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07月07日 02:07
[理 论] 进一步释放长期主义的价值力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长期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及在科技强国战略下的重要性。文章指出,长期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体现在从古代到现代的实践中,如“中国天眼”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文章强调,在科技发展中,既要注重技术转化的速度,也要重视基础研究的积累。构建鼓励耐心投入、尊重科学规律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文章呼吁,长期主义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制度、文化、社会氛围等多方面支持长期主义的发展,最终推动科技创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长期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在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时间价值的理解和对未来愿景的执着。文章举例说明了“中国天眼”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这些“国之重器”的诞生,背后是科研团队长期投入的结果。

⏳ 科技发展面临“快”与“慢”的悖论。文章指出,快速响应是技术转化的速度,而慢是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科技创新中,需要根据不同科研类型与所处发展阶段,匹配科学合理的时间周期,例如对基础研究给予“十年不鸣”的宽容。

🌱 长期主义需要制度生态的支撑。文章强调,真正有战略价值的科研成果,需要制度上允许失败、社会上包容等待、组织上给予时间。构建一个鼓励耐心投入、尊重科学规律、容许阶段性失败的创新生态至关重要。

🌍 长期主义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章呼吁,从企业到学校,从实验室到媒体,都需要为“慢功夫”留出空间。企业家应具备战略耐性,教育体系应引导青年理解“甘坐冷板凳”的意义,媒体舆论则应更多聚焦那些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

视觉中国供图

    ◎陈元志

    从秦凿都江堰而千年岁修不息,从商周陶土初火至明清瓷艺巅峰,从神农尝草百味到万卷医书传承……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长期主义一直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支撑着中华文明在漫长岁月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在朝着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今天,我们应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坚持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释放长期主义的价值力量。

    长期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执着,到李时珍尝遍百草编撰《本草纲目》的坚韧,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始终流淌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精神血脉。这份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科技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重要标识。

    长期主义源于中华民族“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时间价值的理解和对未来愿景的执着。贵州深山中的“中国天眼”,从1994年首次提出设想到2016年正式落成,历时22年。北斗导航系统从1994年起步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三代航天人接力奋斗了26载。这些“国之重器”的诞生,背后无不凝结着科研团队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等全链条环节中“十年磨一剑”的不懈投入。

    中华文明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辩证智慧,为长期主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当这种文化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相结合,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路径:既强调集体攻坚的协同力量,也尊重个体探索的独立价值;既重视技术突破的现实成效,也呵护基础研究的自由生长。

    破解科技发展的时间悖论

    在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市场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长期主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一方面,科技产品快速迭代、技术路线频繁更新,强调的是响应速度与应对竞争的敏捷性;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原始创新等却需要长周期的深耕与沉淀。快速响应与长期积累之间的时间错位,是科技发展中的典型悖论。

    科技发展既要有“快”的冲劲,也要有“慢”的定力。快,是技术转化的速度,是市场反馈的效率,是创新活力的显性表现;慢,则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原理突破的积淀,是支撑未来跃升的底层力量。没有“慢功夫”的扎实打底,任何“快节奏”的冲刺都难以持久。没有技术转化的市场回馈,“慢投入”也难以获得制度性的持续支持,甚至可能陷入“价值难以验证、投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应根据不同科研类型与所处发展阶段,为其匹配科学合理的时间周期。对基础研究,要给予“十年不鸣”的宽容与耐心,为自由探索营造安静空间;对应用研究,要鼓励“分秒必争”的攻坚突破,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落地;对关键核心技术,则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高效率、高组织度的协同攻关机制。科技创新不是单一节奏的冲刺跑,而是一场张弛有度的接力赛。在快节奏中坚守慢功夫,既是对科学规律的尊重,更是长期主义精神的现代表达。

    有利于长期主义的制度生态正在形成

    长期主义不仅是一种科研精神,而且是一种制度安排和文化选择。真正有战略价值的科研成果,需要制度上允许失败、社会上包容等待、组织上给予时间。让更多科研人员愿意坐“冷板凳”、敢于坐“冷板凳”,关键在于构建起一个鼓励耐心投入、尊重科学规律、容许阶段性失败的创新生态,让慢功夫有土壤、让真突破有回报。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系统推进科研评价机制、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重构与优化。以“破五唯”为牵引,科研评价机制正从“重数量、轻质量”向“重原创、重贡献”转变。同时,中央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逐步推行周期更长、评估更柔性的资助机制。在资金端,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共投的“耐心资本”格局正在初步显现。以“揭榜挂帅”“场景牵引”等改革为突破口,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方式日益体现战略聚焦与耐心投入的统一。一些地方还探索设立“失败容忍窗口期”,允许科研团队在一定周期内探索“无人区”,不以短期指标论英雄。

    让长期主义成为广泛社会共识

    长期主义不是科研人员的专属标签,而是一种全社会应当共同认同、共同守护的价值理念。从企业到学校,从实验室到媒体,都需要为“慢功夫”留出空间。企业家应具备战略耐性,敢于投入、甘于寂寞,不盲目逐风追势;教育体系应引导青年理解“甘坐冷板凳”的意义,从小涵养沉潜与坚韧的品格;媒体舆论则应更多聚焦那些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为长期主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尊重创新,不仅要看它如何礼遇成功者,更要看它能否包容那些尚未“出圈”但值得期待的探索。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各自岗位上选择“慢一点、深一点、扎实一点”,长期主义才会真正扎根于文化土壤,成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力量。

    长期主义,说到底是一种尊重科学规律、不为短期诱惑所扰、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取向。要让潜心钻研与长期坚守成为更多人的自觉选择,而非少数人的孤独坚守,必须把长期主义精神延伸至更多领域,融入制度运行与文化肌理,构建涵养原始创新的社会生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强化对长期主义的文化认同、制度支撑与政策保障,持续打造有利于科技突破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让创新真正沉得下去、扎得下根、结得出果。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长期主义 科技创新 文化传承 制度建设 社会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