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
◎柳 鑫 孙嘉隆 实习记者 夏天一
近期,教育部公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奖名单,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扬职大”)经济贸易学院栾富阳团队的《云上智水-智慧水利服务践行者》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取得该校本赛事最好成绩。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栾富阳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扬职大针对人才培养痛点,通过强化专业、课程、教材、技术、实训,深化“双创”教学的生动写照。
扬职大如何走好高端技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校进行探访。
在扬职大相关负责人看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增强教学能力。必须突破常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新机制、导入新技术,培育一支学科功底深厚、专业技能精湛、育人水平优秀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据扬职大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近年来,扬职大积极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优化和教科融合,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同时,该校发挥地方产业先发优势,强化校政行企合作,推动新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此外,该校还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推动新技术与教学融合,让中青年教师成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截至目前,该校已拥有“双师型”教师625名。
在育人模式上,将“双创”教育体系化是扬职大的特色举措。扬职大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新生入校即可通过“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创客训练营”获得项目孵化支持,专业导师“一对一”辅导贯穿技术研发与商业转化全流程。
这种特色化育人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扬职大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房瑞宗说:“进入大学后,在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学创工坊’,我看到学长们基于嵌入式技术,集成各类传感器对智能小车进行控制,工坊老师也会为我们讲解传感器网络在安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后来,房瑞宗组织推进“危化气体监测数据处理系统”项目,专注危化气体智能化监测系统开发,并将该项目引入“学创工坊”,向工坊内的同学开放。目前,该项目团队已入驻学校“双创”空间,并被列入“创新创业重点孵化项目”,获得“实验室设备免费用”等扶持,推进监测系统功能的进一步优化。
同样在特色化育人模式中受益的,还有扬职大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张思豪。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他和团队参与了南京百艾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锂电池中段设备组装和调试。该设备主要用于新能源头部企业LG新能源软包电池的生产。
“张思豪拆解、安装驱动电机的手法,比一些三年工龄的技工还要规范。目前,因为对车辆的热忱以及他扎实的技术功底,张思豪已成为首批进入比亚迪实训基地的学生负责人。”企业导师王培利说。
如今,扬职大已探索出一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道路。“我们不仅要培育懂技能的学生,更要造就敢创新的未来工匠。房瑞宗、张思豪等人的成长经历证明,当职业教育深度拥抱产业,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马顺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