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中试产业园内的生产车间。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刘 侠 通讯员 王朝晖
近日,在位于四川自贡的四川省特种炭黑中试研发平台(以下简称“特种炭黑平台”)内,记者看到嗡嗡作响的生产线不断产出一袋袋高性能特种炭黑,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操作人员,现场敞亮清洁、无粉尘。
炭黑是人类最早开发、应用的纳米尺度材料之一,目前是全球产量最大的纳米材料。特种炭黑相较传统炭黑,具有更强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目前,特种炭黑平台已建立起3条中试生产线,组织实施了10余个中试研发项目,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个,相关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特种炭黑平台技术负责人刘忠富说。
自2023年5月起,自贡市扛起“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任务,实施“强平台、落项目”双轮驱动,围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无人机及通航等主导产业大力建设中试平台,目前该市已带动企业投入4亿多元建设中试平台。
连日来,记者走访自贡多地,了解到该市中试基地建设正不断催生影响未来的“黑科技”。
中试平台破壁垒
“打破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的道路并不平坦。”谈起炭黑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刘忠富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在最初开展技术研发时,基本没有可借鉴的材料,团队科研人员从核心技术攻关开始摸索全新工艺。
在特种炭黑平台的产品陈列厅,刘忠富拿起刚开发出的新能源特种炭黑材料样品,自豪地说:“这个过去基本依赖进口,经过中试验证,目前工艺已趋于成熟,产品性能稳定,生产成本降低,预计明年产业化后就能实现国产替代。”
目前,特种炭黑平台组织实施的“易分散高性能导电碳材料”“炭黑烟气脱硫脱硝净化处理装置及技术”等项目已实现产业化,为炭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
除了特种炭黑平台,位于自贡市沿滩区的四川飞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飞球集团”)在中试平台建设方面也成绩斐然。2019年,飞球集团成立了智能低碳球阀中试研发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完成了分体锻钢固定球阀研发项目等多个中试科研项目,今年1—4月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依托该平台,飞球集团开发出大口径全焊接球阀等新产品,并获36项专利,参与制定1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为支持各类主体建立中试平台,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4年5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川南渝西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对中试平台建设的场地租赁、设施设备购置、运行管理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该政策为中试平台突破技术壁垒、强化产业辐射能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园区聚“新”力
位于自贡市大安区的中试产业园正在颠覆人们对于该区的刻板印象。这个过去被认为工业底子薄的区域,如今干的全是“黑科技”。该产业园由四川东方龙源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履行业主职责,是四川省“1+N”中试体系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自贡首个中试产业园。其总投资约2亿元,一期工程已在2023年12月建成投用。
园区负责人陈劲松指着一栋大楼告诉记者,这里是由清华大学、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第四代核电装备实验室。
陈劲松介绍,相较于传统中试基地,中试产业园的不同点在于它既是中试验证基地,又是前沿研发机构,更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产业孵化器”。它的目标是打造成为满足国家战略科技需求的工程化验证中枢、未来产业技术策源地。2023年起,中试产业园发展进入“井喷期”,产值从不到1800万元,发展到去年的1.5亿元。
目前,中试产业园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跨介质发射试验、秸秆无害化处置、深海抗压装备等新技术和装备的中试以及产业化。
陈劲松说,当前中试产业园正在产生集聚效应,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实现高端人才聚集、促进科技成果聚集、推动新兴行业聚集,已有17所国内知名高校与园区建立稳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