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tlantic 每日综述 - 2025年7月6日
Lamentations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9:00 AM ET
这篇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叙述者在得知其老友兼学术对手哈罗德(Harold)去世后的心路历程。哈罗德是一位杰出、自信且富有魅力的考古学家,在一次洞穴考察中因二氧化碳中毒意外身亡。叙述者是一位成功的律师,他的一生都笼罩在哈罗德的光环与阴影之下。
文章通过追忆二人从大学室友到后来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嫉妒、钦佩、怨恨与自我怀疑等主题。叙述者认为,正是哈罗德在历史和考古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感到自惭形秽,最终放弃学术梦想,转而投身法律界。两人之间最深刻的裂痕源于哈罗德曾与叙述者的女友阿吉(Agi)发生关系,这一背叛曾让叙述者陷入深度抑郁。
在前往以色列参加哈罗德的葬礼途中,叙述者不断反思哈罗德的死因,他坚信哈罗德的死并非意外,而是一种蓄意的自我迷失。在葬礼上,面对哈罗德的亲友,叙述者感受到了自己与哈罗德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他发现,尽管自己一生都在与哈罗德比较和竞争,但他对哈罗德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他只是将哈罗德塑造成了自己需要的样子——一个用以解释自己人生选择的借口。
小说的结尾,叙述者在深夜独自前往死海,回到他们年轻时一同探险的洞穴附近。在黑暗中,他回想起当年在洞穴中的窒息感和逃离的渴望,最终意识到,他永远无法知晓哈罗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发现了什么。这篇小说深刻描绘了一段持续一生的复杂友谊,以及一个被他人巨大成功所定义的人生所带来的悲哀与遗憾。
Seven Summers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8:30 AM ET
这首诗以简洁、片段化的语言,勾勒出叙述者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以及之后的几个夏天。每一行或每一节都像一幅快照,捕捉了青春期的关键瞬间:在欧洲大陆的家庭旅行、独自前往捷克、在斯特拉斯堡学习法语、与朋友在欧洲铁路上的背包旅行、在英国小镇巴斯打工。
诗歌通过一系列零散的意象——错过火车、骑车穿行于乡间小路、在雨中阅读勃朗特姐妹、向陌生人售卖精装书——营造出一种流动、易逝的氛围。它描绘了青春期的探索、成长与孤独,以及记忆如何将这些看似不连贯的经历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首诗的结构模仿了记忆的运作方式,跳跃而不连贯,最终汇成一幅关于青春与流逝时光的生动画像。
Christian Kids Deserve Better Than The King of Kings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8:00 AM ET
本文作者以一位在福音派家庭长大、如今也为人父母的文化记者的双重身份,对新上映的动画电影《万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进行了批判性评论。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基督教儿童娱乐作品常常为了说教而牺牲艺术性,未能提供富有深度和人性共鸣的故事,而《万王之王》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例证。
作者认为,尽管该片试图通过明星配音和历史人物视角(以狄更斯向其子讲述耶稣故事为框架)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但其说教式的口吻和缺乏深度的人物塑造,使其难以真正打动非信徒观众。影片过于严肃,缺乏像热门剧集《The Chosen》那样对耶稣及其门徒人性化、生活化的描绘,也未能达到1998年动画电影《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的艺术高度,后者通过呈现摩西与拉美西斯之间复杂的兄弟情谊,成功地将圣经故事转化为引人入胜的人类戏剧。
作者指出,优秀的宗教故事叙述(如《圣经》本身)并不排斥幽默和人性化的细节,这些元素反而能让超自然的故事更加触动人心。文章结论认为,虽然《万王之王》在基督徒家庭中可能被视为一部合格的教育工具,但它错失了成为一部能够跨越信仰界限、引发广泛共鸣的优秀作品的机会。基督教儿童理应获得更具艺术水准和情感深度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对于一部基督教电影来说还不错”的平庸之作。
Trump’s Only-Okay Economy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8:00 AM ET
本文分析指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五个月后,美国经济既未像他承诺的那样进入“黄金时代”,也未像批评者预测的那样陷入“经济灾难”。实际情况是,经济表现平平(“just okay”),这本身对特朗普构成了政治难题。
文章列举了多项经济数据来支持其论点:失业率(4.2%)和通货膨胀率(2.4%)与一年前基本持平,GDP增速放缓但并未崩溃,股市也仅录得温和上涨。总体而言,经济格局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作者分析了这种“不好不坏”局面的成因:1. 特朗普的承诺不切实际:总统对物价的控制力有限,其“drill, baby, drill”能源政策的增产空间也已不大。2. 最激进政策被缓和:特朗普最初宣布的极高关税税率很快被下调,避免了对全球贸易的毁灭性冲击。虽然对华贸易战仍在继续,但其规模不足以拖垮整个美国经济。3. 经济的惯性:面对不确定性,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在短期内基本维持了原有的经济活动。
文章预测,尽管特朗普的政策(如关税、削减科研经费、打击可再生能源)将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基本面造成损害,但短期内经济可能将继续维持“平平”的状态。
然而,这对特朗普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选民对去年的经济状况本已不满,而今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甚至更低。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特朗普的经济处理方式不予认可。“情况还行”的说辞对拜登无效,对特朗普同样可能行不通,因为选民期待的是显著改善,而非仅仅维持现状。
When Hulk Hogan Turned Heel
原文发布手间: 2025年7月6日, 8:00 AM ET
本文是一篇关于职业摔角的文化评论,并结合了对马克·雷蒙迪(Marc Raimondi)的新书《向坏人问好》(Say Hello to the Bad Guys)的评述。文章的核心论点是:职业摔角是一种至关重要且极具活力的文化形式,它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其中,1996年胡克·霍根(Hulk Hogan)的“反派转型”(heel turn)是摔角叙事史上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它不仅改变了摔角行业,也预示并反映了美国文化向“反派当道”(heeldom triumphant)的转变,这种文化最终在特朗普主义中达到顶峰。
作者首先阐述了他对职业摔角的热爱,将其描述为一种“粗犷戏剧”(Rough Theatre),融合了预设的剧情和真实的身体代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充满活力的观赏体验。
文章的焦点是1996年7月7日,一直以全美英雄形象示人的胡克·霍根突然背叛盟友,与反派斯科特·霍尔(Scott Hall)和凯文·纳什(Kevin Nash)组成了“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 nWo)。这一事件颠覆了所有人的预期,震惊了整个摔角界。作者认为,这次转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打破了现实与表演的界限,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
文章最后将这一摔角史上的时刻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现象联系起来。作者认为,nWo的成功,即对时髦、打破规则的“坏人”的追捧,为后来特朗普式的政治风格铺平了道路。特朗普的崛起,对于熟悉职业摔角叙事的粉丝来说,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们早已见证了“反派”如何通过打破常规来赢得支持。这篇文章将职业摔角视为一个理解美国文化变迁的独特棱镜。
RFK Jr.’s Autism Time Machine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7:00 AM ET
本文严厉批评了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小罗伯特·F·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在自闭症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文章核心论点是,肯尼迪正在将自闭症研究和公众认知拉回几十年前的状态,他无视过去二十年的科学共识,重新宣扬已被证伪的理论,并使用污名化的语言,对自闭症社群及其家庭造成了严重伤害。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批判:1. 无视科学进展:肯尼迪公开贬低自闭症的遗传学研究(科学界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占主导),称其为“死胡同”,并执意要从“环境毒素”中寻找单一病因。这让众多顶尖科学家感到震惊,认为他完全无视或不理解该领域长达30年的研究成果。2. 复活被证伪的理论:肯尼迪利用其职位权力,正在重新推动对“疫苗导致自闭症”这一早已被科学界彻底否定的说法的调查。他改组了CDC的疫苗咨询委员会,并任命了反疫苗活动家的合作者来审查相关数据,这被视为服务其个人偏见的危险举动。3. 使用污名化语言:肯尼迪在公开场合将自闭症儿童描述为“永远不会纳税、工作、约会”的群体,这种“悲剧框架”式的言论,抹杀了自闭症人士的价值与尊严,引起了自闭症社群和许多家长的强烈反感和痛苦。4. 引发恐慌与不信任:肯尼迪政府计划建立一个庞大的自闭症“数据平台”,其数据来源和用途的不透明性引发了广泛恐慌。有报道称,一些家长因害怕孩子被标记和歧视,正试图从医疗记录中删除自闭症诊断。
文章也承认了一个复杂之处:对于那些患有重度自闭症、需要终身照护的家庭来说,肯尼迪对自闭症严重性的直白描述让他们感到“被看见”,因为这部分群体的困境常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
然而,文章总结认为,肯尼迪的做法总体上是弊远大于利。他所带来的“虚假希望”和对科学共识的破坏,正在侵蚀来之不易的社会进步和科学信任,最终伤害的将是自闭症人士及其家庭。
A Writer Who Slows Down the Speed-Reader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7:00 AM ET
本篇是《大西洋月刊》每日通讯的周日文化版,通过问答形式,介绍了该刊特约撰稿人阿什莉·帕克(Ashley Parker)的文化品味和娱乐选择。
阿什莉·帕克分享了她的个人偏好:* 必读作家:她会阅读安·帕切特(Ann Patchett)的任何作品,因其创造的世界和角色能长久地留在读者心中。此外,她也沉迷于塔娜·法兰奇(Tana French)和简·凯西(Jane Casey)的文学悬疑小说。* 正在追的剧集:她与丈夫刚看完令人上瘾的《The Survivors》,现在正在看风趣的喜剧《The Studio with Seth Rogen》。* 最爱的艺术电影:《天才小子》(Wonder Boys),她认为这是极少数电影超越原著小说的案例。* 欣赏的演员:迈克尔·塞拉(Michael Cera)和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因为他们的气质让她想起高中时的朋友。* 近期阅读的非虚构作品:安德里亚·埃利奥特(Andrea Elliott)的《看不见的孩子》(Invisible Child),该书极具电影感和吸引力。* 意义非凡的音乐人:比利·乔尔(Billy Joel),他的音乐是她童年时期的唯一选择。* 印象深刻的展览:几年前在赫希洪博物馆举办的草间弥生“无限镜屋”展,她欣赏其作品的趣味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
此外,帕克还提到了她想重读的书籍《秘密历史》(The Secret History),并分享了她最喜欢的一篇《大西洋月刊》文章——斯科特·斯托塞尔(Scott Stossel)的《在焦虑中幸存》(Surviving Anxiety)。
Why China Isn’t a Bigger Player in the Middle East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7:00 AM ET
本文分析认为,近期以色列与伊朗的军事交锋清晰地表明,中国尚未准备好成为中东地区乃至世界的超级大国。尽管中国在该地区有重大的经济利益,并积极发展与伊朗、沙特等国的关系,但在危机时刻,北京方面几乎未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
文章指出中国在中东影响力有限的原因:1. 缺乏外交信誉和能力:尽管中国提出了和平计划,但未能将冲突双方带到谈判桌前。中国在“10月7日”事件后采取的亲哈马斯立场,严重损害了其与以色列的关系,使其无法成为可信的调解人。2. 与伊朗的关系并非牢不可破:中国虽是伊朗重要的经济伙伴,但其影响力有限。中国在2021年承诺对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的进展缓慢,且中国公司因忌惮美国制裁而对与伊朗合作持谨慎态度。伊朗也通过与印度的关系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3. 缺乏军事投射能力和政治意愿:中国军队尚不具备向中东投射力量的能力,且其外交政策倾向于避免建立类似美国的紧密军事同盟。专家指出,“中国不想成为中东的安全提供者,也没有人要求中国这样做。”4. 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尽管海湾国家与中国加强了经贸往来,但它们在外交、经济和安全上仍将美国视为最重要的伙伴。特朗普总统五月的访问受到了海湾王室的热烈欢迎,这证明了美国的中心地位。
文章结论是,中国在全球其他危机中(如乌克兰战争、加沙冲突)的表现也反映了同样的模式:其行动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非扮演负责任的全球领导者。中国的经济实力尚未转化为相应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它缺乏必要的资源、经验和全球愿景来取代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Why Evangelicals Turned Their Back on PEPFAR
原文发布时间: 2025年7月6日, 6:00 AM ET
本文是一篇深度评论,探讨了美国福音派基督徒群体在面对特朗普政府摧毁“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EPFAR)时的集体沉默。文章的核心论点是,这个曾是PEPFAR重要支持力量的宗教运动,如今因无知、冷漠、对政治的恐惧以及对国内文化战争的痴迷,背弃了这一被誉为美国史上最成功的人道主义项目之一的计划。
文章首先回顾了PEPFAR的巨大成就。该计划由乔治·W·布什总统于2003年发起,获得了两党大力支持,被认为已拯救了2600万人的生命,并使近800万婴儿免于感染艾滋病毒,极大地稳定了非洲大陆。
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通过行政命令暂停并冻结了包括PEPFAR在内的多项对外援助项目,导致其运作陷入瘫痪,诊所关闭,供应链中断。据估计,这已导致超过7.5万名成人和儿童死亡。
文章通过采访二十多位牧师和相关人士,分析了福音派沉默背后的复杂原因:1. 无知与疏远:许多普通信徒和牧师根本不知道PEPFAR是什么,认为非洲的艾滋病问题遥远且与己无关。2. “怜悯疲劳”与优先事项转移:一些教会正专注于难民、移民等其他社会问题,精力有限。3. 害怕政治化:许多牧师不愿在讲坛上谈论政治,更深层的原因是害怕触怒教会中支持特朗普的会众,从而引发内部纷争。4. 对政府的不信任:保守派普遍对政府项目持怀疑态度,认为应由私人慈善机构承担此类工作。5. 道德论调与神学观念:部分人仍将艾滋病视为性滥交的后果,是“上帝的审判”;另一些神学观点则更强调个人信仰决策,而忽视社会行动。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自诩“亲生命”(pro-life)的运动,对堕胎问题疾言厉色,却对数百万非洲生命的消逝漠不关心,这是一种巨大的讽刺。文章对比了2014年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因决定雇佣同性婚姻员工而引发的福音派猛烈抨击,与如今对PEPFAR被毁的普遍沉默,揭示了该群体的价值偏好:国内文化战争的优先级已远远超过了全球人道主义关怀。文章最后以圣经中“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作结,批评了那些对苦难视而不见、从旁边走开的宗教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