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2025年6月交付量环比下降11.2%,同比下降24%。L系列车型交付量普遍下滑,仅MEGA车型环比大幅增长132.6%。文章分析了交付下滑的原因,包括返佣政策调整、取消高息高返、用户观望新车型以及内部管理问题等。文章还探讨了理想L系列下半年的交付预测,并对公司内部改革和价值观执行提出了看法。
📉理想汽车2025年6月交付量环比下降11.2%,同比下降24%,除MEGA外,L系列车型交付量均出现下滑。
🤔交付下滑的原因可能包括返佣政策调整、取消高息高返、用户观望新车型YU7和i8,以及内部管理问题等。
📊文章预测理想L系列下半年交付量,基于悲观算法,预计全年交付量约为422478辆。
🧭理想汽车内部进行了销售运营改革,旨在让销售专注价值传递,但实际效果不佳,反而导致高频逼单现象。
🤝文章认为,理想近期的人事变动有助于价值观的有效执行,从而解决交付量下滑等问题。
原创 理想TOP2 2025-07-01 23:06 四川

25年6月,理想交付36279,环比下降11.2%, 同比下降24%。根据TOP2推算,各车型25年6月交付大约为:L6:16389L7:8250 L8:4360 L9:4968 L789:17578MEGA:2312较25年5月,各车型环比大约分别为:L6:-12.74%L7:-17.63%L8:-17.92%L9:-13.65%L789:-16.62%MEGA:+132.6%可以看到L系列环比全部下降12%+,L6是L系列中环比下降最少的,MEGA环比提升132.6%。除MEGA外, 理想25年6月交付成绩无疑是不佳的。25年6月各车型交付数据推算算法为:假设6.1/6.30各车型上险与6.2-8/6.23-6.29的日均上险一致,进而得到推算的6.1-30总上险与各车型上险数据。用6月交付数字/推算的6.1-30总上险数据得到交付/上险系数,则用推算的各车型上险数字*(交付/上险系数),从而得出推算的6月各车型交付数字。预计与实际的各车型交付数字误差会很小。
24年L系列是3月改的款,一直到24年9月L789才超过24年3月的水平,随后只有24年12月再次超过24年3月。
24年4月L789较3月环比下降14.3%,25年6月L系列较5月环比下降约14.8%。二者数字类似。
由此,可以得出一种悲观估计的L系列下半年算法:假设25年7月L系列(25年改款后的第二个月)/25年5月L系列=24年5月L789(24年改款后的第二个月)/24年3月L789,依次类推。到最后25年12月/25年5月=24年10月/24年3月。提醒一下,24年是一直拿L789算的,没算L6。25年是算的L系列。在这种悲观算法下,L系列接下来月交付分别为33185/36095/39452/34792/42437/38392,下半年L系列交付224352,全年L系列交付422478。理想L系列应该不会比上面这种悲观算法更差了。
25年5月29日理想给了25Q2 123000的交付指引下限,相当月6月48205的交付指引下限。25年6月27日,将25Q2 交付指引更新为108000,相当于6月35000的交付指引。这是理想上市以来,一共给过19次交付指引,一共4次符合财报会当天给的交付指引,2次符合修改后的交付指引,2次低于下限,9次高于上限。相当于一共4次不及财报当天给的交付指引。两次未完成交付指引下限分为是22Q3与24Q4,当时给的下限分别为27000/160000,实际完成分别为26524/158696。另外一次是24Q1,财报会当天给了10万的下限,MEGA严重不及预期后交付指引调整为7.6-7.8万,最后实际8.04万。可以看到,此前3次不及财报当天给的交付指引,有两次是差一点完成,一次是对发布会误判。即本次是理想第一次,在没有新车型发布的情况下,对短期销量产生了严重误判。TOP2认为,这次的严重误判来源于没有估计到6月订单会下滑如此严重,比较凑巧的是,其实5月订单情况是蛮好的,6月属于一定程度上突发的严重下滑。为什么造成这个结果,潜在的可能的原因有:1.理想在5月底6月初开始进行了比之前更严的打击返佣政策,执行这步后,会对短期销量有明显打击,如果能有效执行下去,长期是有利的。此前理想返佣盛行期,对积极跟客户的销售积极性影响很大,和用户对接20天,因为返佣就被切单了。
2.近期取消了高息高返。
3.一部分人在观望YU7,i8,比较确定的是,确实存在一个不算特别小比例的L6潜在用户在观望YU7,具体数量难以定量分析。
4.销售运营/产品部/产品线/品牌都负责了价值传递的指责,但具体如何分工定位,依然没有清晰的划分,缺乏顶层设计。
5.理想销售运营此前进行了新变革,新变革的初衷目的是让销售专注价值传递,从而形成良性订单循环,当时各种的实际做法是无法实现目的的。
要让大量销售专注价值传递,核心要以店长为中心形成3个观点共识:
1.店长从心底里认同专注传递价值,一定能让订单形成良性循环。
2.天天催,每小时催订单,一定会让订单恶化,动作变形。
3.店长内心要有自驱力,自己主动行动,不是被各种管着,而是在需要支持的地方获得支持。
店长能做到这三点,就能有效传导着所有销售,任一一点做不到,销售也将同样做不到。
理想希望销售能有任何状态,都必须有店长的有效配合与管理。因为销售一定是需要被有效组织起来的,而管理销售的最小单位就是店长。由于店长一般最多也就管理20以内的销售,完全是个人有效管理半径内。
理想此前改革在形式上做了很多点尝试让销售专注价值传递,包括但不限于取消销售PIP制度,更严格抓返佣,强要求全员更细化掌握产品知识全员(含店长、销售经理、片区总,及中台人员)等。
但是,面对实际存在的订单压力,理想当时的现状是五大战区总高频逼单下面的战区总,下面的战区总高频逼单销售经理,销售经理高频逼单店长,店长实际上也只能高频逼单销售。
层层加码下,高的店每小时要被逼一次单,少的店一天也要被逼一次单。
越逼单,越在意短期立马成交,越没法向客户价值传递。
与此同时,店长要面临销售经理/战区总/GTM/市场部/BP等七八个人都要参会店长实际经营一脚,都想表现的自己在很努力的做事。
变革后,各方职能/权责很混乱不明晰(近期部分职能有所好转)。
实际实现的效果是全国销售普遍性变成政策传递者,不断逼单者,大量销售不再尝试侧重传递理想产品价值究竟是什么。
即当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形式上让销售专注价值传递,内核上认为短期高频逼单是有利于短期订单的,不认为应该让店长有高自主决策权,不认为应该少管理店长,需要支持的时候再支持。也不认为应该以店长为中心做好这三点。
无法有效价值传递与影响订单有其必然性。
我上面对第五点“理想销售运营此前进行了新变革,新变革的初衷目的是让销售专注价值传递,从而形成良性订单循环,当时各种的实际做法是无法实现目的的。”进行了详细解读,视角主要落脚在事这个层面,其实背后最本质的原因是人的层面,人背后是理想价值观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层面。随着理想近期的人事变动,TOP2很准确的判断,价值观可以得到有效执行。价值观拉通,其实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拉不通,问题就会持续的解决不了。注意,以上分析的原因侧重在为什么6月会较5月突然下滑,不侧重在为什么理想25年L系列的市场竞争力较24年L系列看起来进一步下滑了,有一派人士认为25年较24年下滑源自产品较友商优势下降,TOP2还在思考中,暂时不下结论。加微信,进群深度交流理想长期基本面。不是车友群。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