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被Labubu刷屏了吗?就在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东京的泡泡玛特快闪店内的Labubu盲盒一售而空,日本网友们死死盯着手机,等待能够顺利中签买下Labubu。与此同时,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上,原价3000日元的Labubu玩偶被炒到10多万日元,价格翻了30倍。
明明“扭蛋”“限定”“盲盒”兴于日本,日本的年轻人应该知道这些把戏都是他们“老祖宗”玩剩下的。但“盲盒文化”出口转内销,中国IP一登陆日本,便引发轩然大波。同时,相较于日本知名IP“Chiikawa”这种“小而可爱”的形象相比,Labubu确实“丑”了些。然而为何日本人仍旧对此欲罢不能?
从中国到日本——绕了地球大半圈
一位日本网友总结,Labubu的传播路径是“中国→泰国→欧美→日本”,在5月末,海外潮流的风终于刮到日本了。
一位日本网友总结的Labubu传播路径,图源:X
从中国到欧美的传播,相信大家并不陌生。2024年4月,泰国艺人Lisa在社交媒体分享Labubu照片,迅速掀起东南亚跟风热潮。通过TikTok、Instagram等平台的开箱、搭配视频传播,Labubu一跃成为青年文化新符号,还获泰国国家旅游局邀请担任体验官,获得官方认可。在欧美,蕾哈娜等明星展示Labubu挂件引发模仿。伦敦、米兰等地泡泡玛特门店外,消费者为购Labubu排队数小时,甚至因抢购引发冲突,复现“饥饿的游戏”名场面。
而这股热度一路向西,走回到东亚地区。沾染一身“明星气”的Labubu华丽走进日本的时候,出于对潮流的追逐和对明星同款的向往,日本消费者也纷纷投身到Labubu的爱好者行列。在泡泡玛特的限购策略下,社交平台X有人欢喜有人愁——要么是中签而狂喜,要么是没中签而哀叹;要么是在网上挂出“以物易物”的,要么是愣愣地反应过来:Labubu什么时候在日本这么火了。
“才认真看了Labubu的设定,你原来是只精灵啊……人类要驯服你真是异想天开笑”,图源:X
“限定”祖师爷——但千帆过尽仍少年
日本本土的“扭蛋文化”“盲盒文化”与Labubu的火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日本。在现代大众文化中,二者就存续时间而言可称作“老人”;但恰恰就是它们所强调的“稀缺性”,才让盲盒文化在一阵阵新IP与新审美的风潮中永远保持年轻,永远都走在追求时尚的路上。
扭蛋,在日语中叫ガシャポン,是将多个同主题玩具模型或生活用品等装入蛋状半透明塑料壳中,通过投币或插卡随机抽取的小商品。此一概念最早源自1920年的美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因价格低廉且带有随机性,自诞生起便风靡市场。
在日本,扭蛋机随处可见,也有专门经营扭蛋机的商店,如位于秋叶原的扭蛋会馆内就有超过500种扭蛋机,每月上架几十种新品。而扭蛋的风靡也让日本成为全球潮玩市场的重要输出国——从SONYANGEL到熊本熊,从一番赏到高达模型,日本IP长期占据亚洲潮玩霸主地位。
这种“以小博大”的消费模式,不仅催生了日本强大的潮玩产业,将随机性玩法深度融入游戏,创造出风靡全球的抽卡机制。这种机制精准抓住了人性对“不确定性奖励”的渴望。从《Fate/Grand Order》到《碧蓝幻想》,这些日本抽卡手游靠着“赌狗狂喜”的套路,在本土赚得盆满钵满,还疯狂“输出”海外。
不仅如此,这种机制还从线上火到线下,连卡牌都玩起盲盒套路,逼得玩家化身“收集狂魔”。盲盒模式与扭蛋文化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带给消费者惊喜和期待。这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抽卡氪金,在朋友圈晒欧气。从扭蛋到盲盒、抽卡,它们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全民上头的快乐源泉。
如今,玩遍扭蛋与盲盒的日本消费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里面“有什么”,而更期待里面能带来何种奇特的新鲜感。而Labubu正好能够契合这种需求——它不仅在产品设计上更加精美,更具一种“丑”的美感,同时在品牌运营和文化传播方面更为多元化和国际化。Labubu所带来的全新体验,让日本消费者在熟悉的随机抽取乐趣基础上,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潮玩魅力,从而迅速吸引了大量日本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日本的“限定文化”也在Labubu的火爆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日本,限定商品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消费者热衷于追逐那些限量版、特定时期或地区发售的商品。这种“一期一会”的限定产品设计从富有新意到逐渐猎奇——从夏天的西瓜团子到中秋节的望月汉堡包,从各地名产水果口味的百奇到各都道府县包装的啤酒,没有日本人做不到的限定款。无论是与日本本土文化元素结合的限定款,还是特定活动推出的限量版,都能够让日本消费者掏出腰包。
而Labubu推出的各种限定,正好满足了日本消费者对独特性和稀缺性的追求。
从“东土大唐”而来的Labubu不仅成为了消费者收藏的珍品,更成为了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和炫耀的资本,进一步推动了Labubu在日本的传播和热度。一些营销手段原本是日本商家的拿手好戏,如今被中国品牌玩到极致。中国潮玩没有颠覆日本市场规则,而是用更精细的运营,在日本人擅长的领域加入了他们。
一款限定的9成新Labubu玩偶在二手平台的交易价格就达1.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00元)。图源:X
用魔法打败魔法
表面上,在今年的Labubu流行风向中,日本的反应速度似乎要比东南亚与欧美稍慢,然而实际上,泡泡玛特公司早在五年前就进军日本,日本年轻人当时就对Labubu这一形象就爱不释手。
2020年8月7日,泡泡玛特首家日本直营快闪店在东京涩谷Loft正式开业,日本限定LABUBU招财猫吊卡日本官网首发200个,7分钟就被一扫而空。2年后的7月,泡泡玛特在东京涩谷开出首家门店。开业当天,日本首发限定款LABUBU潜水员吊卡又引发当地粉丝排队抢购。可以说如今,中国潮玩正在用“日本人的玩法”打败日本人。
除了营销手段,这种现象级IP在日本大火的背后,离不开中国供应链与IP运营能力的全面升级。在设计端,Labubu设计师龙家升融合妖怪文化与独特“萌”感,让人忍不住感觉“好怪,再看一眼”。
在生产端,中国工厂开挂一般的打样速度让泡泡玛特每月上新,消费者拥有更多不会烦腻的选择。而在出口端,泡泡玛特的全球化进程蒸蒸日上,“线上渠道销售+线下直营”的模式也无孔不入地走进了我们东边的那个邻居。
在日本爆火的中国IP形象可不止Labubu。还记不记得三年前北京冬奥会上,一个身背着数十只吉祥物“冰墩墩”、在镜头前热泪盈眶地大喊“我爱冰墩墩”的日本记者呢?这位名叫辻冈义堂的男人戏称自己是“义墩墩”,也成功让冰墩墩出圈日本。这种流行,不仅更让日本人爱熊猫爱到疯狂,更给了中国IP一种“闯关东”的底气。
从冰墩墩到Labubu,中国潮玩完成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潮玩品类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是对收集限定的追求和探索未知的新鲜感。日本的这类消费者是限定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类群体,也是芸芸众生中努力找寻喜爱之物的一类人。
不论你喜不喜欢玩盲盒,不论你对Labubu有何种情感,也不论你对潮玩营销手段抱以何种态度,你都会看见:总有一群人以这种形式暂时逃离枯燥无聊的日常生活,追求未知的新奇感与不同的审美体验,也在一个个精心打扮的玩具中找到童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