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 07月08日 09:39
周期之王,越赚越多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远海控的盈利能力及其应对市场周期的表现。文章指出,尽管市场存在对贸易战、运力扩张及运价波动的担忧,但中远海控的业绩表现依旧稳健,股息率远高于茅台。通过分析货运量、运价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文章揭示了中远海控在不同航线上的运营策略与盈利模式。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中远海控潜在的收购计划,暗示其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 股东回报丰厚:中远海控在一年内通过两次分红,为股东提供了高达10.29%的现金回报,远超贵州茅台的股息率。

📈 货运量分析:尽管面临市场波动,中远海控的集装箱货运量在过去六年内保持稳定,且不同航线的货运量结构有所变化,如跨太平洋航线的增长和亚欧航线的下降。

💰 运价与成本联动:文章详细分析了运价、运输成本、航程成本和船舶成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运价上涨时航运公司与供应商共享红利,运价下跌时上游分担损失的特点。

💡 净利润与运价关系:通过对CCFI和中远海控净利润的指数化处理,文章表明净利润对运价的放大效应,以及中远海控盈利能力的显著提高。

🤝 潜在收购机会:中远海运集团正洽谈收购李嘉诚旗下港口,若收购成功,将显著提升中远港口的营收和海外权益吞吐量。

2025年6月25日,中远海控()实施了每10股10.3元的年报分红。加上2024年10月的中报分红(每10股5.2元)。股东1年内的现金回报达10.29%()。

最近1年同样实施了两次现金分红的贵州茅台(),股息率仅3.63%()。

中远海控股息率是茅台的2.8倍!

中远海控估值不高(),因为投资人对这个“周期之王”有所担忧,主要包含三点:

一是贸易战导致无货可运;

二是运力扩张导致运价崩盘;

三是当运价跌成本不跌,利润缩水甚至由盈转亏。

过往六年,经历了疫情、关税战,中远海控业绩有高峰有低谷,但年均净利润达481.3亿,相当于茅台过往六年净利润的80%。说明以上担心的理由并不充分。

运量刚性强

说起航运公司,许多人脑子里浮现这样一个“时钟”:

第一个十五分钟,货多得运不过来,运价暴涨;

第二个十五分钟,运价保持高位,航运公司纷纷订购新船;

第三个十五分钟,货运需求缩减,运价回落到正常值;

第四个十五分钟,新船陆续投入运营,货运需求低迷,运价暴跌,航运公司巨亏;

翻阅中远海控过往六年财报,发现集装箱货运量的波动远不如外行想象的大:2019年的2574万标准箱与2024年的2594万标准箱,仅相差0.78%;各年运量波动不超过正负5%。

主要航线运输确有变化,但不是周期而是趋势:

2019年运输464万标准箱;

2020年、2021年疫情期间,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不降反升,跨太平洋运量达到500万标准箱;

2022年、2023年,中美贸易遇冷,运量连续下降;

2024年,运输481万标准箱,增长3.8%;

六年间,跨太平洋航线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18%提高到18.6%;

2019年,运输491万标准箱;

2021年,运量达到峰值510万标准箱;

最近三年,欧亚航线运量持续下跌,到2024年仅379万标准箱,较2019年减少112万标准箱!

六年间,亚欧航线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19.1%降至14.6%;

2019年运输799万标准箱,2024年运输888万标准箱,增长了11.2%;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31%提高到34.2%;

2019年运输247万标准箱,2024年运输289万标准箱,增长了16.9%;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9.6%提高到11.2%;

2019年运输574万标准箱,2024年运输558万标准箱,下降2.8%;占总运输量的比例从22.3%降至21.5%;

三个有意思的发现:

第一,中美贸易战动静不小,但跨太平洋航线货运量不降反升;

第二,亚欧航线货运量不振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购买力下降();

第三,亚洲内部货运量显著增长,背景是东盟国家替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简单说:美国轻易找不到中国制造的替代者;欧盟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跌空间不大;亚洲内部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有潜力可挖。

所以,不必担心中远海控无货可运。

货运价格弹性大

货运量几个百分点的波动,对运价的影响非常大,令航线收入坐上了过山车。以下重点分析跨太平洋、欧亚两条航线:

过往六年,中远海控跨太平洋航线平均运量470万标准箱。如果某个时期遭到刻意压制,随后将出现反弹:

2021年运输500万标准箱,仅比2019年多7.8%,航线收入却从2019年的407.6亿增至2021年的856.1亿,增幅达110%,收入指数210();

2022年运输量降至451万标准箱,但航线收入却进一步增至1151亿,收入指数282。最可能的原因是——航司为应对中美可能的“脱钩”减少了运力投放;

2023年,中美贸易来到真正的低谷,运量、航线收入双双下降,航线收入仅404.1亿,收入指数99;

2024年,美方仍在努力脱钩,但中远海控跨太平洋航线运量、收入双双增长——运量48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3%;航线收入659.4亿,收入指数162。

欧洲紧跟美国,力图与中国“脱钩”。与2019年相比,2024年货物少运100万箱,支付的运费却涨了60%!

2021年运输513万标准箱,较2019年增加4.5%。航线收入却从2019年的289.5亿增至2021年的935亿,增幅达223%,收入指数323。

2022年,欧亚航线运量微降,中远海控航线收入继续提高,收入指数336%;

2024年,中远海控航线收入却比2019年高60.5%,收入指数160。

下图是各条航线的价格指数,仍以2019年为基准。六年间的波动明细,上涨趋势非常明显:

跨太平洋航线单箱收入从879元增至1370元,价格指数156;

亚欧航线单箱收入从590元增至1226元,价格指数208;

亚洲内部航线单箱收入从427元增至607元,价格指数142;

大西洋及其他航线单箱收入从763元增至1137元,价格指数149;

中国大陆航线单箱收入几乎没有变化。

美国、欧洲都说要和中国脱钩,结果美国买得更多。欧洲倒是减了不少,但经济不景气、购卖力下降是主要原因,运费上涨与航线途经中东有关,真是雪上加霜。

运价与成本联动

对所有行业,成本与价格的关系都是最为重要的行业特征。例如成本上涨时价格是否跟得上,价格下跌时成本能否同步压缩,答案对企业而言生死攸关。

比如高端白酒,成本与价格之间几乎不存在联动关系。茅台酒厂不会因上调出厂价,给供应商多付一分钱;酿造用的高粱米上调价格也不会成为茅台上调出厂价的理由;电动车电池出厂价与碳酸锂价格相关性则要强得多。

集装箱运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等三大成本:

占比最大的是运输成本,与运价同涨同跌,但幅度小得多;

占比次高的是航程成本,涨跌滞后于运价——运价跌了它不马上跌,运价涨了它不立马涨。

占比最小的是船舶成本,最近三年涨跌幅度接近运价。

过往六年,主要成本与运价同涨同跌。这意味着运价上涨时航运公司与供应商分享了红利;运价下跌时,上游帮航运公司分担了损失。

以下为详细数据,可略过!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分别为2700元/箱、1200元/箱和900元/箱()。分别占航线收入的48%、21%、16%,合计高达85%。

货运量较2019年增加4.5%,至2691万标准箱。单箱运价()较2019年上涨121%()。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分别为4200元/箱、1200元/箱和1100元/箱。成本指数分别为156、101、119。

与2019年对比,发现:在运价提高121%的情况下,航程成本几乎没有变化;船舶成本上升19%;运输成本上升56%。三大成本上升幅度远远小于运价上涨,合计占航线收入的比例降至53%。

货运量回落,但运价上涨,运价指数286(以2019年为基准)。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指数分别为175、154、174。三大成本合计占航线收入的52%,与2021年基本持平。

货运量上降,成本不降反升,说明上游“吃到了肉”,航运公司效益保持不变。

货运量小幅回落,运价腰斩,运价指数暴跌至125(以2019年为基准)。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指数分别为96、138、149。三大成本合计占航线收入的78%。航运公司效益大幅下降。

货运量同比增长10%,运价指数回升到155(以2019年为基准)。

“运输成本”、“航程成本”、“船舶成本”指数分别为111、121、136。三大成本合计占航线收入的65%。航运公司效益显著改善。 

净利润与运价指数

2019年,CCFI()均值为824点。中远海控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510亿、67.6亿。

以2019年为基准,对CCFI及中远海控净利润进入指数化处理,可清楚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020年,CCFI年均984点,运价指数119;净利润99.8亿、净利润指数147;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1.23倍;

2021年,CCFI年均2616点,运价指数317;净利润893.5亿、净利润指数1132;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4.17倍;

2022年,CCFI年均2792点,运价指数339;净利润1096亿、净利润指数1662;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4.79倍;

2023年,CCFI年均938点,运价指数114;净利润238.6亿、净利润指数353;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3.1倍;

2024年,CCFI年均1548点,运价指数188;净利润491亿、净利润指数726;利润上涨幅度是运营运价上涨幅度的3.86倍;

自2019年以来,中远海控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2023年运价低迷、较2020年低4.7%,而净利润却达2020年的2.4倍,多赚139亿;

第二,净利润对运价的放大倍数约为4倍,即某年运价较2019年涨25%,净利润就可翻倍;

彩蛋

据悉,中远海运集团()正与由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就参与收购李嘉诚旗下港口进行洽谈。

截至2024年末,长和()分布在24个国家的53个港口拥有295个泊位,年吞吐量8750万标准箱。

中远海控旗下的中远港口(),在全球39个港口运营375个泊位,其中226个为集装箱专用泊位,年处理能力1.24亿箱。

经多年努力,中远在海外获得一权港口的权益,如希腊比雷埃夫()、秘鲁钱凯港()、阿布扎比港()、德国汉堡港()……但中远港口绝大多数资产位于中国地区。

香港是蜚誉全球的“自由港”,背靠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长和港口业务做得“有声有色”。近300个泊位中,90多个位于中国(),近70个位于欧洲,130多个位于亚/澳地区。长和旗下港口吞吐量也主要来自海外。例如2024年8750万标箱吞吐量中,约5180万标箱来自中国以外。

中远港口与长和港口有极好的互补性。

例如2024年,中远港口总吞吐量1.44亿标准箱,权益吞吐量4532万标准箱,其中3228万标准箱来自中国地区港口,占比达71.2%;仅1274万标准箱来自海外港口/泊位,相当于长和港口海外吞吐量的24.5%。

长和旗下港口营收也相当可观,2024年达452.8亿港元(),约为中远港口的4倍。

假如获得长和港口25%股权,中远港口营收及海外权益吞吐量都将翻倍!

文章标题:周期之王,越赚越多了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44479.html

阅读原文:周期之王,越赚越多了_虎嗅网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中远海控 航运 股息 盈利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