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dy.ai是一款通过自然语言生成UI与代码的AI工具,极大地缩短了传统设计流程,只需一句prompt即可在数秒内生成完整网页或移动端界面原型,并支持多种主流前端格式导出,实现真正的“所说即所得”。它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更在视觉表现力上达到了专业级别,被认为是目前界面生成表现最强的AI工具之一。
💬 Readdy.ai的核心功能是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生成UI设计和前端代码,用户无需掌握设计或编码经验,即可快速获得商用级别的页面原型。
🎨 该工具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海量网页样式进行归纳优化,生成的界面不仅美观易用,而且风格统一,能够满足电商平台、品牌官网等多种需求。
⚙️ Readdy.ai支持高质量代码导出,生成的HTML/CSS/JavaScript或React/Vue等框架代码符合标准,可直接用于开发,并与Figma或MasterGo等设计工具兼容,轻松融入现有设计流程。
🚀 Readdy.ai的出现标志着界面设计迈入AI原生时代,它将原本复杂的五六步设计流程压缩为一句自然语言,彻底重构了界面设计的认知与执行路径,为企业、团队和开发者在AI原生时代提供了真正可落地的创造杠杆。
🔗 Readdy.ai不仅缩短了从创意到产品的链路,也降低了设计的准入门槛,使得创业者、独立开发者和产品经理在没有团队支持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实现想法落地。
原创 有新 2025-06-30 09:29 浙江
在传统工具主导的设计流程中,从 Figma 或 Sketch 起稿,到开发团队手工编码,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网页原型,通常也要经过多轮反复沟通与来回修改,整个流程周期以“周”为单位计算。而 Readdy.ai 的出现.....

![]()
![]()
在传统工具主导的设计流程中,从 Figma 或 Sketch 起稿,到开发团队手工编码,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网页原型,通常也要经过多轮反复沟通与来回修改,整个流程周期以“周”为单位计算。而 Readdy.ai 的出现,正推动这个流程进入以“秒”计时的 AI 原生时代。这款产品以“自然语言生成 UI 与代码”的能力闻名,被不少开发者和设计师称为“目前界面生成表现最强的 AI 工具”。用户只需通过一句 prompt 描述需求,无需掌握设计技能,不用懂任何编程语言,系统便可自动输出商用级别的页面原型,并支持 HTML、CSS、React 等主流前端格式导出,实现真正的“所说即所得”。Product Hunt 有用户表示,真正让 Readdy.ai 与众不同的是它在艺术视野与技术精准之间达成了完美平衡:既理解现代 UX 原则,又能输出与现有工作流高度兼容的代码。无论是原型阶段还是用于生产的界面构建,Readdy 都极大加速了设计到开发的流程。
Readdy.ai 的本质突破在于,不仅让产品设计“能用”,而是“好看且有爆发力”地被用。它将原本复杂的五六步设计流程压缩为一句自然语言,彻底重构界面设计的认知与执行路径,为企业、团队和开发者在 AI 原生时代提供了真正可落地的创造杠杆
▍全球界面生成表现最好的 AI 应用
在界面设计仍依赖传统工具与人力分工的时代,从构思到上线往往是一条缓慢冗长的路径——设计师在 Figma 或 Sketch 上构图、调色、出图,再交由前端手工转化为代码,整个流程可能耗时数周。
而 Readdy.ai 的出现,正在标志着界面设计迈入 AI 原生时代。作为一款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生成 UI 设计和前端代码的 AI 工具,Readdy.ai 将“设计”本身转化为对话式交互。用户只需描述目标产品的类型、风格或功能诉求,系统便可在数秒内生成完整的网页或移动端界面原型,具备商用级别的视觉质量和模块结构,且无需设计或编码经验。
Readdy.ai 核心功能亮点包括:文字描述或上传参考图生成界面:支持通过文本或参考图快速生成页面布局和视觉风格;交互设计与原型链接输出:可生成多页面、统一风格的原型,并一键分享原型链接,便于团队评审;高质量代码导出:生成符合标准的 HTML/CSS/JavaScript,或 React/Vue 等框架代码,直接可用于开发;设计工具兼容性:支持导出 Figma 或 MasterGo 文件,轻松融入现有设计流程;
例如在实际演示中,仅通过一句 prompt——“创建一个咖啡馆官网”,系统即可快速输出视觉协调、逻辑清晰的完整页面,并支持 HTML、CSS、React 等格式导出,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
不仅缩短了从创意到产品的链路,也降低了设计的准入门槛。该工具的能力不仅体现在生成效率,更在于其成果的视觉表现力。系统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海量网页样式归纳优化,无论是电商平台、品牌官网还是活动页展示,都能自动呈现出层次分明、色彩平衡、组件风格统一的页面结构。生成界面不仅美观易用,更易成为社交平台传播素材,引发设计圈关注与转发,形成“爆款级”口碑效应。在海外社交平台中,已有大量用户和 KOL 分享使用 Readdy.ai 的体验视频。测评者普遍认为其产出水准接近 Figma 或 Framer,“用最少的提示,得到专业级效果”。他们指出,该工具
已经可以接管一部分设计师与前端工程师的工作流程,尤其适用于创业者、独立开发者和产品经理在没有团队支持的情况下快速实现想法落地。正如一位海外用户直言:“这不再是玩具,而是可以直接上线使用的工具。”Readdy.ai 所引领的,是一种从 prompt 到 prototype 的“新型流水线式交互”:设计需求不再静态,而是动态生成;调整与反馈可以在实时对话中完成;产品迭代不再受限于跨职能沟通成本,而是由 AI 自动生成多个版本供比较与优化。这种能力意味着设计工作正从传统图形编辑工具迁移到语言驱动的生成范式,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起点。
▍AI 出海应用增长新标杆
Readdy.ai 上线 4 个月实现了近 500 万美元的 ARR 增长,这种增长路径符合当前一批 AI 原生 SaaS 的典型特征,例如:
1)开发效率高:用户在体验中反馈,从输入需求到获得完整页面仅需几分钟,而传统工作流至少需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尤其在快速迭代和敏捷产品验证中,高效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2)产品表现稳定:除了视觉效果出色,生成的前端代码具备生产级质量,支持多种主流框架(HTML、React、Vue 等)的输出。系统经过大量测试与优化,确保在多种业务场景下都能保持高效稳定的运行;
3)商业化变现强:数据显示,基于订阅等商业模式,Readdy.ai 已在海外市场构建了明显的用户闭环,用户不仅自己持续使用,还通过社交分享形成二次传播。正是这种从用户体验到商业机制的全链条优化,才支撑起如此惊人的增速。Readdy.ai 的增长并不过度依赖营销,而是以团队为核心,在 Twitter、LinkedIn、Discord 等社群平台定期展示产品迭代和用户场景,从而带来自然流量和高质量客户转化。整体来看,Readdy.ai 的模式与 Jeeva.ai、Arcads 等公司类似,属于典型的“极少人 + 高效率 + 快增长”路径。这类团队往往不依赖传统的 GTM(go-to-market)团队,而是让产品本身即为营销工具,依靠社群、内容、口碑和 demo 视频自然传播,快速积累客户并转化为付费订阅,从而实现 ARR 的稳步抬升。行业普遍趋势表明,只要产品核心功能打中刚需,在没有大额融资和市场预算的情况下,也完全可以在 12~24 个月内实现数百万美元的收入规模。Readdy.ai 的成长路径正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
▍蓝湖/MasterGo 的设计哲学
仔细挖掘,Readdy.ai 背后的核心开发团队来自蓝湖与 MasterGo 这两款中国设计协作工具的原始创始团队,他们是国内最早一批深度理解「产品设计工具系统化」与「团队协作机制数字化」逻辑的创业者,这支团队在过去近十年经历了从“界面标注工具”到“多人协同设计平台”的完整演进,其路径本身就是国内产品设计 SaaS 的缩影。蓝湖阶段,团队解决的是设计到开发的标注断层问题,其工具在视觉稿还原与代码实现之间提供了高效的沟通桥梁,并通过组件化界面结构,首次将“模块复用”与“版本追踪”等工程概念引入设计领域。这个阶段他们积累了大量关于
前端开发工程习惯、UI 与结构之间对应关系、以及企业级组件管理逻辑的基础数据,这为后来的代码生成能力奠定了先验语义框架。MasterGo 阶段,团队转向全栈式设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步搭建起
云端协同、多人实时编辑、设计资产复用、设计系统沉淀等能力框架,并在企业大客户需求推动下开始构建权限管理、版本控制、私有化部署等 SaaS 能力。这一阶段对 Readdy.ai 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它建立了团队对“平台型工具如何适配多角色、多部门、多流程之间数据流动”
的深刻理解,也让他们积累了如何构建“结构化设计数据”并将其用于跨环节复用的底层技术能力。进入 Readdy.ai 阶段,团队不再只解决“设计协作”问题,而是提出了一个更深的命题:如何让设计本身具备工程可交付能力,并被纳入产品研发工作流?这背后的视角转变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来自团队长期对“设计资产工程化”的技术执念;AI 工具的最终归宿不是生成 UI,而是生成结果 —— 这个结果不仅是页面,更是代码、部署、数据与业务逻辑的组合实体。正是这种极强的产品哲学,使得产品设计上,蓝湖团队对 LLM 与生成式模型的使用,不再是通用模型堆叠,而是围绕“结构化意图表达 + 工程语义映射 + 代码模板插槽”的方式进行深度定制,本质是通过对用户意图的“设计语言建模”,重构一个从 prompt 到组件、从交互到部署的 AI 原生工作流。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团队在企业市场深耕多年,熟悉 ToB 产品在采购、部署、安全、权限、稳定性等各环节的标准流程,也因此在 Readdy.ai 的产品架构中天然融入了大量“企业可用性约束”,这让 Readdy.ai 在开发中小型甚至大型客户时具备天然信任基础。产品迭代节奏上也展现出极高密度。从最初单页 UI 输出模型迅速扩展至多页面支持、前端代码生成、跨平台布局适配,核心能力的扩展集中发生在 4 个月内,几乎每 1~2 周就有关键能力释放。同时在商业化路径上,团队也尝试了多种模型,包括订阅、使用量计费、企业定制服务等,最终构建出一套适配不同客户规模的混合变现框架。
这种“产品打得快 + 商业路径广”的策略,在短时间内构建了技术壁垒与收入模型双重优势,使其成为市场中极少数实现短期几何增长的 AI 工具产品。▍AI 原生工具的下一步是平台?
多数 AI 工具仅聚焦生成层,例如 UI 起稿、图像替换、内容重排等静态环节,停留在“设计辅助”或“灵感捕捉”阶段。而 Readdy.ai
从一开始就围绕“UI 到代码到部署”的交付路径构建产品框架,具备工程导向基因。这类工具天然比图像生成、写作辅助类工具在商业可行性与生命周期上更具延展性。参考我们此前报道 Cognition 的 Devon、Cursor、Sweep 等 AI coding 代理,Readdy.ai 同样具备
“AI 驱动工程系统化” 的结构能力,只是切口选在前端与 UI,路径更轻、转化更快,亦更容易形成 ToB 工具闭环。像 Perplexity 和 Runway 这类工具要么走极高用户量广告/引流路径(如 Perplexity),要么完全依赖高溢价版权和定制服务(如 Runway)。而 Readdy.ai 的定位更接近 Notion AI、Framer AI 的结构 ——
即以中度复杂度任务切入,既能服务中小客户又可快速规模化,尤其在代码交付这类任务天然具备付费意愿前提下,具备了“PLG + 长尾 SME 支付”的双轮驱动。Dev Agent 本质仍是后链路提效工具,需等待任务被明确分发。而 Readdy.ai
处于产品链条的入口位置,是最早定义“要做什么”的环节——即原型生成与结构搭建,意味着其更容易成为开发协作系统中的核心节点,这种位置优势不仅能积累更多上下游行为数据,也更容易形成 SaaS/平台式留存黏性。最终,只有那些能快速穿越工具形态,并进入系统结构设计的项目,才可能获得下一阶段的验证与资本支持。对于创业团队而言,关键在于以可控成本,构建可复制、可验证的流程化能力,而非泛泛展示模型潜力。
✦ 精选内容 ✦马斯克公布 Neuralink 最新进展!大脑打游戏、写代码、操控特斯拉,已让 7 位患者重获超能力,人类早已具备某种赛博格特质脑机融合是人类不被 AI 甩开唯一方式!ScaleAI 创始人 Alexandr Wang 谈辍学创业、中美竞争以及黑暗森林边界OpenAI 最早投资人:下一代平台不是 SAP 2.0,而是 AI-first 带来的无摩擦体验Andrej Karpathy YC 孵化器万字洞察:软件 3.0 时代创业机会,钢铁侠战衣是人与 agent 协作终极形态a16z 合伙人最新消费洞察 —— AI 正在重构消费范式,除了速度都谈不上护城河,真正的 AI+社交仍未出现Agent 进入工程时代!吴恩达详解 AI Agent 构建全流程,核心不在模型,而是任务拆解与评估机制![]()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