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报 前天 02:58
[文 化] 寻礼乐之源 探丝竹之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周原遗址考古发现证实了《尚书》等古籍记载,展现了西周城市规划与礼乐文明。同时,武王墩一号墓出土文物揭示了战国时期楚文化的特色,为中国礼乐文明的传承提供了新实证。考古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XRF光谱仪,深入分析文物细节,为研究古代铸造工艺和调色配方提供了新途径。

🏛️ 周原遗址考古确认了西周都邑地位,发现三重城垣和大型建筑基址,填补了学界对周原聚落形态的认识空白,展现了周人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

🔍 通过航空摄影和现代科技手段,考古团队深入分析周原遗址,确认了其作为先周都邑的地位,并划分了124个功能区,开辟了考古调查新途径。

🏺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展现了周礼的发展与辉煌,工匠掌握了‘等壁厚’的设计原理,并通过调整陶范材料优化铸造性能,为后人研究古代铸造工艺提供了丰富案例。

🎵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礼乐器组合展现了楚国礼乐文化的特色,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考古团队运用XRF光谱仪揭示了漆木支架的色彩元素分布。

🔬 考古团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XRF光谱仪和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分析,为文物的保护和复原提供了新途径,推动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敬谱

◎本报记者 王禹涵  洪

    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实验室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实习员闫永强正小心翼翼地整理一片刻有“朏”字的甲骨。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首次证实了《尚书》等古籍中的相关记载,对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有极高价值。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借助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以下简称“XRF光谱仪”),捕捉到战国编钟漆木支架的色彩元素分布,揭开了战国工匠调色的神秘配方。

    这两处考古遗址,均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中国礼乐文明的传承与演变提供了新的实证。

    80余载考古确定“礼乐之源”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诗经》的描绘中,西周文明的发祥地周原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地。研究发现,广义的周原东西绵延70多公里,横跨渭河两岸;狭义的周原则包括宝鸡市扶风、岐山两县交界处的20多个自然村,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这里遗址分布密集,聚落等级较高。

    “过去,我们以为西周‘大都无城’,现在宫城、小城、大城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周原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指着航拍图上的夯土痕迹解释道,周原遗址三重城垣的出土,填补了学界对西周时期周原聚落形态认识的空白,展现了周人独特的城市规划理念。

    通过大范围追踪性钻探与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周原遗址考古团队首次确认周原作为先周都邑的地位。其中,王家嘴一号建筑群占地2500平方米,门塾、前堂、后室布局严整,印证了《诗经》中“筑室于兹”的记载。此外,团队还将遗址划分为124个功能区,利用航空摄影技术,深入观察可见光波段地面植被与地下遗存的关系,开辟了考古调查新途径。

    从寻找周人早期都邑,到抢救性发掘青铜器窖藏,再到发掘大型遗址逐渐厘清周原布局、建立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种建荣回顾说,周原考古已走过80多个春秋,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理论不断完善与拓展的艰辛历程。

    作为西周王朝发祥地,周原遗址以其丰富的考古发现实证了这里是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遗址出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青铜器窖藏及甲骨等文物,全方位展现了周人的礼乐制度。何尊、毛公鼎、逨盘等国宝级青铜器尤为珍贵。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记录。逨盘则完整记载了西周十二王世系,印证了《诗经》所载周原正是周公“制礼作乐”之地。这些遗存系统反映了周人将饮食、祭祀等社会生活纳入礼制规范,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根基,使周原当之无愧地成为“礼乐之源”。

    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讲述着周礼的发展与辉煌。其卓越的铸造技术和精准的材料配比,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与科学认知,还为后人研究古代铸造工艺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案例。

    “这一时期的工匠已经掌握了‘等壁厚’的设计原理。”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杨欢运用现代凝固理论,定量还原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她发现,西周时期的工匠已经能够通过调整陶范材料来优化铸造性能,减少青铜器的缺陷。

    经过对周原陶范进行定量化参数测量,杨欢团队建立了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迭代运算,在行业内首次得出了陶范与浇铸铜液之间的界面换热系数,从而把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研究提升到了可计算的层面,最终破解了周人隐藏在泥土背后的铸造秘密。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选用不同地区的泥土、更换不同的工匠,古人依然能够铸造出数量众多、体量巨大、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杨欢说。

    杨欢认为,古人基于实践构建出的铸造技艺体系,其蕴含的智慧不仅铸就了古代的技术巅峰,更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穿越千年的启示。

    科技赋能探究礼乐文明演变

    如果说周原代表礼乐文明的源头,战国时期的武王墩一号墓则展现了礼乐文明的传承演变。作为楚考烈王的陵墓,武王墩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国高等级大型墓葬。

    武王墩一号墓共发掘出土器物1万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礼容器、礼乐器组合,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等。其中,乐舞俑和鼓瑟笙等乐器组合,生动展现了楚国礼乐文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中原贵族大墓以金石钟磬为核心,很少见到丝竹乐器。而楚国地域范围哪怕是小墓,没有金石钟磬,也常会有几件丝竹乐器。”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中华礼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负责人李幼平解读道,“钟磬乐音多表达国家礼制,而丝竹之乐更反映个人情感,这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

    武王墩墓沉寂地下数千年,挖掘和保护都面临着诸多挑战。武王墩一号墓项目负责人宫希成介绍,从发掘之始,考古团队便制定多学科协同发掘与保护预案:用中子成像技术为文物拍“CT”,可以清晰显示其内部结构和细节;自动喷淋技术喷出的去离子水,可以让长期处于地下饱水环境的漆木器出土后避免失水;武王墩考古数据化管理系统采用三维扫描技术给每一件文物标上电子标签,让文物的开掘状态、运输过程、放置位置都一目了然。

    考古团队还首次使用了XRF光谱仪,对经过初步清理的编钟编磬漆木支架开展颜料元素扫描分析。他们发现,漆器颜料中含有铜、钙、铁、砷等元素,这超出了以往的研究认知。

    如果以0.4毫米的高精度进行扫描,该设备用时2小时就可以扫描完成漆木支架顶端约70平方厘米的面积。它可以克服人类肉眼识别的局限性,帮助考古人员识别那些看不清的制作工艺细节。宫希成补充说:“这项技术既能帮我们了解木器原来的色彩,又有助于将来对这些文物的保护和复原。”

    目前,国外能够实现开放式扫描的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设备,多为针对油画研究开发,仅能进行平面样品的高精度扫描,并不能完全适用诸如玉器、陶瓷、青铜器、瓷器等造型复杂、工艺繁复的中国文物。

    设备研制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许琼介绍,XRF光谱仪融合X射线成像技术、人工智能和先进的软件算法,同时具备定点微区元素分析、平面高分辨元素成像和曲面高分辨元素成像三种功能,可对曲面或表面不平整文物进行扫描,获取高精度的表面元素信息。

    许琼表示:“XRF光谱仪清晰地揭示了我国文物神秘的文化属性和复杂工艺。”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收尾,“与公众见面”是武王墩一号墓遗址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根据规划,它的周边将兴建考古遗址公园,推动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活化利用。届时,公众可以到“淮南武王墩遗址博物馆”现场感受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

Fish AI Reader

Fish AI Reader

AI辅助创作,多种专业模板,深度分析,高质量内容生成。从观点提取到深度思考,FishAI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创作支持。新版本引入自定义参数,让您的创作更加个性化和精准。

FishAI

FishAI

鱼阅,AI 时代的下一个智能信息助手,助你摆脱信息焦虑

联系邮箱 441953276@qq.com

相关标签

周原遗址 西周考古 礼乐文明 武王墩一号墓 楚国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