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海外智库观察
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格局快速演变的当下,如何构建可持续、可协调且具有广泛参与基础的多边机制,成为国际社会亟待回应的核心议题。全球人工智能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 on AI,GPAI)作为少数兼具规范协商与技术交流功能的政府间组织平台,为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制度互动提供了重要的对话场域。尽管中美在AI治理理念上存在深层分歧——美国更倾向于以行业自律与开放创新为治理核心,而中国则主张政府主导、全流程审查的治理框架——但两国都已意识到AI系统安全性、跨境数据流通与标准共建等关键领域需要多边协作机制加以支撑。
本文选取布鲁金斯学会与ArXiv于2025年发布的两篇代表性研究报告作为核心分析对象,系统比较中美两国在GPAI框架中的治理参与逻辑、规则输出路径与制度博弈格局。第一篇文章关注中美AI对话机制的演进路线,第二篇文章则以责任型AI标准为切入口剖析双方在GPAI中的合作基础与结构性矛盾。通过制度结构分析与政策工具梳理,本文旨在探讨中美是否有可能在该框架下构建制度中立平台,从而避免AI治理的地缘割裂化。
布鲁金斯学会
Brookings Institution
中美AI对话路线图与制度设计博弈
布鲁金斯学会于2025年1月发布的《中美人工智能对话路线图》由Graham Webster与Ryan Hass联合撰写,是近年来中美AI治理互动研究中的代表性成果。文章开篇强调,尽管当前中美在AI治理理念、价值优先级与风险感知上存在明显分歧,但双方已逐步认识到AI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具有跨国性质,这为制度对话创造了最低共识空间。作者指出,美国政府可以通过GPAI这样的制度缓冲平台,在不降低核心价值底线的前提下,展开基于技术标准、风险防控与责任模型的务实合作。
该报告具体提出了一套渐进式对话架构,建议中美双方先从GPAI内部的项目协作与专家小组机制出发,聚焦如“高风险模型审查”“生成式模型开放性评估”等中立议题,构建合作惯性。在制度设计方面,作者特别提及,GPAI目前由OECD支持,其工作组组成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为中美提供非外交属性的协商通道。文章还分析了中国参与GPAI的现实障碍:一方面,中国长期未被纳入正式成员国行列,使其参与度受限;另一方面,中国正尝试通过其他渠道(如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输出自身规则,避免完全受制于美西方标准框架。但作者强调,若能在GPAI中引入多源标准并存机制与功能性合作模块,则中美均可在维护核心关切的同时取得务实成果。
此外,该报告还援引了多个国际组织的数据与对比表格,显示中国AI政策在风险建模能力与模型评估可审查性两项指标上已与部分GPAI成员持平。作者据此呼吁,美方应降低制度排他性,让中国在GPAI中获得观察员或临时协作身份,从而降低制度性对抗风险。整体而言,该文章强调“先技术后价值”的路径可能是当前中美最可行的对话方式,也为多边AI治理开辟出结构缓冲空间。
ArXiv
Archive
责任型AI标准与中美制度分歧的交汇与张力
2025年6月,Oliver Guest与Kevin Wei在ArXiv平台联合发布的论文《弥合人工智能治理鸿沟:中美通用人工智能治理路径差异》深入探讨了中美在GPAI平台内围绕责任型AI标准来展开的制度性博弈与有限合作空间。文章以通用人工智能(简称GAI)为核心分析对象,通过对中美各自在标准制定、风险治理和伦理审查领域的实践经验梳理,指出两国对责任AI理念的理解基础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影响其在国际合作机制中的规则偏好与输出路径。
文章指出,美国在GPAI框架内主张建立一套以透明性、审计能力与解释性为核心的技术-伦理结合标准,并通过广泛邀请私营部门、学术界与国际组织共同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以体现其以民主治理为本的范式。而中国则在2023年起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基础上,提出可控性优先的责任模型,强调政府监管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模型备案、算法训练数据来源审查与内容生成审核方面设置更高门槛。这种“稳健-保守”导向的治理模式在GPAI话语体系中常被误解为过度监管,因此中方需在GPAI中通过案例与指标解释来重构认知。作者进一步提出,中美虽在责任型AI的定义上存在冲突,但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合作潜力:其一,GPAI正在推动的“模型评估基准指标体系”为双方提供了可共同推进的技术中性平台;其二,生成式AI所引发的跨境错误信息扩散问题,对中美双方构成共同威胁,在GPAI中设立专门对话小组具有现实急迫性;其三,在应对灾难级风险上,两国专家圈层已通过GPAI技术工作组展开初步的风险场景模拟类型的合作。
文章还结合了GPAI 2024年发布的技术路线图,指出目前标准制定中出现了去政治化叙事和再政治化博弈并存的局面。中国若想提升其在GPAI中的制度话语权,应进一步加强与南方国家成员的协调联动,在包容性治理与数据权益保障议题上构建联盟,推动议题设定多元化。而美国则需审慎处理其盟友优先政策所带来的平台封闭性问题,避免GPAI演变为技术同盟而非多边治理机构。文章最终呼吁GPAI建立多渠道议题协商机制,通过议题拆分与场景测试,为中美提供非价值对抗型的制度接合空间。
原文链接:
1.https://www.brookings.edu/articles/a-roadmap-for-a-us-china-ai-dialogue/
2.https://arxiv.org/abs/2506.03497
审核:赵杨博
排版:李森(北京工商大学)
终审:梁正、鲁俊群
往期回顾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