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西cicero 2025-07-07 17:35 上海
其实,我也想只写“吃吃喝喝”——兼答梁文道先生昨晚拉黑了一位读者。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昨晚拉黑了一位读者。
原因是,一个星期前吧,我写了两篇文章,对蔡澜先生的去世和其身后名的争论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按说观点也并非特别激越,但似乎就是惹恼了这位关注也有两三年的读者。之后一个星期了,无论我写什么,他都在文章后面留言: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算个屁?你凭什么看不起蔡澜?你说啊,你说啊,你说说说啊!
当然他还说了一些别的话,但除去变着花骂人的词汇,留言大约就只转达了这样一个单调的意思。
我觉得蛮疑惑的,一个如此喜欢蔡澜的人,应该不是那种听不进任何不同观点的左派激进主义者,甚至极可能自认为是“自由派”。但看他这种死咬着一点事情,把你记仇记到天涯海角的做派,又着实是个激进主义者。
我年少的时候曾经相信自由派的朋友应该都宽容、不激进,因为自由派的主张就是道并行而不悖。诚如哈耶克所言“自由,服从共同的抽象原则;奴役,服从共同的具体目标。”那么在自由服从的共同抽象原则中,宽容、不记仇,应该是这些原则之首。划清敌我界限后不择手段将敌人打倒,这本应是受奴役者所心心念念的共同目标。
但年纪越长我越发现,这种事,放在中国,其实难说,很多自居“自由派”的人,想的也不是不可突破的原则与底线,而是不择手段也要达成某些具体目标——只不过他们的目标,与他们所反对的人略有不同罢了。
那么,就为蔡澜之死再费一篇笔墨吧。
正好,昨天听了梁文道先生(以及其他几位先生)谈到我那篇文字的一段音频,我非常感谢梁先生在温和、友善之中对我观点斧正与指点。
为了说明自己尚是一个可教导、可与探讨的人,特将自己对此问题的现行观点罗列如下:
第一,作为20世纪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发生接轨的一大桥头堡,繁盛一时的香港文化有它的高度和深度,但这个高度和深度是非常有限的——这是我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短时间内我不想修正。
我知道,对比我年纪再长一辈的人,香港电影、歌曲、小说所代表的香港文化对他们有特殊的情怀加成。
上世纪80、90年代,大陆刚刚走向改革开放,在文化饥渴之中,香港的这些文化产品对那一代青年真如久旱逢甘霖。
但人虽然饿极了连观音土也要吃,却未必一定要把观音土认定为珍馐佳肴。于是这就引申出了我的第二个观点。
第二,香港文化存在的意义本应是成为更多中国人了解世界、认知其他文明的一个窗口。但太多的人认知停留在了这个窗口上,眷恋这个窗口,以眷恋自己的青年时代,而不肯再向窗外多看一眼。
举个例子,就比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毫无疑问,在“四大才子”中,金庸的水平是最为拔擢的。其他三人与之相比,都多少有些“凑数”之嫌。
但金庸先生自己却也说过:我的小说,虽算的上一流的武侠,却还算不上一流的小说。
这话虽是自谦,但也确实道出了一部分事情。比如金庸武侠的很多灵感乃至桥段是借鉴自法国小说家大仲马,正如古龙的楚留香借鉴了怪盗罗宾和神探福尔摩斯。读者如果能从都金庸武侠“进化”至去大仲马的通俗小说,再从读大仲马“进化”至去读雨果、读《悲惨世界》。以至于去了解、理解现代文明中的一些概念和要素,这自然是极好的事情。
你能数清楚,从蔡澜到金庸,从金庸到大仲马,再从大仲马又到雨果,究竟差了多少个段位么?
但如果思维和阅读能力就停留在武侠小说这个水平上,甚至因之对江湖、对快意恩仇、对一言不合拔刀相向、乃至对古代中国“打江山、坐江山”、“茶壶茶杯,三妻四妾”的糟粕逻辑心生认同、神往乃至骄傲。我想这定不是金庸先生的本人所愿。
事实上,以通俗易懂的小说去教育、引导民众,直至改造国民性,这本来就是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跑到日本去以后看到明治维新中的一些现象,痛定思痛想出的救国法门。鲁迅先生留日期间深受这派思潮的影响,才开启了他的小说家之路。
金庸、梁羽生这些人的小说,固然说不上继承了什么“小说救国”的衣钵,但其中最让人看重的益处,却是与其异曲同工的。所以其中拔擢者才有来论一论“大师”的资格。
更当然,反对者肯定会说——我就看个小说、读个杂文,图个消遣,凭什么还要受你的教育?你们这帮臭知识分子、酸文人,就是喜欢给别人当教师爷、总以为自己有多高端,其实谁要你们写个文章就想着教育人、指手画脚!累不累啊?
于是这就引出了第三点——也是我不太喜欢蔡澜先生这个人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知识分子、文化人,该不该承载一定的“社会良心”的道德责任,该出手时当出手,为公益尽可能的鼓与呼?
我对蔡澜先生,若说有成见,来自于他和许知远的那次访谈:
许知远说,我还是不甘心,想要改变(社会)一点什么。
蔡澜笑道:将来你就知道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不要把包袱弄得太重,没有必要……吃吃喝喝也是一种逃避嘛。、
从表面上看,这段对话,固然是蔡澜先生赢了——他在晚辈许知远面前展现了一种“洞见”与“潇洒”,一派古之隐者逸风。
但实际上,我恰恰想说,对古代士大夫这种“隐逸之风”,我恰恰是不怎么看得起。
西方在中世纪建立大学,最早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督教传教士,所以西方知识分子从根骨里带了一种宗教的使命感与情结。而相比之下,古代中国士大夫是没有这份宗教的情节的,除了君王一定要求的对上忠诚之外,对下,士大夫只有一份“救下情结”,但“救下情结”不同于“救世情结”,它是没有宗教的加固、而变得虚无缥缈、可有可无的。
《圣经》说,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福音书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还在为伤害他的人祈求宽恕。但古代士大夫是没有这种“道德必然感”的,他们的“救下情结”,一旦遭遇强权的血腥干扰,或者愚夫愚妇的恩将仇报,就会立刻缩回去、烟消云散。转而追求避世隐逸,所以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欧洲知识分子,受其宗教传统的影响,喜欢自比精兵、雄狮、飞鹰、太阳或者海燕,甭管他们是否真的能做到,好歹有这个目标。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气质,说的不好听也实在些,几千年的文字狱和屠刀,把我们训练的就像兔子一样,时刻竖着耳朵探听风向,一看风向向不对,就随时准备退回自己的书斋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不是蔡澜先生独创的一种文化气质,从孔子而魏晋、由魏晋至现代,它一直是写在中国文化人基因的东西。
所以我不太喜欢蔡澜,主要不是对他交了多少女朋友、怎么赚到了第一桶金的私德有什么意见,而是我觉得他年老之后这种价值取向,非但不是我们文化中所缺乏的,相反是过剩的。
与之相比,我希望更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愿意去说、去信许知远说的那句话: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想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
这才是我们文化中,尤其是知识分子中一直缺乏的“维生素”。
去年的时候,有位朋友赠了我一本书,名叫《忍不住的关怀》,那里面的很多故事写的都极惨,但我觉得书名起的其实极妙——忍不住的关怀,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无法遏制、哪怕遭遇构陷、误解、折辱,也依然无法遏制的忍不住的关怀。知识分子才成其为知识分子,文化人才成其为文化人。才值得被纪念。
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
否则,若只是吃吃喝喝、平生以泡了多少个女仔为荣为耀,并偶以其实不那么俊秀的文字写几笔,你和国民老公王思聪老师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王思聪老师那么活,也是与他人无害的,他的财产,即便是继承的财产,只要是合法的,他人也不应该嫉妒、眼红。人家愿怎么花就怎么花。
但王思聪老师总不会想着自己死后有他人会拿他当大师来纪念。者就像蔡澜先生给自己的评价也只是——“活过”,墓志铭上就写这个就可以了,说更多,推崇的更高,这并不符合逝者的本意。
人家本来就是个浪子,追求的是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多谈几场恋爱,你非要把他当英雄追表起来。还总结什么《蔡澜给年轻人的N句忠告》,弄得跟先哲一样,这不违背逝者本意么?
况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我们这样追捧蔡澜,给了他文化才子乃至文化大师的名号,我们又怎样去酬答和纪念那些有着“忍不住的关怀”的真正文化人呢?
而这又引出了我想谈的最后一问题:
第四,对蔡澜的纪念,到底是对他这个人的纪念,还是一种早已远离本意的文化现象?
另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维舟老师,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叫《对蔡澜的审判,其实与蔡澜无关》,批评批评蔡澜的人。
我看了文章之后觉得他这个观点有失偏颇、道理只讲了他想说的那一半,因为如果话可以这样说,我们应该先说“对蔡澜的纪念,其实与蔡澜无关”,这话显然也对。而且在这场文化事件中,纪念是先发生的,而后才引发了对过度纪念的批评。
那么对蔡澜的纪念到底是否与他本人有关呢?我觉得无关。
就像梁文道先生在他的音频中所考证的,简中互联网上盛传的某些“梁文道赞蔡澜”之类的言语,他很多说都没说过;至于“香港四大才子”这个提法,在我国香港的文化圈里反而是没怎么听说过的,反而是咱大陆这边加上去的名号。
所以简中互联网上对蔡澜的纪念(当然也包括之后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我们这些离他很远、与他“吃吃喝喝”的港派人生几乎无涉的人在搞自嗨。就像梁文道先生辟谣自己对蔡澜的评价一样,你把捧蔡澜的那些话说给他自己听,他要还活着,自己首先就不答应。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一提笔,就难免把蔡澜往“文化大师:的方向去塑造。我觉得无外乎两点。
首先,是很多人的笔确实已经写惯了纪念值得纪念的伟人的文字,一下笔不是吹上天的盛赞,就是贬到底的毁谤,他们就不会写别的,不知怎么去描写一个吃吃喝喝、“活过”的普通人蔡澜。
这份无能与无奈,是属于我们,而不是蔡澜先生的。
其次,我也理解很多朋友,写纪念蔡澜的文章,其实主要是为了重拾在我们文化中失落已久的“个人主义”精神。
但我觉得,这些朋友着实是误认了个人主义,如前所述,蔡澜身上的那种“隐逸、潇洒”,其实更主要是我国古代隐逸、避世的隐士之风的后裔。这就跟帝王蟹其实不是螃蟹一样,它跟英美赖以立国的那种个人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南辕北辙的东西。
什么是英式个人主义,我这里就不提已经被我推荐烂了麦克法兰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本书了。就简单讲一点——我隐约记得丛日云先生好像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中国人对个人主义的误解其实极深,个人主义绝非我们语境下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甚至也不是消极避世、隐逸放达、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每天吃吃喝喝、仰望林泉。
个人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思考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集体怎样相处的哲学观。它反对虚化个体而实化整体,强调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社会、国家、民族等等都是所有个体能够实现自我幸福所使用的“工具”而非其目的。
而最终,个人主义要求每个人在独立、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推已及人的进行利他,把个人而非外加的命令和管束作为公共道德的基点。
说的通俗一点,《福尔摩斯探案集》都看过吧(当然,如前所述,这里很多人又可能只看过古龙的《楚留香传奇》)。里面有一段故事我的印象极深——某天有一位小姐找到福尔摩斯,向他求助,说自己的生命可能收到了威胁。小姐前脚刚走,就闯进来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恶狠狠的威胁福尔摩斯“少管闲事”,还威胁性的把手边的一根铁条给掰弯了。
但小说之后的情节描写就特别有意思,福尔摩斯在那壮汉夺门而出后,打趣的跟华生说:哦~华生,如果这个“可人儿”再晚走一会儿,他就会知道这样的大吼大叫,对我是没用的。——说话间他,轻轻松松的就把那根被掰弯的铁条又直了回来。
然后,福尔摩斯把那铁条丢到一边,说:华生,我们走!看来xx小姐现在处于危险之中!
若干年之后,我依然觉得柯南道尔的这段描写美极了。他描绘了一个他那个时代英国人心目中完美的绅士形象——福尔摩斯这个人,你说他个人主义吗?他肯定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人生一大乐趣就是鄙视苏格兰场(英国警方)的判案能力,生活状态闲云野鹤,躲在贝克街221B的公寓里,就干自己想干的事儿。
但是,真的当正义受到威胁,弱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像随手把那根弯曲的铁条掰直一样,立刻挺身而出,是福尔摩斯的本能反应。
这就是理想的绅士、这就是理想的公民。福尔摩斯首先不是个侦探,而首先是这些人。
福尔摩斯是侦探,不是金庸笔下的武侠,却比大多数大侠更勇敢。福尔摩斯是侦探,不是以笔为业的文化人,却比现实中的文化人们更敢言。为什么?
而在英国其他作家的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类似气质的主人公,比如托尔金笔下的霍比特人弗罗多,霍比特人看似是一个把“人生在世,吃喝二字”践行到底的民族,但他们的夏尔可不是“桃花源”,他们的处世态度恰恰不是消极避世、大难来临,找个清净所在过小日子的,他们会出弗罗多和山姆这样的人,远行万里,去摧毁魔戒。为什么?
再比如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其实罗琳笔下的大多数正面人物,无论是不是赫奇帕奇学院出身的,在我们看来本质上都是“日子人”,平素就追求过好自己生活就得了。但伏地魔出世的时候,他们依然敢于去奋战。又为什么?
Doesn't matter that Harry is gone,people die everyday, Friends, family. Yeah, we lost Harry tonight, But he's still with us, in here. So as Fred, Remus, Tonks, all of them. They didn't die in vain, But you will, because you're wrong, Harry's heart did beat for us, for all of us! It's not over!
——Neville Longbottom
平素只会吃吃喝喝的纳威,是个个人主义者么?
是了,或许我们真的深深的误解了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绝非精致利己的算计、消极避世的隐逸、更非自己钱赚够了就吃吃喝喝、“晚年万事不关心”的躺平;更非明明身处闷热的铁皮车厢里,只等着他人砸窗、自己乘凉的精明。
那是一种我们失落已久、误认许多的生活方式;纪念蔡澜作为代用品,无法将它迎回,反而回平添许多误解与争议。
好吧,以上就是我对围绕的蔡澜的正义最终的一点看法和观点。希望能懂的朋友都懂。
再次感谢梁文道和其他几位前辈在这个问题上给与我的指点和探讨。更感谢他们的友善平和。我觉得这样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在文章的最后我忍不住说——其实作为一个写字的人,就本心而言,我又何尝不想,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每天只写写吃吃吃喝喝呢?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订过一本杂志叫《杂文选刊》,专以刺世为业。那上面有段文字对幼年的我很是触动:但愿有一天,本刊抨击的那些假恶丑都在我们的社会中消亡了,那一天,我们失业了,我们仍要在阳光下欢快的舞蹈、歌唱,欢庆那美好的生活。
若干年后,信笔想来,我发现,这也是我的心声吧——我确信自己到那一日不会失业,写些风花雪月一样能谋生,而且没准活得更安心自在,更加快乐。
但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终不愿、不忍、甚至也不能,只写些“吃吃喝喝”,并以此为傲、为“潇洒”。
因为,我还年轻,我尚有“忍不住的关怀”——我把它,作为我活过、活着的证明。
人性的证明。
全文完
本文6000字,随笔一篇,感谢读完。
再次感谢所有对我善意宽容的师友、读者,你们理解与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