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笔刀 21小时前
边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文章探讨了中国房地产行业在周期波动中的表现,重点关注了房企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作者以李嘉诚、潘石屹等为例,分析了他们在行业高峰期前的撤资行为,并强调了降杠杆、保持现金流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龙湖等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中国房企在境外债务违约方面的困境,揭示了在单一领域取得成功主要靠运气,而穿越周期、跨领域成功的才是真正的高手。

💰李嘉诚和潘石屹等人在房地产市场高峰期前,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提前撤资,体现了他们对市场风险的敏锐洞察和风险规避意识。

🏢龙湖等少数房企通过主动降杠杆、优化债务结构、聚焦一二线城市以及发展多元业务,成功度过了行业寒冬,展现了其稳健的经营策略和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房企在境外债务违约方面面临困境,国际债权人回收资金比例极低,反映了行业风险和商业信誉的挑战。同时,USDT发行公司泰达的案例揭示了币圈对中国地产风险的担忧。

🔄文章强调了在单一领域取得成功可能更多依赖运气,而跨越多个周期、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才更能体现真正的能力,这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moomoocat 2025-07-04 22:20 北京

昨晚评论互动里提到,除了董事长猥亵幼女被抓进去坐牢的新城控股主动收缩经营外,别的民营房企几乎没有一个在冲顶之前主动降杠杆的。

然后评论席里就有读者给我提醒还是有特例的,比较典型的是李嘉诚和潘石屹。

呃,李嘉诚的情况之前在巴拿马运河事件的时候我就研究过了,比较特殊,他从中国大陆撤退是从2013年开始的,之后两年密集卖出,2013-2015区间一共抛售套现了900亿港币。

我当时就分析过他的这个操作可能不是基于对房市判断做出的,因为彼时中国房市还处于牛市黄金期,离最后见顶还有六七年时间,涨幅空间也还有30-50%。

我猜李嘉诚从大陆撤退有其它原因,但不方便讲,看起来2013年这个时间窗口可能和动机有关。

至于潘石屹,他确实非常精明,他在2014-2017年分批抛售250+亿资产,之后几年陆陆续续减仓,总套现在300亿以上。潘石屹拿着这笔钱跑到美国买楼收租,并试图融入美国精英层,他们夫妻两给耶鲁、哈佛大学捐了6亿巨款,确保自己孩子能够入学。

结果2020年疫情爆发,潘石屹和soho没有公开捐款,这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当时官媒还专门批评他缺乏社会责任感,但潘子一家早就打算从中国撤离,所以也不吃你道德绑架那一套。

然后精彩的来了,潘石屹2021年6月打算以195亿港币的价格清仓出售soho中国6成股权给黑石,当时正好是中国房地产最后的高潮,要是这笔交易做成了潘子就要封神了,历史级别的逃顶大师。但这笔交易被中国政府以反垄断进行调查,后面给否掉了。

潘石屹的最后一逃失败,痛失195亿套现良机,soho中国的6成股权至今还烂在手里,跌的连20亿都不到了。

咱们抛开道德层面的争议,潘石屹这个商业判断确实很厉害,要是最后那一笔没被政府拦下来,让他做成了,现在就拿着500亿外汇在美国逍遥快活。当然,300亿也够爽了。

……

其实除了上面这两家之外,还有其它优等生也扛过来了,比如目前top10房企里唯一的民营企业龙湖。

龙湖很明智的从2022年就开始降杠杆,负债率51%,远低于同行的80%+,银行政策上也帮了大忙,给龙湖批了很多低息经营性物业贷,置换了大量高息债,大幅缓解了财务压力。

另外龙湖和别的房企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他们运营服务这一块特别强,龙湖天街商场全国火爆(110亿商业租金),龙湖物业有口皆碑(物业132亿+长租公寓26亿),这几块营收贡献了龙湖去年70%的毛利润,否则它们也很难扛过来。

龙湖在拿地上也很精明,80%以上都是在一二线城市拿地,三线以下城市的项目很少参与,恒大和碧桂园就是因为在低级城市的地拿的太多,熊市来了卖不掉,把自己撑死了。

总结就是降杠杆,保现金流,才是躲过熊市的唯一活路,这和炒股也没什么区别,那些在牛市高点还脑子发热,疯狂怼杠杆的都会死,一路跌下来迟早给你跌碎了。

相比之下炒股逃命的难度要低一点,一咬牙鼠标点几下就卖光了,而房地产从拿地到开发销售回款有好几年的周期,很多房企发现情况不对想跑已经没机会了。

很多房企大佬牛市的时候人五人六的,众星捧月的还真当自己是个人杰了,结果熊市一来直接变土鸡瓦狗,输的一败涂地,还要政府和社会帮着擦屁股。所以我一直觉得单一领域、单一周期里获得的成功主要靠运气,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多有能力,你们真别太当回事。

什么样的成功值得关注和学习呢?一个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获得成功,或者一个人在同一个行业穿越两个以上周期依然屹立不倒,这才是真正有能耐的高手。

一个人若是分不清能力和运气的边界,倒大霉是迟早的,没人能一辈子走狗屎运。

……

哦对了,补充一个数据,觉得蛮搞笑的,大概在4月份的时候英国《金融时报》有过报道,说境外债权人从中国违约开发商处仅收回0.6%资金。

中国房企境外债券(主要为美元债)违约总额1470亿美元,截至2025年4月,国际债权人通过债务重组仅收回约9.17亿美元回收率只有0.6%,英国人说这是商业信誉的崩塌。

哈哈哈,实惨,雷曼兄弟破产的时候回收率10%左右,中国房企教这群外国债主重新做人。

还有个事,2021年的时候泰达公司,就是那个全球最大稳定币usdt(1500亿美元规模)的发行公司,曾经风传他们买了150亿美元的中国地产商票、债券,其中也有恒大的。这是当年币圈很出名的鬼故事,吓的usdt一度脱锚超过5%。

泰达公司当时没有澄清,只是尽快抛售清仓了中国地产票据、债券,转而买入美国国债,险险逃过一劫。要是当年跑慢了,币圈的半壁江山都要给中国房企陪葬

今晚闲聊舅酱。

阅读原文

跳转微信打开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房地产 风险管理 降杠杆 周期 投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