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刚毕业从美国那边回来,打球打得多,有一些关于国内野球场和美国野球场区别的感想。今天则最想谈谈犯规问题和球场进攻组织问题。
对于犯规:
最大的感想是,美国那边身体变态的要多很多,但其实只要不是在街头地区的球场,无论是学校体育馆,还是校外的室内场,大多数人的防守动作都相对规范很多(和国内比)。不是说这些美国人不强硬,不下手,而是我个人认为,他们防守最基本的站位问题,非常规范。可以参考oliver徐远征的防守,他非常强硬,积极,但他的防守包含大量髋关节转动和交叉步使用,在下手狠的同时保证了非常高的站位合法性,也不愧是拿霍勒迪做榜样的人。美国的野球,个人的感受是,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防守人被过半个到一个身位,那种“不顾一切”的非法追防行为很少,大家也默认自己队里的高个子(默认的球队内线)会进行轮转扫荡,协防护框。
而在国内,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是,靠速度和运控节奏出了机会抢了一大步过了人后,防守人通常会 “不转动髋关节” 的情况下直接横移进行身体对抗(进攻人启动时自己全掌贴地没来得及起的情况下),抑或是主动发力把自己往前弹一点去身体接触进攻队员并最终形成对进攻队员的向外的一个作用力(进攻人过了半个到一个身位后追捕的情况下)。
本人相对的长板是第一步和运控,而回国后的时常出现过上述两种情况,而后者更是不少次造成我飞向底线边的铁栅栏。因为已是上班族,要考量的事情很多,真的害怕严重伤病,也过了较真的年纪,隧遇到这种事情直接停止突破开始全身心钻研调动后的撤步投篮。
对于球场组织:
国内半场我觉得比美国的全场难打很多。其实多数情况下(学生党球场好得多),对内有高水平远距离投篮能力的人极少,就导致(3打3还好,4打4...)三秒区内出奇拥挤。而伴随着这个条件的还有另两件更头疼的事情:1)大多数情况左右底角三分位都有一名队友,而剩余的一名则无限空切。如果是我发起进攻,左右两侧45也只能选择持球投,左底角和右底角三分位的所有的防守人可以光速协防,而那会儿我如果进行单手直塞,再快他们也可以光速回味,出不来任何机会;而弧顶发起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缺乏投篮威胁,左右底角的防守人可以在收缩与回位间轻松切换,很难突出有效机会。总的来说,就是空间的一整个锁死。挡拆其实更不必说,基本出不来2打1的机会(无论是拆的那个人还是我这个持球人本人,都没法完美地处理球,这也是我自己很惭愧并一直努力学习的地方),从而进攻还是一潭死水。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玩持球,就得看持球投今天在不在状态,在的话我的爱好就是靠运控衔接持球投的能力为队友创造机会。若换成无球,依然是这个困境,我的不足在于,队友站持球人对角的底线三分位时,我也只能寻觅一些45度的投篮和手递手机会,总的来说第一是配合默契度不可能高,第二是我自己水平也待提高。
总的来说,有时候觉得在这种半场比赛里,由于上述两种原因,总是打得心中略为苦闷。在美国相对比较直接,比别人强或者弱,赢和输都特痛快,不停学习,心中苦闷之情相对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