大诰》里,故事内容很好理解,重点是在强调朱元璋很有原则,只是陈友谅太罪恶,不得已才娶了他的妾。

《大诰》是朱元璋面向全民发布的,具有宣传属性,所以,朱元璋娶陈友谅媳妇的事儿,大明老百姓很快就知道了。大明老百姓压根不关心朱元璋的解释,大家很关心朱元璋娶陈友谅媳妇这个八卦。而官方信息比较少,大家就只能脑补,于是慢慢地,这事儿就传出很多版本,并且越来越离奇。

一百多年后,关于“霸道总裁娶丧偶的她”的故事,已经传出了新版本,甚至升级成了“霸道总裁爱上丧偶有孕的她”——

“我甚恨之,其妻氏可没入掖庭。未几生子,友谅遗腹也。封潭王,国于长沙。将之国,阇氏语之曰:‘尔乃汉王陈友谅子,汝父被杀,吾为汝忍死于此,他日当为父复此仇也。’”

写这段话的人是王世贞,他是蓟辽总督王忬的儿子、是当时的知名文人,相当于今天的大V或者全民追捧的大文豪。而阇氏即达定妃。在王世贞描述的故事里,达定妃成了烈女,潭王成了陈友谅的遗腹子,而且还要为父报仇。

这个八卦虽然有鼻子有眼,但可靠性不高,因为潭王是洪武二年生人,而陈友谅1363年时就已经死了。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开始,朱元璋为什么要娶丧偶的她呢?站在陈家或者陈汉大臣的角度来看,朱元璋这么做是把他们当作一家人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他的这一做法,非常有助于争取人心。但对于己方杀红了眼的将军和士兵而言,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进一步征服陈友谅,而且还等于他默许士兵拥有在战争期间得到的一切东西,毕竟“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

所以说,霸道总裁朱元璋并不是真沉迷美色,他这一行为的背后有着深深的政治意图与权力考量,通过做一件事完成化敌为友和安抚军心,他何乐而不为呢?

无独有偶,1368年,元顺帝带着亲信离开大都,逃亡塞外。而被明军俘获的元朝官员、宫人都被徐达打包发往了南京,朱元璋在故元宫人中纳了妃。

这件事也传出了八卦,说碽妃其实怀了元顺帝的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朱棣。这个故事在北方草原传播很广,还让草原人生出了一种自豪感——中原的皇帝实质就是我们草原的孩子。这对明朝而言,确实多少有点不舒服,但对招抚草原人很有帮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古代顶级政治家看似反常的行为,背后都是深深的政治算计,甚至这个行为可以做到多方自洽以收取最大政治效果。因为信息不均衡和人类猎奇心理的存在,这些行为会以八卦的形式传播得极广,内容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而有心的政治家会用这些信息再做“一桌饭”用来宴请宾客,让多方再次自洽。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政治联姻 离异女性 历史八卦 权力斗争 文化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