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12:02 浙江
有读者问:非升即走为什么主要针对高校教师?深层次原因有哪些?补充:为什么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不能一视同仁呢?
有读者问:
非升即走为什么主要针对高校教师?深层次原因有哪些?
补充:为什么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而不能一视同仁呢?
想到一些不确定是否合理,列在下面:
新生人口缩减,提前布局,所以执行非升即走。
经济形式不好,减包袱,降成本,所以执行非升即走。
在被制裁的背景下,提升国家科研能力,激发科研积极性(割年轻人韭菜),所以执行非升即走。
但是,为什么只针对大学教师执行非升即走?其他行业不执行这套模式?
NOTE: 可能也包括一部分其他的行业,但应该体量都很小的样子,或者有我自己没注意到的群体也在执行非升即走模式。
补充1:其他行业是否像高校一样,离职需要退还给学校已经使用了的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等条款?
补充2:高校大量招聘新人,经过几年再淘汰掉大部分人的做法,没有约束机制吗?
补充3:非升即走岗位适用国家劳动法制度规定吗?
补充4:哈工大最新政策,新聘常规副教授执行“非升即走”,是不是意味着在高校,教师永远不能松懈,要一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状态(类似博士期间的强度)?
补充5:高校青年教师需要非升即走,高中有吗?初中有吗?小学有吗?不患寡而患不均。
高赞回复一
作者:xxlthegreat
来源:知乎
高校:3+3,副高正高同等待遇,但考核不过转岗或直接滚蛋,过了就是长聘。
公司:合同3年一签,两个3年后按劳动法签长合同。
24年更新一下,我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我玩知乎差不多十年,特别在19-21年,所有人都在变着法地嘲笑高校的非升即走。直到我自己找了一次工作,听到人家说合同也是3年一签3年一签再长聘的时候,我无语了,当时就说这不和高校的特聘一样的。
事实是本来一直都是这样,我爸也是国企私企都干过的,他们早就知道这些。有的地方博后给的比企业还多,但当时网上的人还是觉得你做博后留不下来就是被割韭菜。
我自己思考这个现象,总结就是过去咱们的博士太少了,以至于大家觉得是个博士进了学校就能稳定一辈子,形成了一个社会共识。后来引入非升即走,首先是高校的青椒们集体不爽,闹到网上(比如母校曾经的4%通过率),被全社会群嘲。后面愈演愈烈,很多想挖人才的、甚至很多自己也没给太好待遇的企业人也来嘲笑乐一番。
其实就是高校越来越企业化,逼着人们去不断发明、发现。这是向企业学习,时不时地优化,搞“广进计划”(最近看《年会不能停》里面学到的词)。底气就是:“你不做有的是人做”
其实博士就是多搞了几年研究而已,出来不一定搞得过产业界那些深钻技术的硕士们,不同行业也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留不下来的青椒们不必感到被割韭菜或者很伤心。因为在学术界我们本来也没混出来啥名堂;离开学术界,更是啥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快乐生活就完事了。
高赞回复二
作者:意大利炮
来源:知乎
怎么说呢,十几年前的的高校招人是真的在招老师,给学生们上课,教书育人的老师。 现在的招的3+3讲师,或者博后,本质上其实只是招了一群销售。 高校招这些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多拉项目,横向也行纵向也行,总之你得搞来投资。写的基金项目书跟销售做的ppt本质上没啥区别,介绍一下我们过去有啥经验,有啥成果,接下来我们要干啥,会得到什么成绩,然后投资人一看,你这个有搞头,给你投钱。 既然本质上是一群销售,那肯定有业绩好和业绩差的,留着销冠,末尾淘汰。 预聘长聘制度确实学的是美国,但是已经让本土搞成了学阀们垄断的工具了。有大腿的通过考核跟玩儿一样,没大腿的要么赶紧跟他们靠拢,要么你自己能力出众,不然你就末尾淘汰。 对于招老师的根本目的变了,自然管理的办法就变了。
高赞回复三
作者:momo
来源:知乎
医院对新入职医生的定位是干活的,是医院业务的执行者,所以搞走了,对医院业务的稳定性影响特别大。
我反过来说高校为啥可以飞升疾走,因为学校对青椒的核心定位并不是上课的(教学的人早就够了),而是拉业务的。往高了说,是看做ceo;往低了说,是当做销售。核心指标是能不能拉来项目,能不能拉纵向项目,青年基金、国自然甚至面上。或者能不能拉横向,给学校带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既然这个岗位的性质是销售,流动性自然就特别大了,能带来业绩就留,没业绩就走。
高赞回复四
作者:Pierce
来源:知乎
为什么高校行政也不非升即走?现在新晋的行政大多是合同制,完全可以实施非升即走。
他们的考核更简单了:
科员升不了副科辞退,副科升不了正科辞退,正科升不了副处辞退。
我觉得这样能显著提升高校行政效率。
结语
当我们用“项目数量”丈量学术价值,用“淘汰率”标榜改革力度时,牺牲的不仅是宋凯们的生命,更是自由探索的学术灵魂。教育不是流水线,教师更不是电池——电耗尽了就丢弃,换下一节。
若高校继续以“非升即走”为名行“学术盘剥”之实,终将失去最珍贵的财富:一代人的创造力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