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
yaya在其日更公众号中,分享了上半年阅读的66本书籍中的TOP10,涵盖陈冲自传、史铁生作品、韩炳哲哲学著作、身体政治相关书籍以及安妮·艾尔诺作品等。文章深入探讨了这些书籍的内容与感悟,分享了阅读体验,并结合自身经历,表达了对生活、思考和阅读的理解,引发读者对效率、叙事、身体与疾病等问题的思考,并推荐了李娟的散文集和极地摄影作品集。
📖《陈冲自传》:细腻地描绘了陈冲家族的故事,展现了祖辈、父母的理想与信念,文字柔软触动人心,带来温暖感受。
🏞️史铁生作品:通过播客的深入解读,领悟到史铁生对生活的深度体验和哲思转变,感受到他基于绝望生长出的对生的渴望。
⏳韩炳哲的《无所事事》:强调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需要慢下来,通过沉思的专注看到真实,对抗工作和绩效带来的强制。
🗣️《叙事的危机》:探讨了故事被商业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普通人记录生活是一种抵御方式,以及叙事泛滥背后的危机。
💪《身体政治》:审视身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多重角色,关注身体的规训,以及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特殊困境,引发对身体与政治的思考。
✍️安妮·艾尔诺作品:通过照片和写作,探索赋予瞬间真实感的方式,以及对时间的感悟。
🌿李娟作品:李娟的文字充满灵动感,展现了牧场生活的必需品,以及在新疆的生活体验。
🍵《疾病的隐喻》:讲述了身体内的病痛与共存的故事,以及疾病带来的社会性影响,探讨了病人与疾病的关系。
🤔《厌女》:深入分析了厌女症的根源,揭示了男人对女人的“他者化”以及女人“厌女”的现象,引发对性别议题的思考。
📸极地摄影作品集:通过摄影作品,展现了极地的壮丽景象,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第418篇原创文章,共计4791字,已连更497天
hello,我是yaya,这是我的日更公众号,平时我会在这里分享我的生活、思考和阅读心得,现在我正在探索如何不上班在家工作,欢迎你与我一起走进人生未知的风景。
截止到6月,今年已经读完了66本书。每次分享涉及阅读量,总会有部分朋友会觉得这个数量很夸张,其实对于一个常年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每月10本左右的阅读量是我的正常水平,并且这些书都没有特别厚的,正常每本书的字数都在10万到20万之间,所以说大家也不必过于在意数量,毕竟这只是我阅读统计的一个维度而已。正好现在半年刚好过去,所以自己也想阶段性总结一下,这次就来分享一下这66本书里面的TOP10,也欢迎你给我留言分享你的上半年推荐书单~带给我非常丰富的阅读体验的一本书。这本书是演员陈冲的自传,里面写了关于她家族和她自己的故事,包括她的祖辈、父母和她与哥哥、丈夫及女儿们的故事,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她写她的祖辈和父母的故事,那些故事看起来好像离我们这一代人很远,但是被陈冲写得非常细腻,富有温情,透过陈冲的眼睛,我们看到她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爸爸妈妈那一代人的理想和信念,看到他们顽强地生活着,看到他们如何为自己的信仰奉献一生,阅读的时候真的有一腔热血在胸口!另外就是她的文字,真的非常柔软,但又会立马触动到你的内心,让你觉得好像有一股暖风吹过心头似的。如果幸福有一种气味的话,梅雨季后第一天阳光照射过的棉被的味道,也许就很接近了。
人回不了家并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岁月,人回不了家就像他回不到母亲的腹中。在几十年流浪的日子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我再也没见过一栋如它的黑瓦白墙房子。
还要再过许多年,我才会懂得,爱与生俱来——就像勇气和力量那样——是用不完的,是越用越多的。
我曾经以为,我的青春被毫无意义的儿女情长燃烧掉了,但也许正是那些灰烬的记忆铸就了我,并仍然铸就着我。里尔克给年轻诗人的信里说,每一个创意里都有一千个被遗忘了的爱之夜,使之无限。而那些相聚在夜晚的、被情欲束缚在一起的恋人们,正在为未来狂喜的诗情采集甘露。
我想我曾经与许多人一样,对于史铁生的印象只停留在语文课本上的部分段落摘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却从来未曾翻阅过他写的任何一本书,直到我在小宇宙上听到了一期播客——《去找一座自己的地坛吧》(来自播客栏目《面基》),这期播客很深入地讲解了史铁生作品的理念和内涵,特别是他与地坛的关系,从“我在地坛”到“地坛在我”的变化,是他对生活深度体验之后的哲思转变,蕴含了他个人的哲学思考,是真正的“生活家”才能有的思考——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据说只有真正长大之后才能看得懂史铁生,我把书找来翻开,便深深地沉浸进去了,原来我长大了。我感受到他那基于绝望生长出来的对生的渴望,又基于对生的渴望之后对自己的绝望,他在徘徊之中走向自己的地坛,又在地坛中遇见了自己,把寓意和现实糅合得如此没有缝隙,他的写作风格是我见过的独一份。他让我知道,真正的悲不是大哭,真正的悲是冷静地审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会坠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这本书是我在新年期间看的,可以说影响了我整个上半年,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深的理解了自己身上那个“越忙越空虚”的感受是如何而来,我终于明白生活的智慧有时候会出现在闲暇的缝隙之中的根本原因,在处处讲究效率的当下,我们恨不得同时可以做三四件事,但作者却说“真实只向沉思的专注敞开自身”,我们需要慢下来才能专注自身,看到真实。这是我接下来想要去尝试的生活状态。无所事事需要花费时间,需要长久的停留(lange Weile),需要深入的、沉思的驻留(Verweilen)。在一个匆忙的时代,无所事事十分罕见,一切都变得短期、短促、短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无孔不入,它让每一种需求立即得到满足。我们不再拥有等待的耐心,好让事物在其中缓慢成熟。得到认可的唯有短期的效应和迅速的成功。行动崩解成反应,经验稀释成体验,感受枯萎成情绪与冲动。我们无法走进真实(Wirklichkeit),真实只向沉思的专注敞开自身。
如今,有强度的生命意味着更多绩效、更多消费。我们忘记了,不事生产的无所事事才是生命的强度形式和光辉形式。人有必要以无所事事的政治学对抗工作和绩效带来的强制。无所事事能够创造真正的自由时间。
韩炳哲的哲学书都不厚,但讲的内容还是很到位也很能颠覆我们的惯性思考的,这本《叙事的危机》便是如此。因为我之前是做运营的,有时候也会涉及到一些品牌理念的传递和内容的分发,这个时候领导总希望我们可以向用户“讲故事”,我时常在想,品牌为了营销而讲的故事,真的会被人买单吗,大家真的需要这样的“情绪价值”吗?可以看到,在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品牌或者产品、主理人都出来讲故事了,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故事吗,或者说,他们讲述的是真正的故事吗?在他看来,现代人已经逐渐失去了讲真故事的能力,所有的讲述背后都有商业目的,故事已经被商业化,被数据操控定向推送,没有故事应该有的想象力和隐喻性,不具备共同记忆,无法被口口相传,只是一些瞬息即逝的碎片化信息拼凑出来的“假故事”,在这样的时代中,人们不会再讲述,只是说话,没有故事,只有信息。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觉得普通人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简单平凡但又真实的生活,就是一种讲述,是抵御这种信息时代的方法之一。当今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叙事的时代。矛盾的是,叙事话题的泛滥竟暴露了一场叙事的危机。在“故事化”(Storytelling)的喧嚣中,充斥着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方向的叙事真空。
资本主义借助故事化将讲述占为己有。它让讲述听命于消费。故事化生产出消费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帮助下,产品被赋予了情绪,向消费者承诺独特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买卖、消费的其实是叙事与情绪。“故事”被推销,故事化实为卖故事(Storyselling)。
信息社会开启了一个精神高度紧绷的时代,因为惊奇带来的刺激乃是信息的本质。信息海啸持续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知器官,导致其无法切换到沉思模式。信息海啸导致注意力的碎片化,阻碍了对讲述和倾听起决定作用的沉思性的驻留。
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一种信息统治(Informationsregime)逐渐形成。它不是压制性的,而是诱惑性的;它不通过指令和禁令发挥效用,也不强迫我们沉默,而是采取了一种精明的方式。这种精明的统治不断地要求我们分享自己的观念、需求和偏好,讲述我们的生活,分享、发帖和点赞。如此这般,自由并没有被压制,而是被剥削殆尽。它转变为控制与操纵。精明的统治十分高效,因为它不必现身,只需隐藏在自由和交际的外表之下便能应对自如。我们在发帖、分享和点赞之时,已经屈从于这种统治关系。
这本书其实阅读起来并不容易,它虽然不厚只有接近9万字,但我看了接近7小时,这本书讲述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身体的多重角色及其在社会、文化和经济中的影响”。对于自己的身体,我们或许自认为很熟悉,但是对于我们的身体所处于社会的角色,或许我们很少去思考过,举个例子,女性的生育功能,究竟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个人的,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现代,或许这个问题会慢慢变成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此外,我们的身体作为资本社会的劳动力,我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在整个劳动市场中被定义的角色如何,命运如何呢?这本书提出了,我们的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逐渐规训了,我们有时候会以为,某些事情是我们生来就应该承受的,那么现在,我们是时候停下来想想,凭什么了。身体政治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即我们最亲密的、被设想为“私人”的经历实际上是与民族国家密切相关的、高度政治性的问题,政府在历史上通过广泛的立法来监管它们就证明了这一点。身体政治同样承认,我们创造新生命的能力使我们遭受了远比男人们所遭受的更广泛、更具侵略性和侮辱性,也更难以抵抗的剥削。男性“在工作时”集体面对资本主义剥削,而女性则在与男性的关系中、在家庭中、在医院分娩时、在街上、在被谩骂和攻击时,孑然面对资本主义剥削。
我们有了关于肉身的新概念,使另一种类型的规训得以成行:不再那么依赖鞭子,而更多依赖内在动力的运作——这可能是自雇佣劳动关系巩固后,劳动力将劳动过程的规训要求日益内化的标志。
TOP 6 《外面的生活》《相片之用》《事件》《简单的激情》《看那些灯光,亲爱的》安妮·艾尔诺安妮的几本书我集中放到一起了,今年也算是把微信读书上她的书几本书都看完了,就差《悠悠岁月》和《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下半年会把这两本也看了,这样安妮的所有中译本就都看完了。我是很喜欢安妮的作品的,也在非常多地方推荐过她的作品,不管是我的公众号还是之前录过两期播客,都谈论了她的作品。无论是通过照片还是写作,我们总是企图赋予那些无法再现且转瞬即逝的高潮时刻以更多的真实感。
任何一张照片都无法呈现时间的绵延。它将时间禁锢在瞬息之中。歌曲侵入过去,而照片却是终结。歌曲是时光的幸福感受,而照片却呈现时光的悲凉。过去,我常常会想,人们或许仅仅用歌曲和照片就能讲述自己的整个人生。
今天,有几分钟的时间,我试着仔细看我遇到的所有人,所有陌生人。对我而言,通过对他们个人细致的观察,仿佛他们的存在突然变得非常切近,好像我在触摸他们。如果我继续这样的体验,我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看法会因此彻底改变。或许我不会再有自我。
这本书是我去新疆的路上看完的,如我之前一直说的,我非常着迷于李娟文字中的“灵动感”,它忽上忽下,调动你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和体会,它一会让你觉得很逗趣,一会又让你感受到深沉的哀伤,就像小孩爬坡一样,快快地爬上山,又咻地滑下来。她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也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同样推荐给大家。哎,我要赞美茶!茶和盐一样,是牧场生活的必需品。它和糖啊肉啊牛奶啊之类有着鲜明美味的食物不同,它是浑厚的,低处的,是丰富的自然气息的总和——经浓缩后的强烈又沉重的自然气息,极富安全感的气息。在一个突然下起急雨的下午,我们窝在毡房里喝茶,冷得瑟瑟发抖。妈妈让我披上她最厚重的那件大衣。顿时,寒冷被有力地阻挡开去。而热气腾腾的茶水则又是一重深沉的安慰:黄油有着温暖人心的异香;盐的厚重感让液体喝在嘴里也会有固体的质地;茶叶的气息则是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一边啜饮,一边行进在无边的森林中。
事件中的曲折与细节,在陌生的语句中向我黑暗地封闭着。苏乎拉是孤单的。她怀有强大的欲求,以及传说中的巨款。扎克拜妈妈和莎里帕罕妈妈也是孤单的,只能做遥远的猜测与评说。最孤单的却是我,我什么也不能明白。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身体内的病痛与自己如何共存的故事,一个常年病痛缠身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想到之前看过许多写女性乳腺癌的相关书籍,比如说《未死之身》《哀悼乳房》等,通过女性细腻的笔触,将疾病与人的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此外,这本书还深刻地表达了“疾病使人觉得自己不再正常”的这种心理,疾病使病人被频繁公开窥探隐私而变得不再像一个人,疾病使人丧失做人的资格,这是疾病带来的“社会性影响”。关节可以置换,器官可以移植,血液可以注入,但我们生命的故事仍然是关于这个身体的故事。不论是病痛还是心碎,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张皮囊底下,知晓它的脆弱,同时与死亡搏斗。
病人不是人。
病人是他自己的被治疗的自我。
病人是他的身体在医院里的孪生子。
成为病人是一场嬗变,从健康人变成病患,从自由的公民变成被禁闭的住院病人。
这本书是上野老师非常著名的一本书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明明男人都喜欢女人,却要说男人喜欢女人这件事是一种“厌女”,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女人也会“厌女”,假如你跟我有一样的困惑,看了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了。每一次想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时,都不得不依赖女人这种“恶心污秽不可理喻”的“动物”来满足欲望,男人对这个事实的怨与怒,便是厌女症。
书中还有许多由此展开的理论分析,匹配真实生动的例子,是我们熟悉的上野老师的风格,不厚,建议男女都阅读。
以下是一些摘抄:
将女人“他者化”,其实是把女人归入自己能够控制的“他者”范畴之中。这样的他者,既充满魅力又可以轻蔑。无论是将其视为“圣女”来崇拜,还是当作“贱妇”来侮辱,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人在成为女人的时候,要先将“女人”这个范畴所背负的历史性的厌女症姑且接受下来。如果满足于这个范畴所指定的位置,那么,“女人”就诞生了。可是,女性主义者,就是对那个指定位置感到不满、对厌女症不能适应的人。所以,不存在不是从厌女症出发的女性主义者。做一个女性主义者,就意味着与厌女症的纠葛和抗争。没有厌女症的女人(假如那种女人真的存在的话),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成为女性主义者。有时会听到有女人号称“我从来没有拘泥过自己是女人这回事”,这种说法其实应该翻译成“我一直在回避与厌女症的正面抗争”。
一本极地的摄影作品集,是我在线下多抓鱼书店以40多元非常划算的价格购入的,属于非常爱不释手的一本书。终于终于写完啦,这应该是我上半年写过最长的文章了,希望对你挑选心仪的书籍有帮助。我是yaya,每晚23:59准时更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