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资讯 07月05日 15:28
大连一夜发生7649次闪电宛如渡劫 气象部门:正常天气现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7月2日至3日凌晨,辽宁大连遭遇了罕见的极端雷电天气,闪电次数高达7649次,引发广泛关注。此次事件由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湿热空气、地形抬升作用以及云内电荷分离共同导致。大连市气象局通过先进的闪电定位系统,实时监测闪电活动,为灾害预警提供关键支持。气象专家指出,此次雷电事件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夏季雷电高发也属正常现象。

⚡️ 监测显示,7月2日晚至3日凌晨,大连地区共发生7649次闪电。此次极端雷电天气波及旅顺口区、甘井子区等多个区域,伴随大到暴雨,天空闪烁不停。

📡 大连市气象局利用“5部闪电定位仪+1个中心站”监测网络,采用射频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达500米以内,可区分云闪和地闪。监测数据显示,本次地闪占比达73%。

🌡️ 此次极端雷电天气由三大因素叠加导致:首先,副热带高压边缘输送32℃以上湿热空气,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指数超标。其次,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垂直上升气流,形成“超级单体”雷暴云。最后,雷暴云内部电荷分离,形成云地放电。

🌩️ 监测显示,本次单次闪电放电通道最长超10公里,部分闪电携带电流强度超10万安培。气象部门专家表示,夏季是雷电高发季节,此次事件属于正常天气现象。

快科技7月5日消息,据媒体综合报道,7月2日晚间到7月3日6时,大连地区发生闪电7649次。

有多位辽宁省大连市网友发视频称,当天凌晨开始,旅顺口区、甘井子区等多个区域陆续出现大到暴雨,并伴随连续密集闪电,整个天空不停闪烁,场面十分壮观,像渡劫一样。

此次极端雷电事件的精准统计,依托大连市气象局建立的“5部闪电定位仪+1个中心站”监测网络:

射频定位技术:通过接收雷电电磁脉冲信号,定位精度达500米内,可区分云闪(云内放电)与地闪(云地放电);

三维探测能力:实时监测闪电位置、强度、陡度等参数,本次地闪占比达73%;

实时传输系统:数据从采集到生成统计报告仅需3分钟,为灾害预警提供关键支撑。

大连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出,此次极端雷电由三大因素叠加导致:

1. 副高边缘“湿热空气输送带”

7月2日,副热带高压线位于黄海中部,其外围西南气流持续向大连输送32℃以上湿热空气。大气层结不稳定能量指数突破3000J/kg,远超强雷暴阈值(2000J/kg),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燃料库”。

2. 地形抬升“催化剂”

西南风在旅顺老铁山、甘井子大黑山等地形抬升作用下,触发垂直上升气流速度超15m/s。强上升气流携带冰晶与霰粒剧烈碰撞,使水汽迅速凝结释放潜热,形成“超级单体”雷暴云——这种云体可自主维持数小时,持续释放雷电。

3. 电荷分离“加速器”

在雷暴云内部,上升气流将冰晶(带正电)推向云上部,霰粒(带负电)下沉至云下部,形成正负电荷中心垂直排列结构。

当电位差达1亿伏特时,云与地面之间形成导电通道,触发持续性云地放电。据监测,本次单次闪电放电通道最长超10公里,部分闪电携带电流强度超10万安培。

对此,气象部门专家表示,夏季本身就是雷电高发的季节,这属于正常的天气现象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大连 雷电 气象 极端天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