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光伏板塊迎來了久旱逢甘霖的行情。其中, $順風清潔能源 (01165.HK)$ 、 $卡姆丹克太陽能 (00712.HK)$ 、 $信義能源 (03868.HK)$ 分別漲超46%、38%、28%。
光伏板塊整體從2022年見頂之後,持續下跌整整三年之久,期間並沒有什麼特別像樣的反彈行情,整體累計下跌50%以上,多隻龍頭更是慘烈重挫80%以上。對這一次反彈,有人說都跌了三年了,麻木了,未來也很難起來。有人則認爲,這一次可能不一樣了,光伏要觸底反轉了。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當前的光伏?
01
7月1日,第六次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裏面有一段很關鍵的表述: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這段話含金量十足,給接下來(新興)過剩行業產能退出進行了明確定調。
要知道,中央財經委員會的職責是針對經濟領域的頂層設計、總體佈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前身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2018年3月改名而來。
早在2015年10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出「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開了煤炭、鋼鐵等過剩行情供給側的大序幕。
這一次表述有點類似供給側改革的表達。但會是過剩行業全面供給側,還是聚焦在新興過剩行業的結構性供給側呢?
市場也不知道,但已經開始預期交易。7月2日,市場中的光伏、鋰電等公司開始大漲,部分鋼鐵、煤炭龍頭突襲暴漲。在期貨市場,黑色系全面爆發,而與光伏產業鏈密切相關的多晶硅直接強勢漲停。
緊接着,7月3日,工信部主持召開第十五次製造業座談會。
7月4日,21世紀報採訪了一位參會的光伏企業負責人,披露了本次座談會的細節,有如下幾個重點:
第一,李樂成部長傳達了最高層針對光伏行業整治「內卷式」競爭的重要批示(200多字)。
第二,針對多晶硅環節,目前討論的方案是控制總量,到2030年時總量不超過140萬噸(截止2024年末,21家有投產條件的產能高達323萬噸)。這意味着多晶硅未來5年將至少壓降超過56%的產能。
第三,如果後續持續低於成本價銷售,就有可能受到重罰。
從以上細節來看,光伏產業類似2015年黑色系供給側改革已箭在弦上,相信很快有更具體的落地政策出來。
不過,對光伏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不少人依然不相信,覺得這又是一次狼來了。
但事實上,光伏產業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序幕拉得足夠長。
2024年7月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到年底政治局會議表態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再到今年「兩會」將整治「內卷式」競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此次中央財經委員會定調退出落後產能。
從提出思路,再到部委調研,再到高層會議定調,步步爲攻,也意味着供給側改革序幕將正式拉開序幕了。那麼,這也意味着 $光伏太陽能股 (LIST1233.HK)$ 將出現重大基本面變化。
02
光伏要如何供給側?供給側力度又會怎樣?
資本市場現在還存在明顯分歧。
有人覺得當前宏觀經濟壓力不小,強制干預落後產能退出將引發一定失業問題。並且,光伏產業鏈主要是以民營企業主導市場格局,難以像2015年鋼鐵煤炭(以國企主導)一紙文件就退出了,因此覺得供給側改革力度不會太大。
那麼,最終結果會怎樣?
一個要麼直接等政策落地,一個要麼從過去新聞事件中去抽絲剝繭,來進行合理推測。
今年5月中旬前後,市場有過一些傳言:多晶硅6家龍頭(通威、協鑫、大全、新特、亞硅、希望)形成類似OPEC的聯盟,計劃成立一隻700億的基金,收購其他家產能,收購後的目的是爲了報廢。對於很多中小硅料廠,這也是一種體面退出市場的方式,比最終破產清算要好得多。
以上傳言得到了垂類媒體趕碳號的證實。並援引知情人的建議報道稱,6家企業每家拿出20-30億元持有劣後份額,其餘資金由金融機構參與並持有優先級份額,然後再去統一收購市場中的其餘產能。
粗略估算,此前每萬噸硅料產能投資成本爲8億元,今年也要6億元,那麼700億如果完全按照投資成本去收購,可以收購100多萬噸產能。目前按照總產能300多萬噸,160多萬噸需求,過剩產能總量大致爲140多萬噸。這與傳聞斥資700億收購過剩產能大致匹配。
如果真要按照700億基金來併購過剩產能實現退出的話,應該也不會導致中小企業的博弈對抗,這總比最後被迫破產退出要好得多。
另外,一部分人基於失業角度來推測力度不大的觀點可能也站不住腳。其實上,多晶硅產能利用率從2024年3月的71%持續下滑至今年3月的31%。目前,除了六家龍頭還維持相對很低的開工率外,大多中小多晶硅廠已經處於停產、停工狀態,員工早已處於「放假」狀態。
在我看來,本次光伏供給側改革的力度應該不會小。2024年,光伏供給側已經射出兩支箭——自律性產業調節機制以及指引性行業規範,但控制產能的效果不算好。這次已經上升至更高層面,將硬性約束產能,效果會很明顯,算是補齊了「第三隻箭」。
這一次政策落地的速度可能會超市場預期。因爲這不是一次提出或整治「反內卷」,其實從去年開始,相關部門已經開始走訪企業,或指定相關政策,這一次也得到了高層的指示批示。
03
從目前來看,本輪光伏供給側改革,受益方最確定亦或是整合難度更小的應該就是多晶硅市場了。
據CRU和Bernreuter Research最新報告,2024年全球97%的多晶硅產能均集中在中國。
從全球市場範圍來看,通威股份排名第一,佔比高達21.5%。其次是協鑫集團、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東方希望、亞洲硅業,分別佔比爲18.5%、14.7%、13.7%、10.8%、4.9%。前六家佔比全球份額已超過80%了。
從市場格局來看,多晶硅整合難度要小得多,且未來價格彈性可能也比較高。
目前,多晶硅主力期貨價格或現貨價格均維持在3.5萬元/噸左右,而2022年最高的時候超過30萬元/噸。如果把時間拉長看,在2007年供需嚴重錯配的時候,一度去到了300萬元/噸。因爲多晶硅下游需求在本輪光伏沒有爆發之前,還包括半導體、光通信等市場,但佔比相對都更小一些。
目前,通威股份多晶硅在內蒙基地最低現金成本降低至2.7萬元/噸,協鑫科技在2024Q4現金成本控制在2.8萬元/噸,大全能源、新特能源等均在3.5萬元以上。
以上數據是優秀的那一部分產能的現金成本,如果要實現硅料龍頭不虧錢(加上其他經營成本等),硅料價格預期應該在4.5萬元-5萬元才較爲合理。
而當前價格僅3.5萬元,回到合理盈虧平衡線還有29%—43%的反彈空間。
多晶硅原材料上游爲工業硅,市場分局則要相對分散一些。
2024年中國工業硅產能佔全球總產能比重爲82.6%,其餘份額還分佈在巴西、美國、挪威、法國、俄羅斯等地。
國內市場來看,合盛硅業、東方希望、新疆大全、新安股份、雲南能投,市場份額爲30.1%、11.1%、8.1%、5.5%、4.7%,合計爲59.5%,集中度要低於多晶硅,整合難度更大一些。
不過,無論如何,只要確定了光伏要進行規模性的供給側改革,那麼也就可以斷定光伏行業將出現困境反轉,也意味着目前光伏頭部龍頭將成爲市場出清後的受益者。
當前光伏板塊整體估值在經過了整整三年狂跌之後,處於歷史相對底部。那麼,在基本面實現真正反轉之前(經營業績體現出來),估值會有修復驅動力。
那麼,你究竟是相信這一次是狼真的來了,還是又一次「狼來了」呢?(全文完)
編輯/jor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