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07月09日 04:09
纽北的圈速,干卿何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科技在极限环境下的突破如何最终惠及日常生活,以小米汽车在纽博格林赛道的测试为例,阐述了赛道技术对汽车性能和驾驶体验的提升。从赛道测试到城市道路,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善着我们的出行体验,为普通驾驶者带来更安全、高效和智能的驾驶保障。

🏁 纽博格林赛道是汽车工业的“真理之环”,是技术突破的试验场。 各大汽车品牌在此测试新技术,如碳陶瓷刹车、高性能轮胎等,赛道成绩成为衡量汽车性能的重要标准。

⚙️ 小米汽车通过在纽北赛道的极限测试,验证了其技术系统的可靠性,包括动力、电池管理、散热、制动和智能控制等。 赛道上的技术突破最终转化为日常驾驶中的安全保障和驾驶体验提升。

💡 赛道技术最终普惠于民,提升日常驾驶体验。 例如,碳陶刹车、ESP系统在紧急制动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V8s电机与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在高速超车时的平稳性;三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在山路弯道时的操控性,以及超充技术解决续航焦虑等。

2025-07-08 18:41 广东

科技与生活的真正对接

全文共4551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从航天技术到民用通讯,从F1赛道到北京五环上行驶的通勤汽车,挑战极限的成果,最终会回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一项从极限中走出来的技术突破,都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每一天。

未来的汽车技术,仍将继续通过赛道和测试被推向新的高度,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的出行体验。今天的赛道挑战,终将成为明天普及的行业标准;从极限到日常,是科技与生活的真正对接。

文|吴轶凡

编辑|柯玉圆

过去的一个月里,小米汽车正在不断加速。

小米SU7 Ultra量产版首次挑战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的圈速成绩,于6月11日正式公布。选配赛道专业套装的“量产版”以7分04秒957的成绩,刷新了“纽北最速量产电动车”的圈速纪录。

半个月后的6月26日,小米汽车又公布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第二次挑战“纽北”的圈速成绩。6分22秒091的成绩一举挺进了纽北认证官方总榜单前三,用小米官方的话说,这是“纽北中国品牌最速电动车”。

捷报并未到此为止。就在同一天,新品YU7发布会上,小米汽车公布了一条名为“终极大考”的视频,展示了小米YU7在位于江苏盐城的中汽股份汽车试验场,以勒芒24小时模式完成的一次耐力挑战赛,行驶里程达到3944公里,除了充电外,平均车速达到了210公里/小时,破了纪录。

这一系列的成绩,堪称一次维度的战略爬升。

在7月初的一次直播中,雷军表示,为了表达在“纽北”继续突破的决心,“我们已经在纽北租了办公室,一共2780平方米,预计明年初启用”,“另外,我还要求纽北的广告牌空出来一个就抢一个”。

高调的背后,是“纽北”的耀眼光环。但你可能会问——当我既不会以300公里的时速飞驰,也不会去无人的赛道上过弯,纽北那些炸裂的圈速,耐力赛中极限的里程,与我何干?

一条赛道的魔力,折射出百年汽车工业乃至人类科技突破的逻辑。

或许,也有科技极客们,内心深藏的浪漫。

“真理之环”

“纽博格林”,说得更准确些,是那条二十多公里长的“纽博格林北赛道”,被称为汽车工业的“真理之环”。

大约一百年前,从“一战”废墟中逐渐恢复的德国人,开始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艾费尔山脉中,围绕着一个叫做尼尔堡(Nürburg)的小村子,修建了一条汽车赛道。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纽博格林赛道(Nürburgring)。在它背后,德国汽车工业正处于“黄金二十年代”,高速公路和“国民轿车”被提上了国家日程,开始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之中。

为了区别于后来增设的“南赛道”,这条历经修改,却始终保持原始地形风貌的赛道,被称为“Nordschleife(北赛道)”——也就是人们口中的“纽北”。

“纽北”虽是赛道,路况却与普通的欧洲公路相仿,赛道全程崎岖不平,标高落差高达300米,覆盖多种复杂路况。布满尘埃的赛道狭窄、打滑,几乎没有逃生区,甚至让不少职业车手望而生畏。

世界一级方程式(F1)传奇赛车手杰基·斯图尔特就曾称呼纽北为“绿色地狱”(Green Hell),并在赛车界广为流传。在历史上,纽北也因为过于复杂危险,而失去了F1赛事的主办资格——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它成了汽车工业的圣地,各大品牌趋之若鹜,将其视为新车型耐久与性能实测的重要场地。

一百年来,许多新的汽车技术,如碳陶瓷刹车、高性能轮胎和先进的空气动力学设计,都是在纽北赛道上首次亮相。这使得纽北赛道成为了汽车工业的风向标,也成了兵家必争的战略高地。

事实上,整部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从来就绕不开“赛道”二字。从法国的勒芒到德国的纽北,几乎所有的技术突破都源于极限测试。无论对顶级厂牌还是新锐玩家,赛道既是“炫技”的场所,也是技术验证的炼金炉。

只有在极限条件下,汽车工程师才能真正窥见设计的漏洞与潜力,并不断提升系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挑战极限的过程,既催生技术,也在不断地磨砺它们,并让其中一部分最终实现大规模使用,为汽车的发展探索出新的路径。

例如,1967年的莲花49赛车首次在F1赛事中使用了尾翼这种部件,其出色效果也引发了效仿,时至今日,尾翼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设计;再比如1977年,雷诺在英国银石赛道发布了第一台涡轮增压的F1车型RS01,而在同年底,萨博也推出了使用涡轮增压的民用量产车。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中置后驱布局、盘式制动、四轮驱动、主动悬挂、ERS(能量回收系统)等大众司空见惯的汽车技术,都脱胎自赛道,并反哺着品牌和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

从登月技术到极地科考,甚至是高原桥梁和大坝建设等工程,所有这些挑战极限的事件,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突破。从航天到汽车,技术往往在极限环境下最为成熟,进而转化为民用市场的广泛应用。

正如NASA的登月计划,其中开发的卫星导航、通讯系统、高级材料学等技术,最终都走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没有极限的挑战,航天事业无法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同样,汽车行业的每一次跨越,也都是在极限的挑战中诞生。

并非每一个普通用户都需要跑赛道,但每一项技术的突破必须先在极限中完成,才能确保它在日常驾驶中具备可靠性与稳定性。从赛道到城市街道,技术最终会回馈给人类——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极限”,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每一次驾驶体验。

这是“真理之环”的由来,也是科技与工业的底层逻辑。

升维挑战

当小米SU7 Ultra原型车以6分22秒091的成绩刷新纽北圈速纪录时,赛道内外的温度都在上升。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它是小米将极限测试推向前沿的信号:一辆车,能承受极限挑战,才能证明它在日常使用中的可靠性。

如今,小米SU7 Ultra量产版的7分04秒957,以及小米SU7 Ultra原型车的6分22秒091这两个数字,都明确地列在纽博格林官方的纪录板上。然而,事实并非像两个数字一样简单,相反,赛道中的挑战极限,考验的不是单一的指标,追求的也并非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整套技术系统的完美协作。对于小米汽车而言,挑战赛道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为了刷新一个圈速纪录,而是通过极限的测试,保证技术在日常使用中的可靠性。

小米汽车通过SU7 Ultra和YU7,对自身的技术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极限测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小米的技术体系涵盖了动力系统、电池管理、散热系统、制动系统和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它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配合,打造出一辆能够经受住极限考验的高性能电动车。

例如,当SU7 Ultra在高速中穿越纽北变幻莫测的弯道时,电池系统和散热系统必须联动工作,保持电池在最佳温度下稳定输出。热量的积累需要被迅速排出,而电池包与电机的温度变化会在几毫秒内影响车速与动力的输出。在每一次加速、减速和过弯时,V8s电机与扭矩矢量控制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得车辆在急加速与高速过弯时,能够保持极高的稳定性与操控性,避免了动力失控的风险。

这些看似遥远的赛道成绩,实际上已经为日常驾驶提供了更高的保障。无论是在城市道路上急刹车,还是在高速路上变线,赛道中锤炼出来的技术早已转化为日常驾驶中用户的安全感与稳定感。

事实上,小米汽车正将这种“极限挑战”,变成品牌的日常。

正如雷军在直播中透露的,小米汽车打算长期驻守纽北,并且准备在这块行业高地中尽可能地增加声量——“纽北的广告牌非常有限,现在基本被宝马和保时捷包场了,一问就是包了十年”,而雷军的策略则是,“见一个抢一个”。

事实上,更深度的合作早已展开。据纽博格林赛道官网5月8日消息,小米汽车成为纽博格林的Premium合作伙伴,并将在那里通过广告设施展现。这一合作还包括新的小米大奖赛赛道弯道和纽北的新广告设施。

中国人不仅仅是来“跑圈”的。显然,小米和雷军决心将纽北作为其全球技术验证的核心场地之一。大手笔的投入和出色的成绩,都显示出他们对技术试炼的长期投资与决心。

赛道上的每一次技术验证,都将在日常驾驶中得到回馈。从极速行驶中的稳定性,到高温环境下电池的耐用性,再到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极限测试的成果逐步回馈消费者。小米的挑战,是为普通驾驶者提供更高标准的可靠性与安心感,而不仅仅是为车迷带来虚拟的荣耀。

极限普惠

在赛道上,小米SU7 Ultra和YU7经历了近乎残酷的挑战。这些挑战并不仅仅是为了刷新一个圈速或跑个耐力赛,而是为了确保在日常驾驶中,每一位车主都能感受到极限测试带来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感。这些极限背后的技术,最终都会转化为你在日常驾驶中的体验,影响着你的每一脚刹车、每一次变线、每一个急弯。

想象一下,在城市的高架桥上,你突然遇到前方车辆急刹。这种情况在驾驶中很常见,尤其是在车流密集的情况下。此时,你的刹车系统并不会简单地“死板”响应,而是会根据车速、车身稳定性以及路况,自动调节制动力。碳陶刹车系统与ESP(电子稳定性程序)10.0的精细分配,使得车辆在急刹车时车轮不打滑,车身始终稳定,整个过程就像是被“软着陆”了一般,不会给你带来强烈的冲击感。车辆停稳后的30.8米制动距离,为你和车内每一位乘客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余地。

这种刹车性能的背后,是赛道级别的硬件和软件调校,例如赛道中用来应对极端温度变化的碳陶刹车盘,以及经过反复调试的ESP系统。这些技术,在赛道上经受过各种极端测试后,最终为日常驾驶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高速公路上,你正准备超车。当你踩下油门时,车辆并没有发生剧烈的“后座推背感”,反而是平稳地加速,车身的稳定性和动力输出恰到好处,极其适合长时间高速行驶。V8s电机和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时分配动力,车辆能够精准地回应加速需求,同时确保每一次变线和超车时,车身始终保持稳定,不出现漂移或侧滑。这样的技术沉淀,正是从赛道反复试验过来的,能够在日常驾驶中随时提供高性能的平稳表现。

而在遇到复杂的山路急弯时,车辆的表现同样稳定。当你迅速转向时,车身并没有出现漂移或过度侧倾的情况。这一切归功于三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它能在你转向的一瞬间根据车轮与车身的动态情况,自动分配动力,确保车辆在高速过弯时依旧保持极限抓地力。同时,底盘调校和悬挂系统的精密设计,也让你在高负荷驾驶下能够保持平稳的操控,不会感到车身不受控。

随着长途驾驶的延续,驾驶员和乘客或许会对充电产生焦虑感,尤其是在远离城市的高速路段,充电桩稀缺的情况下。而在这方面,小米也早已在SU7 Ultra和YU7上进行了技术突破。YU7拥有835公里的续航能力,而在充电方面,它也配备了5.2C超充技术,可以在短短15分钟内充电并支持行驶620公里,解决了很多电动汽车面临的“续航焦虑”。当你驶入高速公路的快充站,看到充电时间和电量的变化时,你几乎不会感受到充电对行程的影响,反而能够轻松继续自己的旅程。

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变动和优化,却极大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信心。这不仅仅是性能的保证,更是对每一位驾驶者日常用车体验的全面提升。小米通过赛道级的测试验证,将技术的极限带入普通用户的日常驾驶中,为他们提供了更强的驾驶保障。

其实,赛道上的每一项技术测试,最终的目标是为了让你在城市街头、高速路段,乃至山区弯道,都能体验到同样的“极限感”。那些曾经只属于赛车手的技术,已经转化为你每天驾驶中的安全感、稳定感与舒适感。你不需要上赛道,但你值得拥有一辆在赛道上经历过所有极限考验的车。这并不是一种特权,而是每一位普通驾驶者应得的保障。

从航天技术到民用通讯,从F1赛道到北京五环上行驶的通勤汽车,挑战极限的成果,最终会回馈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一项从极限中走出来的技术突破,都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每一天。

未来的汽车技术,仍将继续通过赛道和测试被推向新的高度,为人类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的出行体验。今天的赛道挑战,终将成为明天普及的行业标准;从极限到日常,是科技与生活的真正对接

(专题)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纽博格林赛道 小米汽车 汽车技术 极限测试 驾驶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