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回顾:43℃的值班室与沉默的空调承诺
7月6日,青岛大学宿管大爷在值班室突发昏迷,送医后抢救无效身亡。
据学生爆料,这位负责滢园宿舍区的宿管员常年居住在宿舍门口的平房内,室内仅靠一台风扇降温,事发当日气温高达40℃,平房温度甚至达到43.2℃。
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天该宿舍楼内还有一名学生因中暑被送医。
尽管校方回应称“中暑可能性不大”,但学生群像透露出的细节却刺目扎心:青岛大学全校宿舍均未安装空调,宿管员靠捡毕业生旧衣鞋维持生活,甚至半年未领工资。
一边是招生办承诺“今年暑假全部装空调”的空头支票,一边是外包物业对一线员工权益的漠视,这场悲剧背后,折射出的远不止一个高温避暑的简单问题。
二、高温下的生存困境:谁在为制度疏漏买单?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灰色地带”青岛大学将宿管工作外包给物业公司,看似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实则成为推诿责任的“挡箭牌”。
外包员工既不属于校方编制,又缺乏与物业公司谈判的话语权,高温津贴、防暑物资、合理工时等基本权益常被忽视。
此次事件中,宿管员居住的平房连基础降温设备都成奢望,暴露了外包体系下劳动保障的严重缺失。
学生与工人的“双重生存压力”
青岛大学学生宿舍长期无空调,8人间、10人间在高温下宛如蒸笼。
而更隐蔽的群体是那些服务学生的后勤人员——宿管、保洁、保安,他们或蜷缩在闷热的值班室,或顶着烈日巡逻,却难以享受教学楼、办公楼的空调福利。
学生抱怨宿舍闷热,工人却在40℃环境中挣扎,这种生存资源的分配不公,拷问着高校管理的伦理底线。
气候危机下的制度滞后
青岛气象部门早预警“今年高温早于往年”,校方却以“往常暑期学生已放假”为由拖延空调安装。
这种“经验主义”思维忽视了气候变化的现实:全球热浪频发,极端高温正从偶发事件变为常态。当城市管理者仍用“过去式”应对当下危机,代价可能是鲜活的生命。
三、深度反思:从“空调之争”到系统性改革
高温补贴为何难落地?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温作业者应享津贴、限工时、供清凉饮料。
但在实际操作中,外包员工往往拿不到补贴,企业以“非正式用工”规避责任。
此次事件中,宿管员被拖欠8个月工资,却自费给流浪猫看病,这种反差凸显了法律执行与底层关怀的双重缺位。
高校后勤外包的“成本转嫁”困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本意是提高效率,但部分学校将外包异化为“压低成本”的工具。
以青岛大学为例,物业外包后,宿管员需一人轮值多栋楼,工资拖欠、设备简陋等问题长期存在。当学校将责任甩给“市场机制”,最终买单的是劳动者与公众信任。
气候适应型校园建设迫在眉睫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热浪季已延长至5个月以上。高校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
硬件升级:优先为后勤岗位配备降温设施,宿舍空调安装纳入硬性考核;
应急机制:建立高温预警响应系统,设置户外工作者休息站;
人文关怀:将后勤员工纳入校内医疗绿色通道,定期体检筛查。
四、结语:别让空调装上了,人心却依旧冰冷
宿管大爷的离世,是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当教学楼的空调嗡嗡作响,值班室的风扇却无力转动;
当学生抱怨宿舍闷热,宿管员的生命已永远定格在43℃的平房里。这场高温之殇,撕开了制度漏洞的伤口,也暴露出高校管理中“重硬件轻人文”“重学生轻职工”的深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