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出海 07月08日 13:59
这款在出租屋诞生的爬山游戏,凭啥能火遍全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PEAK》是一款由Aggro Crab与Landfall联手打造的第一人称攀爬生存游戏,上线仅9天销量突破200万套,流水超过1200万美元。游戏采用“极简原型主义”开发,以高风险协作、简单操作下的复杂体验为核心,通过每日刷新地图和丰富的环境风险,创造了极强的社区参与度。

🧗‍♂️《PEAK》的核心玩法是第一人称攀爬生存,玩家需协作攀登高山,跨越冰川、针叶林等四大生态区域,每个区域有不同生存考验。操作极简,仅需左右手抓取岩面,方向键控制重心,失手跌落可能导致死亡或拖累团队。

🤝游戏强调合作与失败成本,支持四人协作通关,玩家可互相拉拽、搭人梯、设置绳索。协作被设计成解谜过程,成功救援带来强烈正反馈,玩家间的互动极大延长了游戏生命周期。

⏳游戏采用每日一更的地图机制,类似于轻量级Roguelike,每24小时服务器刷新当日“山体结构”,形成“今日挑战”的共识文化,玩家间围绕路线、装备等展开UGC讨论。

🔥《PEAK》的开发堪称奇迹,7名开发者首尔Game Jam一个月完成原型,后续远程协作六周完成开发,总成本不足20万美元。这种“快速开发→低价发行→社区自传播”模式为独立游戏开发提供新范式。

🚀Landfall发行策略核心为:低价协作裂变(7.99美元首发)、短周期发布节奏(五天上线)、内容+社区闭环(每日地图+UGC讨论)。这种“产品即宣发”的打法远比烧钱广告高效。

关注Steam的 2025-07-04 22:00 四川

出租屋里诞生的爆款原型。

自 2023 年底《致命公司》上线以来,Steam 小成本多人游戏的爆发已经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

进入 2025 年后,这股潮流的节奏明显加快——以前是每个季度都会出一个大爆款,现在则是每个月都有。

2025 年 6 月 17 日,一款名为《PEAK》的第一人称攀爬生存游戏在 Steam 平台悄然上线,并迅速冲进全球流水前 3。

图片

它并没有经过漫长的宣传周期,也没有豪华的宣传片,仅用了短短 5 天预热、定价 7.99 美元,便在上线 9 天内卖出超过 200 万套,最高同时在线玩家突破 10 万人。

图片

VGI 数据显示,目前游戏流水已突破 1200 万美元,销量来到了 240 万份。

图片

这款由 Aggro Crab 与 Landfall 两家独立工作室联手打造的作品,用“极简原型主义”的方式,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爆发的道路,成为继《Content Warning》之后又一款“病毒式爆红”的独立游戏代表。

但比起销量本身,《Peak》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诞生方式——没有预热、没有大宣传、没有数年开发周期,甚至被开发者称为“副业小项目”。

在成本控制、节奏掌握、发布策略和玩家社区之间,《Peak》的成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发行样本。

玩法核心:高风险协作,

简单操作下的复杂体验

《PEAK》的基本设定其实并不复杂:玩家扮演一群“自然侦察员”,在一次海岛坠机事故中幸存,为了求生只能集体攀登岛屿中心的一座高山。

从山脚到山巅的旅程横跨四大生态区域——冰川、针叶林、高原荒漠和火山喷发带,每个区域不仅风格各异,也设下了多样化的生存考验。

图片

游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最多可支持四人协作通关。操作极简,仅需使用左右手分别“抓取”岩面,并通过方向键控制身体重心。攀爬过程中要格外小心:一旦失手跌落,不仅可能直接死亡,还可能拖累团队节奏。

图片

这种紧张感在单人挑战中尤为明显,可以说是硬核版的《人类:一败涂地》与《Getting Over It》的结合体。

但真正令《PEAK》脱颖而出的,是它对“合作”与“失败成本”的处理。

游戏支持近距离语音沟通,玩家可以互相拉拽、搭人梯、设置绳索以降低同行者风险。也就是说,这款游戏把“协作”当成了一种解谜:你不是在爬山,而是在和朋友一起“设计怎么爬上去”。

图片

每一次成功的拯救、每一次及时的支援,都会带来极强的正反馈。

值得一提的是,游戏的路线并非固定。每日一张新地图的设计,类似于轻量级 Roguelike,每 24 小时服务器都会刷新当日“山体结构”。

这使得玩家在社区内形成了一种“今日挑战”的共识文化:你今天走哪条线?你昨晚是怎么掉下去的?你在雪区那块冰崖用了什么装备?

这种玩家间的 UGC 讨论,极大延长了游戏生命周期。

图片

虽然《PEAK》主打的是攀爬,但它并没有忘记生存要素的存在。玩家需要管理体力条(用于攀爬和恢复),并搜集散落在地图各处的罐头、能量饮料等道具。这些资源非常有限,玩家不得不在“立即冲顶”和“中途修整”之间做出取舍。

图片

此外,游戏中还设置了丰富的环境风险:风暴、高温、低温、滑坡、断崖等。在火山区,脚下的岩浆偶尔喷发会摧毁原有路径;而在冰川区,则要格外注意冰面崩裂带来的连锁坠落。

图片

玩家的体力上限会随着跌落、负伤而下降,若未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整队崩盘。这些机制并不复杂,但非常讲究“节奏控制”。

游戏没有复杂的 UI,也不靠任务引导推进,而是让玩家在“要不要冒这个险”之间不断摇摆,从而制造出一种“你自己决定进退”的沉浸感。攀爬的过程既是物理挑战,也是心理博弈。

图片

出租屋里诞生的爆款原型

与许多历时数年、投入千万的 3A 项目不同,《PEAK》的开发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据 GameDeveloper 的采访披露,Aggro Crab 与 Landfall 的 7 名核心开发者于 2025 年 2 月相约韩国首尔,租下一间 Airbnb,用一个月时间集中 Game Jam。

图片

原型测试的目标很明确:能不能在一个月内用 Unity 拼出一款“合作攀岩+Roguelike 节奏”的原型?

结果令人惊喜:开发者第一周打磨出了攀爬手感,第二周试做地图与协作机制,第三周补入物理系统,第四周做完 demo 并上传 Steam 审核。接下来的六周则是远程协作修 bug、加内容、调节平衡。

整个项目的成本——包括团队住宿、机票与两个月薪资——不足 20 万美元。上线首日即实现回本,9 天后即登顶 Steam 热销榜。这种“快速开发→低价发行→社区自传播”的成功路径,无疑给当前独立游戏开发提供了一种轻量且高效的新范式。

Aggro Crab 工作室负责人 Nick Kaman 在采访中透露了不少细节。

比如,虽然两家团队在风格和工作流程上有所不同(比如 Landfall 的设计师 Wilhelm 每次代码提交都只打一个字母“f”,因为那是键盘上最快按的键),但在互相信任与经验支撑下,他们的协作反而出奇顺畅。

开发中,他们逐步从一款关于“迷失侦察兵”的模糊想法,转变为如今以“自由攀爬+体力槽管理”为核心的《Peak》。开发过程中反复提到的一句玩笑话也成了团队口头禅:“Text is evil(文字是恶魔)。”

“Game Jam 就是最终游戏,这是我们一开始就有的共识。当月月底前,核心玩法已开发完成,剩下只是完善用户体验、增加成长系统,以及偷偷塞入一个香蕉皮。”Kaman 笑称,他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内部的“强制发布日期”——夏季中期,等回国之后再慢慢打磨收尾。

图片

Landfall作为发行方,其实早在 2024 年的《Content Warning》中就试验过类似的爆款路径。罗斯基此前写过分析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回顾。

彼时,这款多人恐怖实况合作游戏在“Landfall Day”——即每年 4 月 1 日的恶搞日——24 小时免费发放,吸引 620 万玩家领取。后续通过主播传播、玩家 UGC 发酵,仅用两个月销量突破 220 万。

图片

《PEAK》的发行同样继承了这种“轻量、快速、社交优先”的思路。游戏从公布到上线仅相隔 5 天,首发定价 7.99 美元,首周更打出 4.99 美元的38%折扣,大幅降低尝鲜门槛。

游戏从公开到正式上线,前后不过五天。没有常规预热、没有长线营销,完全依赖 Aggro Crab 与 Landfall 多年来在社区平台(TikTok、YouTube、Twitter 和 Steam)累积的运营基础。

团队在采访中表示,对社区经理的信任是发布策略成功的关键。他们相信,只要产品本身够好,就不需要冗长宣传周期来“吊胃口”,反而可以趁热打铁,“将一团火花迅速点燃成一堆篝火”。

相关负责人回忆说:“我们原以为这款游戏最多能卖到《Content Warning》的一半。结果几小时内就回本,首周销量就到了 160 万份。这种关注度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真的吓到了。”

“很多游戏试图模仿《Content Warning》的‘免费策略’,但很少有成功的。我们一开始也很焦虑,但最终,《Peak》的成绩证明了:只要游戏足够有趣、有传播性,不靠免费日也能火。”

图片

其实 Landfall 的发行策略核心有三:

1)低价协作裂变:游戏主打“好友共攀”,低价便于社交裂变;

2)短周期发布节奏:不吊胃口,不拖宣传,几乎都是 Shadow Drop 式“突然上线”;

3)内容+社区闭环:每日地图+挑战成就+玩家 UGC 讨论,形成稳定的内容循环。

这种“产品即宣发”的打法,不仅为 Landfall 积累了多个成功案例,也证明:

在如今传播渠道多元、玩家口味刁钻的市场中,构建一个可自我循环的玩家生态远比烧钱做广告来得高效。

图片

结语:在不确定时代里攀上一座确定的山

在越来越多游戏追求“开放世界、光追画质、无限系统”的今天,《PEAK》却选择了另一种思路:它没有宏大的世界观设定,也没有冗杂的系统堆叠,而是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攀登高峰——打磨到了极致。

凭借极简但扎实的玩法结构、强调合作的核心机制,以及极高的社区参与度,这款小体量游戏反而赢得了大多数玩家的关注与喜爱。

它的成功不在于“内容堆积”,而在于“精准切题”:把“攀爬”这个动作演化成一种集技巧、风险与社交于一体的体验,把每日一更的地图机制引导成一种“集体挑战”的社群仪式感,把一场原本可能只是 Game Jam 练手的原型,验证成了现实中的商业模型。

《PEAK》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设计逻辑与发行策略精准咬合的结果。

设计上,它能让玩家在合作中体会到失败的可笑与成功的喜悦;发行上,它以低价、短预热与内容更新形成持续吸引力,二者配合成为了一次“轻体量爆发式增长”的范例。

《PEAK》不是一座真正的山,但它确实象征着独立游戏开发者在当下生态中的一个“上坡路径”——当你难以以资源取胜时,不妨试着回到玩法本身,从原型出发,从协作出发,做出一个能让人“玩到笑出声”的游戏。

毕竟,在当下不确定性弥漫的游戏产业中,有趣、轻盈、易传播,也许正是最可靠的确定性。

推荐阅读

抓住人们对“Soulmate”的渴望,20天入账200万美金?

「AI伴侣」开测,「AI好友」融资,边缘化的陪伴赛道迎来转机?

同质化赛道后入局,这家武汉厂商如何拿下过亿年收入?| 对话一线

充满泡沫的AI陪伴赛道,这家产品靠21天性格养成突围?| 对话一线

从打造陪聊爆款到重写游戏底层逻辑,百万用户AI团队押注“AI游戏2.0”|对话一线

商务合作

Cassie | 微信:18506490569

Ares | 微信:18606066421

Lina | 微信:13381020131

David | 微信:13809501924

Ania | 微信:13720814733

Ania | 微信:13720814733

媒体合作

Echo | 微信:13003974360

游戏、应用等APP出海对接

Shadow | 微信:18650708568

卖家对接

Demerly | 微信:18150844790

客户服务

Lia | 微信:baijing018

与CEO聊合作

白鲸出海魏方丹 | 微信:bjbandari02

(添加请备注姓名、公司及职位)

长按识别二维码,备注“白鲸”申请加入白鲸社群,获取更多资讯、活动、资源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独立游戏 攀爬生存 协作 轻量开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