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08日 02:12
[国 际] 鱼儿悬停水中为何要消耗更多能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最新研究发现,鱼儿悬停时燃烧的能量是静止状态的两倍。科学家通过高速摄像机发现,鱼儿通过胸鳍、背鳍和尾鳍高频摆动维持平衡,不同鱼类进化出各具特色的平衡策略,这一发现刷新了我们对鱼类行为的认知,并为水下机器人设计提供新思路。

🐟鱼鳔与重心的结构差异导致悬停时面临倾倒风险,鱼儿需通过胸鳍、背鳍和尾鳍高频摆动维持平衡,如同芭蕾舞者用脚尖维持平衡。

🌊不同鱼类的悬停策略各异:胸鳍位置靠后的鱼类能更高效调整姿态;体型修长的鱼类对抗水流扰动时耗能更多;圆润体型的鱼类因紧凑结构成为悬停节能高手。

⚡悬停时鱼儿的代谢率比静止或休息时高出整整两倍,这种高耗能的生存策略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晶,例如高速巡游鱼类牺牲悬停效率换取疾驰能力,珊瑚礁鱼类牺牲速度换取悬停稳定性。

🤖这一发现为水下机器人设计提供新思路,模仿鱼类悬停机制的机器人可通过动态调控鳍片实现精准作业,避免传统螺旋桨持续推动的耗能和伤及海洋生物问题。

🔬研究颠覆了鱼类悬停最省力的传统认知,揭示其背后复杂的平衡、进化和流体力学博弈,展现自然界的精妙设计与生存智慧。

在南加州圣克莱门特岛附近,一条加里波第鱼在水中悬停。 图片来源: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科普园地】

    ◎本报记者 张梦然

    你在水族箱里见过这样的画面吗:鱼儿静止悬停在水中,仿佛被施了魔法般一动不动,连水流拂过鱼鳍都纹丝不动。长久以来,科学家都认为这是鱼类最省力的休息姿势,但最新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悬停时的鱼儿,其实正在默默燃烧着两倍于休息状态的能量!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平衡、进化与流体力学精妙博弈的故事。

    几乎所有硬骨鱼体内都藏着一个神奇的“气球”——鱼鳔。这个充满气体的囊状器官,让鱼类获得近乎完美的中性浮力。就像潜水艇通过调节水舱控制沉浮,鱼类也能通过收缩或扩张鱼鳔,在水中实现“悬浮模式”。但这看似完美的设计却暗藏悖论:鱼鳔提供的浮力中心,往往与鱼体的重心并不重合。想象一个装满水的气球绑在木棍一端,木棍的另一端就是你的手——想要让这个装置垂直悬浮在空中,必须不断调整手臂的角度。鱼类悬停时的处境与此类似:它们的鱼鳔通常位于身体前部,而重心多在身体中部,这种结构上的“天生缺陷”让它们随时面临倾倒、翻滚甚至“漂移”的风险。

    为了揭开悬停的真相,科学家将13种鱼类放入特制水箱,用高速摄像机捕捉它们悬停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结果令人震惊:这些看似静止的鱼儿,实际上在进行着高频的“隐形运动”——胸鳍以每秒数次的频率轻轻摆动,背鳍和尾鳍不断调整角度,就像芭蕾舞者用脚尖维持平衡一般。

    更精妙的是,不同鱼类的“平衡策略”各具特色:胸鳍位置靠后的鱼类仿佛拥有更长的“操控杆”,能更高效地调整姿态;体型修长的鱼类则需要付出更多能量对抗水流扰动;而那些圆润可爱的鱼,却凭借紧凑的体型成为悬停界的“节能高手”。

    悬停时的鱼类代谢率比静止或休息时高出整整两倍。这种高耗能的生存策略,实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晶。譬如那些擅长高速巡游的鱼类,悬停效率更低些,但看似静止的身体,实则是积蓄力量的弹簧,能像箭般在水域中疾驰;而那些生活在复杂珊瑚礁的鱼类,进化出了更圆润的体型,牺牲速度换取悬停时的稳定性,可以静静等待猎物上门——这都是它们用身体写出的生存智慧密码。

    这项发现不仅刷新了我们对鱼类行为的认知,还为水下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传统水下机器人常通过螺旋桨持续推动保持悬停,不仅耗能且易伤及海洋生物。而模仿鱼类悬停机制的机器人,或能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动态调控鳍片,实现在珊瑚礁等复杂环境中的精准作业。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鱼类行为 悬停机制 进化生物学 水下机器人 流体力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