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09日 10:13
2220亿险资入市,大象起舞,蚂蚁寻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面对低利率环境和利差损压力,2220亿保险资金通过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加速进入资本市场。这有望提升险企投资回报率,并推动浮动收益产品创新与销售增长。然而,这并非对所有险企都有利,反而可能加剧行业分化。文章分析了险企的资产端投资策略,如配置高股息资产和新兴产业,以及负债端的产品结构调整。最终,强调了在这一趋势下,头部险企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而中小险企面临的挑战将更大。

🏦 险企面临利差损压力,低利率环境下传统险收益受限,促使险企寻求提升投资收益。 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以及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支持险资入市。

📈 险企的投资策略倾向于高股息资产和新兴产业。 第一批试点基金鸿鹄志远一期青睐高股息资产,如陕西煤业、伊利股份和中国电信,股息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在配置高股息资产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布局。

⚠️ 险资入市可能加剧行业分化。头部险企凭借资金实力和投研能力,在资产端和负债端更具优势。中小险企面临资金和人才挑战,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可能强者恒强,中小险企生存压力加大。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张贝贝

头图 | AI生图

在利率下行、传统险的利差损风险加大情况下,2220亿保险资金通过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方式加速涌入资本市场寻求破局(以下简称“险企长线资金入市”)。

随着险企长线资金增加并加速入市,险企投资端的权益类资产可能会增加,而受到利率下行扰动较大的国债、银行存款等资产占比降低,有望带来投资回报率的提升。

同时,险企权益投资收益率提升后,险企更敢推广浮动收益产品,并可能反向驱动负债端保险产品创新与销售增长,带来业绩走强。

然而分析下来,险企长线资金的加速入市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并不是“普惠利好”,反而可能成为加速行业分化的“催化剂”。

详见下文。

利差损危机下的“自救”

随着利率不断下行,保险公司传统险的利差损压力较大(即资产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

目前国内长债收益率已经到2%以下,且结合央行于6月再次降准降息看,我国低利率环境大概率仍会持续。考虑到险企的资产配置中持有大量国债和银行存款,这意味着险企想要做出高收益越来越难,反而存量传统险产品面临的利差损缺口在继续变大。

但要注意的是,前两年预定利率下调期间,保险公司为了保住短期保费规模,产品停售“一炒再炒”。所以在前两年相对较高的预定利率阶段卖出了大量的保单,而这如今却成了保险公司巨大的重担,自此险企有大量的高成本负债产品需要兑付。

此情形下,险企减少国债和银行存款配置,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增配高股息等权益资产成为不少险企的共识,以期借此提升投资收益和带动分红型等浮动收益产品销售,对冲传统险利差损带来的利润下滑。

如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曾表示,中国人寿将长线布局,发挥权益投资的“关键少数”作用。在保持策略多元和结构均衡的同时,会发挥好保险资金的长线布局优势,重视高质量的高股息股票配置;新华保险更是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明确表示投资策略向“高股息类等持有型权益资产进行策略迁移”。

与此同时,险企也有政策支持其资金加速入市的“东风”相助。

如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定调“长线长投”方向。

再是2025年1月,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4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释放资本市场增量空间。

国金证券预计,未来三年保险资金入市增量资金约6000-8000亿元。

故总结看,险企长线资金入市是利差损危机下“自救”与政策支持共振的结果。

那么关键是,险企能实现“自救”的目标吗?

接下来,首先看资产端的投资布局和收益预期,对保险企业业绩的拉动情况。

资产端:高股息资产打底,新兴产业博弹性收益

目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一共分为三批,已批复和拟批复的保险资金累计规模预计约2220亿元。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也由第一批的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拓展至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平安人寿等多家公司。

虽然有许多险企基金还未正式开始投资运作,但从已交出2025年一季度“投资答卷”的鸿鹄志远一期持仓,以及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的投资思路中,可以窥见险企长线资金入市的投资偏好。

1)第一批试点投资基金鸿鹄志远一期:青睐“高股息资产”。

鸿鹄志远一期基金是头部险企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参与,持股比例各为50%。该基金于2024年3月4日正式启动投资,且截至2025年3月初鸿鹄基金500亿元已全部投资落地,实现了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的良好业绩表现。

而其作为保险行业长期投资试点的第一批基金,投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分析看,截至2025年1季度末,鸿鹄志远现身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分别为伊利股份、陕西煤业以及中国电信。

从股息率来看,截至7月4日鸿鹄志远重仓的三家上市公司表现分别为:陕西煤业近12个月内的股息率为6.96%,伊利股份为4.40%,中国电信为3.38%,均高于A股整体平均水平1.66%,也高于当前1.6%左右的10年期国债收益水平。

可看出,在当下低利率环境下,头部险企中国人寿、新华保险更青睐具有稳定盈利、较高分红的股票。且复盘看,他们以股票高分红替代债券利息,对冲利润下滑的策略是有效的。

如新华保险财报显示,2024年度,公司的保险服务业绩为124.67亿元,较2023年增长仅8.6%;而投资业绩则高达156.74亿元,较2023年负业绩增加216.35亿元,是新华保险利润向好的主要驱动力。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2)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高股息资产+新兴产业赋能

研究第二批、第三批试点企业的投资思路,可看到在“高股息资产”配置基础上,增加了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方向。

如泰康保险稳行基金相关人员表示:该基金将以高股息资产为基石,重点布局经营稳健、弱周期属性、分红稳定的板块;其次,锚定产业升级红利,侧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布局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

而人保资产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中国人保积极践行金融央企责任担当,在股市底部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此外,第三批试点企业太平人寿曾表示,继续强化“长钱长投”理念,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及具有协同效应的医康养上下游价值链领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故整体看,险企长线资金入市,一方面大盘蓝筹、高股息等优质资产或成为配置基础;另一方面,政策明确引导险资支持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赛道将获重点倾斜,博更高的收益弹性。

只不过要注意,新兴产业如AI、生物医药等赛道虽具高弹性,但技术迭代风险可能加剧收益波动;且新兴产业投资需要相关行业的投研能力,相较高股息资产布局的难度会更大。

从此维度看,虽然险资入市有望提升保险企业的资产端投资收益,但伴随的风险波动也会加大,这时候就取决于各企业的投资实力了。从投资收益率来看,此次险资入市试点参与企业的水平都大差不差;若再结合综合投资收益率来看,泰康人寿、中国太平、新华保险、阳光保险的优势较大,后续可重点关注。

只不过,资产端收益改善只是第一步,险企业绩提升更关键的战役在负债端。关键是,险资入市能否把投资收益转化为产品竞争力?接下来看下。

负债端:主动调整产品结构,降低对利差依赖

由上,险资入市有望带来高收益预期,改善资产端收益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分红、万能等浮动收益率/非保本产品的“浮动收益”会有向好变化,并提升产品竞争力,带来销售增长。

此情况下,利率下行投资收益率承压导致传统险产品,面临的利差损风险会得到对冲。

故,险企有较大动力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占比,降低对利差依赖。

从2024年产品销售看,目前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企业均有分红型产品布局。在此基础上,中国平安、中国太平等多家险企高管曾在业绩会上表示,未来要将分红险产品占比提高至50%;新华保险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亦明确提出分红险销售在2025年整个业务盘子里面不低于30%。

只不过,现阶段分红险等浮动收益率产品销售依然存在很多痛点,未来能率先突破这些痛点的企业竞争优势会更强。

一是,产品同质化。如当下各险企的大部分产品为分红型寿险和分红年金险,且在保障范围、分红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微乎其微,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二是,营销人员专业性不足。保险公司之前传统险为主的情况下,销售人员一直将保险产品当“保本理财”销售,而现在推广分红型等浮动收益类产品,要求销售人员不仅要了解保险产品本身的功能,还要具备分析宏观经济以及对比不同公司投资组合优劣的能力。

三是,许多消费者也是将保险等同于“保本理财”,对于“风险共担,博一定高收益”的理念需要时间接受。

小结

整体看,险资入市不仅会改善资产端收益,也有望驱动负债端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并重塑险企竞争力。此情形下,目前已经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十余家企业,未来无论在资产端还是负债端,竞争优势和抗风险能力显然会更强。

但若考虑到已经参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的企业聚焦在头部险企,他们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投研实力,可享受政策红利,未来保险行业的竞争格局或会强者恒强。

而中小险企因为面临的资金压力大、人才短板明显,即使后续跟随头部险企调整产品结构,并加大高股息和新兴产业资产配置,可能在产品销售以及投资效果(如投研团队薄弱)上也难尽如人意。

即,险资入市或会使得保险行业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总结看,2220亿元保险企业长线资金入市,并非简单的资金流入,而是保险行业在低利率时代的“自救”行动。展望未来,政策红利与头部险企率先“自救”下,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会更加凸显,头部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留给中小玩家的,要么是在细分市场的夹缝中求生,要么是在行业洗牌过程中被整合或淘汰。

—————▪ 作者粉丝群招募▪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作者还对CXO、医美、药店、血制品以及具有主题机会的阿兹海默概念、多肽减重药等领域有覆盖,侧重产业分析和布局企业优劣势分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与作者进行更多热门赛道和相关上市公司的深度交流。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险资入市 保险行业 投资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