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合肥作为一座存在感低的省会城市,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14.9万,突破千万人口,成为长三角第4座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经济增长6.1%,增速在省会中仅次于拉萨;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左右,增幅居万亿城市之首。合肥还是科技的“黑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居省会城市第2位和第5位。合肥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大量的投资,特别是对中科大及其相关产业的扶持,以及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合作。然而,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合肥在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方面也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建设。
合肥作为一座存在感低的省会城市,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14.9万,突破千万人口,成为长三角第4座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经济增长6.1%,增速在省会中仅次于拉萨;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左右,增幅居万亿城市之首。合肥还是科技的“黑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居省会城市第2位和第5位。
合肥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大量的投资,特别是对中科大及其相关产业的扶持,以及与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合作。中科大成为了合肥在科创领域的“金字招牌”,为合肥带来了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人才。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合肥在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方面也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建设。合肥在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体验榜中的排名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合肥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合肥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肩负着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重任。合肥正在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合作,并与兄弟城市共建产业园区,如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合六共建园区,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合肥的担当体现了其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的责任和使命。
原创 石登江 2025-07-04 18:54 广东
“黑马”合肥的进阶路。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天鹅湖公园天蓝水清,春景宜人。(新华社/图)
全文共4135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此前,合肥处于构建产业体系的爬坡期,发展重心可能更多地放在了产业上。在常住人口高速增长的当下,如何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与人口质量的动态平衡,是合肥需要面临的挑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研究员 石登江
责任编辑|戴春晨
安徽的省会在哪里?当有人将“南京”脱口而出时,安徽真正的省会合肥正在悄悄积攒着变革的力量,成为各个领域的“黑马”。2024年,合肥年末常住人口增长14.9万,突破千万人口,成为长三角第4座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在人口高速增长之下,合肥还是经济增长的“黑马”。2024年,合肥经济增长6.1%,增速在省会中仅次于拉萨;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左右,增幅居万亿城市之首。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外,合肥还是科技的“黑马”。2024年,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2.7件,分别居省会城市第2位和第5位。2025年,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持续推出“理想之城榜”,运用量化指标模型,发现城市的美好与不足。在57座样本城市中,合肥进步16名,位列第19名。研究指标涵盖医疗、教育、交通、公共图书馆等方面。作为一座存在感低的省会城市,合肥突围,实属不易。合肥表现亮眼的是市民引力子榜,排名第五。从2020到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了48.3万,在纳入研究的57座城市中仅次于武汉(132.63万)和杭州(55.7万)。“黑马”之城合肥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1
重“投”
2009年,合肥以约当年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 10亿元的京东方。2016年,合肥投资长鑫存储,进一步布局芯片产业。2020年,合肥对蔚来汽车注资约70亿,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合肥。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合肥被称为“最强风投城市”。为什么合肥敢?时间回溯到1969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科大”)决定迁出北京,选址安徽。当时并不富裕的合肥以“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的态度,接受了中科大的落户。正是在那时,合肥埋下了勇于创新的种子。中科大成为了合肥在科创领域的“金字招牌”。中科大为合肥带来了什么?在中科大的加持下,截至2022年,合肥拥有6个已建成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居全国之首。截至2024年7月,已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大科学装置中有13个在合肥,依托“国之重器”,合肥建立起了“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早在2004年,合肥就已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24年,合肥获批两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二;获批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7家、企业技术中心13家,均位居国内城市前列。科技是合肥敢于“风投”的底气。2024年,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中,中科大研制出千伏级氧化镓垂直槽栅晶体管。该研究成果获得功率器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会IEEE ISPSD唯一最佳海报奖。IEEE ISPSD 被认为是功率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领域的奥林匹克会议。合肥引进的京东方、投资的长鑫存储,都是半导体领域的龙头企业。中科大的科技实力和人才,对科创型企业来说有着显著的增益。另一方面,合肥作为“家电之都”,对液晶显示屏有着天然的需求,引进京东方的同时也提高了合肥家电产业的集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超过上海、西安,仅次于深圳。然而,作为科创“黑马”,合肥绝对不仅仅只靠投资。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在量子科技产业,合肥已经占领高地。“合肥作为量子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聚集了全国近1/3的量子科技企业。目前,全市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七十余家,居全国首位。”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吕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合肥在产业投资上下血本,企业来合肥扎根,是一场双向奔赴,而非合肥盲目以高投资吸引头部企业。科创企业来到合肥也不会面临研发机构和人才等方面的短缺问题。据中科大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3年,中科大41.6%的本科生、29%的硕士生、38.6%的博士生选择留在安徽工作。2022年,中科大本科毕业生留在安徽工作的比例甚至达到了62.8%。从2020到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长了48.3万人。“用脚投票”的市民,见证了合肥强劲的发展势头。2
偏“科”
合肥人口吸引力的提高得益于产业体系的完善。对比2022年和2023年中科大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发现,2022年中科大毕业生就业去向最多的是华为;2023年则是比亚迪。2019年5月,合肥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将华为合肥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户合肥高新区。如今,华为安徽总部正在高速建设中。该总部将围绕鸿蒙产业生态、综合智能全液冷超充站试点、数字智慧城市等方面开展合作。2021年7月,比亚迪项目落户合肥市长丰县。2024年,长丰县比亚迪整车产量达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县域第一。此外,在2022和2023年共吸纳193位中科大毕业生的企业还有长鑫存储。长鑫存储是中国首家实现DRAM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并且打破了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巨头对DRAM市场的长期垄断。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在900亿美元的全球DRAM内存市场中,长鑫存储的市场份额在2020年几乎为零,但在2024年却已增长到5%。该研究院的分析师预测,其增长速度可能会像“滚雪球般”快速增长。事实证明,合肥已具备留住高端人才的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直观地体现在合肥全体居民收入的增长上。2023年合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达到52594元,在理想之城榜的57座样本城市中增速最高,这也一举提高了合肥生活舒适子榜的排名。但是,留住人才不能只依靠企业,合肥在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上仍有待提高。在理想之城的市民待遇榜、公共空间体验榜这两项子榜中,合肥分别排在第32、22名。仅从中部六省会来看,合肥也不占优势。在教育指标中,合肥排名34,低于武汉(19)、太原(22)、长沙(28);在医疗指标中,合肥排名26,低于太原(9)、郑州(10)、武汉(11)、长沙(13)。从细项指标来看,合肥输在千人卫生机构床位、千人执业助理医师和中小学生师比上。在公共空间体验榜上,合肥的出行空间也有待提高,千人轨道线路长度、千人地铁长度和机场连接度上,合肥2023年的数据都要低于武汉、郑州和长沙。可喜的变化是,2023年,合肥人均教育财政投入达到了2559元,在中部六省会中仅次于长沙。但是,相较于另一座科技之城深圳来说,合肥人均教育财政投入和人均卫生健康投入稍显不足,仅有深圳的45.5%和32.8%。研究团队认为,在经济高速增长下,合肥的市民引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市民待遇和公共空间是合肥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以高财政投入补短板的深圳,为合肥做出了表率。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此前,合肥处于构建产业体系的爬坡期,发展重心可能更多地放在了产业上。在常住人口高速增长的当下,如何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与人口质量的动态平衡,是合肥需要面临的挑战。人才不仅要引进得了,更要留得住。“以事业留人”不是理想之城的唯一解,“以生活留人”才能让一座城市有更加长远的发展。3
当好“大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合肥肩负着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重任。但是,合肥这个大哥不好当。2024年4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出台《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提出的对接内容包括干部能力提升、产业协同、科创人才、等6个方面共计26项举措,并“将融入对接南京工作情况纳入市委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强势邻居“南京”,不可避免对合肥产生虹吸效应。家里的兄弟“胳膊肘往外拐”,这种事在合肥看来已经屡见不鲜。安徽城市滁州大量承接南京的产业转移和科创辐射,先后培育出光伏、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一跃成为安徽排名第三的经济大市。2021年,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首个跨省都市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构成南京都市圈的九座城市中,包括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四座安徽城市。即便是这样,“大哥”合肥也没有放弃兄弟城市。据2023年最新编制的《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芜湖、马鞍山、滁州均在队列中。这也让马鞍山、芜湖、滁州成为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交叠区域。2024年11月,南京、合肥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两地将建立工信部门常态化会商机制,沟通协调产业合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持续开展两市产业融合对接活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载体进行深度协作。都市圈的重叠势必会引发产业同质化等问题,两大核心城市的牵手为两地产业的协同发展搭建了对话平台,也为处于两大都市圈交叠区域的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可能。省会城市一般被认为是省份资源的中心,教育、医疗、科创、交通等基础设施集中于此。但是,省会城市更重要的功能是辐射带动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合肥显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2025年合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完善都市圈“1+N”重点规划体系,强化市际毗邻区产业合作、利益共享,加快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共建合滁等跨市域园区。2025年3月,安徽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安徽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07.01公顷,包括瑶海、庐江、六安金安三个区块。早在2023年12月的合肥都市圈产业对接会上,六安市金安区与合肥市瑶海区、庐江县就签订了合六共建园区框架协议。此前,合肥、淮南曾共建跨市域合作园区——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蔚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电驱动二期已在该合作园区开工建设。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2.03亿元,以安徽省17.8%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省31.6%的经济总量。无论是加强与南京都市圈的合作,还是与兄弟城市共建产业园区,都表明合肥完全具备了科技、产业辐射的能力,更体现了这位“大哥”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下的担当。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