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展厅内展出的深海特种缆绳。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江 耘 通讯员 陈家楠
聚光灯下,一群模特身穿不同款式衣裙,迈着专业步伐走在T台上——这是前不久在山东举行的“丝路柯桥·布满全球”精准产业对接会上的一场展示秀。模特所穿服装采用的都是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纺织企业所研制的功能性面料。比如,绍兴倚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系列运动服,采用0.01毫米超精细激光雕刻制版技术,应用精准供墨系统,在降低染料用量的同时提升了色牢度。
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之称的绍兴,拥有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五大传统产业。近年来,绍兴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以引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一根丝”纺出精密材料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轻纺城在绍兴柯桥一隅扎根发芽,从最初民间自发形成的“河边布街”开始,发展成当下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类最全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如今,中国轻纺城拥有市场经营户3.9万余户,经营品种5万余种,销售网络遍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中国轻纺城总成交额突破4000亿元。
中国轻纺城北部5公里之处是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先进纤维材料和绿色纺织染整两大主攻方向,该中心有关科研团队联合当地企业积极探索纺织产业的未来业态。自2022年成立以来,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已组建10多支科研团队与15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涉及领域涵盖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绿色生态染整、高端智能制造等方面。该中心联合35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20个实验室,开展人才培育、技术开发和成果孵化等合作。
防切割服、汽车内饰、医用人造血管、深海特种缆绳、神舟飞船降落伞伞绳……走进该中心展厅,能看到“一根丝”织就的诸多可能。该中心相关团队负责人以汽车内饰为例说,其面料由中心与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盛新材料”)等本地企业合作研发制成。
实地走访梅盛新材料,会给人走进一家车企的错觉,顶棚、座椅、头枕一应俱全。为摆脱同质化、价格战困扰,梅盛新材料从经营传统人造革转向开发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能做到经3万次刮磨不破损,经700小时暴晒不掉色。
“高性能、高价值产业用纺织品可以上天、入海,甚至进入人体,应用于航空、海工、医卫等领域。”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相关团队负责人指着身旁的深海缆绳样品说,虽然样品就那么一小截,但是缆绳实物单根重达600吨,可以承受17级台风。它采用特殊纺织材料和编织工艺,硬度堪比金属,成本却是金属材质的十分之一,目前已在海上钻井平台等场景应用。
从传统印染到纤维材料,柯桥纺织不断向上游延链。目前,当地引进百亿级先进材料研发制造头部企业,推动传统纺织业向功能性材料和产业用纺织品转型。
“一坛酒”酿造细腻风味
“好水出佳酿”,名声在外的绍兴黄酒,用鉴湖水酿造而成。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绍兴黄酒与其他酒种相比,发展速度较慢。
“用水是一个突破口。”绍兴鉴湖酿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鉴湖酒坊”)董事长钱峰说。去年9月,鉴湖酒坊升级鉴湖原水净化系统,引入陶瓷超滤膜智慧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无机膜孔径为30纳米,可以隔绝微生物、细菌和大部分病毒,确保酿酒用水安全的同时,保留鉴湖原水中独特的微量元素。
喝了容易“上头”,酒醒后头疼——这是黄酒难以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早在2018年,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就和江南大学科研团队立项,开展针对性研究。联合团队通过实验证明,高级醇和生物胺是造成黄酒易上头深醉、舒适性差的关键物质。他们对3年以上的陈酒和新酿制的黄酒采用不同的调控技术,开发出了“不上头”的黄酒。2020年,江南大学(绍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迄今围绕绍兴黄酒完成多项创新成果。
科产融合、政策加持,让“一坛酒”的味道更加细腻。2024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振兴若干政策》出台,《绍兴黄酒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方案(2024—2026)》等实施,鼓励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2024年,由浙江省科技厅、绍兴市政府和绍兴市黄酒行业协会共同谋划建设的浙江传统绍兴黄酒科学研究院成立。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技术、统一平台、统一科研”的总体思路,该研究院牵头实施黄酒重大科技专项。
目前,该研究院首批7张攻关榜单均取得进展。其中,“黄酒酿造核心微生物功能解析、人工合成菌群构建及黄酒酵母遗传演化研究”首次明确日本清酒酵母源自绍兴黄酒酵母,并分离鉴定绍兴黄酒酒药和麦曲中的微生物57属、487种,找出了产出酒精和特殊香味表现较好的菌株5株。
绍兴酒企不仅在酿造工艺上做文章,也积极开发黄酒文化产品与文旅体验项目。钱峰介绍,鉴湖酒坊开设了工业旅游路线,游客能品尝经过处理的鉴湖直饮水、体验酿造工艺、品尝多款鉴湖黄酒和地方美食“鉴湖十碗头”。
盛夏已至,绍兴诸多景区可见黄酒棒冰、黄酒咖啡、黄酒奶茶等黄酒衍生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尝鲜。当地酒企尝试开发果酒、气泡酒、黄酒威士忌等酒类新品,延长黄酒产品链,持续扩大黄酒消费区域、消费群体。
“一颗珠”吸引世界目光
从散珠批发到包装配件,从珍珠加工到成品销售,在位于绍兴市诸暨市山下湖镇的华东国际珠宝城,能直观看到当地珍珠全产业图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诸暨市山下湖镇有了第一代珠农。经过60余年发展,诸暨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研发、加工、交易基地,年产淡水珍珠达600吨,约占全国产量的80%、全球产量的70%。
诸暨珍珠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早在10多年前,当地就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探索研发淡水珍珠插核技术,有效弥补淡水珍珠珠径小、正圆率低、颜色单一等缺陷。应用这一技术产出的珍珠,附加值可提升30%。
近几年,山下湖镇与科研院校、企业紧密合作,建成珍珠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珍珠产业科创中心等五大创新平台,吸纳高级人才600余名,设立2个院士工作站,推动蚌苗育种、生态养殖、加工设计、衍生品开发全产业链升级。目前,诸暨拥有各类珍珠经营主体9000余家,初步形成以珍珠商贸、珍珠创意设计、珍珠生物医药等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年产销突破500亿元。
5月下旬,第五届山下湖·世界珍珠大会在诸暨举行。国际珠宝大赛、全球淡水珍珠养殖技术创新发展推介会等活动,吸引20多个国家嘉宾与会。
“世界珍珠看中国,中国珍珠在诸暨”的含金量持续提升。《绍兴市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7年,珍珠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绍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飙表示,传统产业、历史经典产业不会因为新兴产业的崛起而失色。顺应新的时代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发展潜能、重塑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将持续焕发独特魅力和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