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列车停运,乘客砸窗”事件又有了新的进展。7月5日,值乘K1373次旅客列车的广铁长沙客运段发布官方通报。通报表示,7月2日20时28分事发之后,车上添乘干部立即召集列车所有工作人员启动应急处置,将车上八十多个能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并分发了四十余瓶矿泉水,金华车务段也送来了八宝粥与矿泉水。列车工作人员对车内闷热与旅客耐受情况跟踪研判,认为“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22时04分,三号车厢一名男性旅客擅自砸窗,工作人员进行了劝阻。
当事乘客事后被“批评教育”,当值乘务员事先劝阻、事后浑身大汗地张开双臂拦窗的画面,也在这则最新通报里得到了印证。而与之前的通报与新闻报道相比,最新通报增加了一些信息量:事发近一小时后,乘务组与金华车务段进行了物资补给,而且打开了可以打开的透气窗;不开车门是担心乘客下车摔伤,拒绝破窗是因为未及应急预案程度,而事后乘务员拦窗是因为防止乘客跳窗发生意外。
通报的言下之意,是列车工作人员当时的应对合法合规,乘客自行砸窗会导致更大的风险,需要批评教育。但这一通报没有得到公众的理解,反而引起更大的反弹。确实,纵览事件全过程,通报表露出来的观点不无商榷的余地。
通报称,21时20分,车内温度31摄氏度左右,似乎是为了证实“没有达到需破窗的紧急程度”。但是,21时20分的情况,能证明四十多分钟后仍然没有破窗的必要吗?而且,通报也称,21时20分时,3号车厢已经有乘客出现头晕被安排到了乘务间休息(乘务间有可开启的通风气窗),这是中暑的症状之一。
此外,大风新闻7月5日的报道引述一名当事乘客的话说,当时车内空气不通,闷热难受,好几个人中暑。多段现场视频也显示,列车里闷热难耐,乘客汗如雨下,列车员与乘警也浑身大汗。科学研究表明,在人员密集的密闭空间,如果通风不及时的话,体感温度会显著高于实际温度,甚至会高出十摄氏度,这也是通报里“车内温度为31摄氏度左右”的说法,并不为当事乘客认同的原因。而且,人员拥挤的车厢内,通风不畅不仅会导致温度、湿度上升,还会导致缺氧,这也会影响乘客身体健康。
据媒体报道,铁路部门制定的《旅客列车空调失效应急处置办法》规定,旅客列车空调失效超过20分钟不能恢复且列车不能维持运行时,列车长、乘务组与调度员应视车内温度与旅客舒适度做出动车组开门、其他列车开窗的决定。这把是否开门开窗的决定权交给了列车长、乘务组和调度员。但是,相关的决定,应该尊重普通乘客的感受。
此次事件中,从20点28分列车停车到22点04分乘客破窗,空调已经失效近两小时,“车内温度与旅客舒适度”究竟是否达到了应急预案门槛?铁路部门认为当时的情况还没紧急到开门破窗的程度,但这与现场乘客的体验有不小的差距。从视频中也可以看到,车厢内很多男性乘客都脱掉了上衣,乘警的上衣也已经全部湿透。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那人们不禁要问,到底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足够紧急,可以开门破窗呢?要知道,当时已经有老人儿童到快要晕倒的程度了。这样的应急预案的启动门槛未免显得过高。
通报中为“不开车门”的另一个辩解,是开门可能导致乘客掉落车下受伤。但是,铁路部门的应急预案明确,紧急情况下列车开门时,应该在门前加装防护网,避免乘客掉落。根据应急预案,每列列车上都应该备有防护网。那为什么不能按照预案启用防护网、开启车门通风呢?背后的原因,可能还是怕“担责”。铁路系统内部考核严厉,如果列车长决定开门破窗,万一发生旅客掉落事故,几乎肯定要被追究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都倾向于“保守疗法”,只要还没被逼到不得不动作的时候,就尽可能不动作。
但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任何制度都应以人为本,如此方不失“制”“度”两个汉字的本来意义。《左传·隐公元年》云,“今京不度,非制也”。制者,制作也;度者,度量也。静态的“制作”终究要依据动态的“度量”而定,与时俱进而且善加修正,否则天下就没有“修法”“修正案”之说了。
铁路部门的应急预案,首要目的应是保障乘客的安全和舒适,而不能成为阻碍乘客应急自救的障碍。在紧急情况下,应从常人的感受出发,信任自然人依据自然法的行事逻辑,而不是将已有的制度变成不能变的“祖宗法例”,变成约束人而非保护人的怪物。相关部门应考虑修正改进制度。
此次事件中,铁路部门本应主动启动应急预案,保障乘客的安全和健康。在批评声四起之后发布的“情况说明”,全文不见对事故造成乘客健康安全面临危险的歉意和改进制度的诚意,反而不乏对砸窗自救乘客的批评,并要求乘客“听从工作人员安排”“配合工作”。如此反应,让公众再次见识了某种傲慢。
https://feedx.net
https://feedx.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