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曾說,「任何股票都只有一個真正的買家,即公司自己」。這一觀點直指回購:當公司動用自有資金購回股份,實爲最直接的價值背書。對投資者而言,回購行爲也包含雙重信號:既體現管理層對當前股價低於內在價值的判斷,也通過減少流通股本直接提升股東回報效率。而且,從過往經驗來看,回購對股價常常能起到支撐作用,爲投資者帶來潛在的回報。
2025 年上半年,港股市場的回購熱潮尤爲搶眼。據統計,共有 233 家公司實施回購,累計金額達 1654 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 1264 億港元增長 30.85%。在這波回購浪潮中,哪些企業出手最 「闊綽」?
富途資訊特梳理「2025年上半年港股回購金額居前10的公司」,供牛友參考。
從行業分佈看,互聯網與金融龍頭仍是回購主力軍。數據顯示,回購額前三的公司貢獻了港股總回購額的超四成,前十家企業合計佔比更是突破 50%,龍頭效應顯著。
這一數字已接近其 2023 年全年 494 億港元的回購規模。若按此節奏,其 2025 年全年回購規模有望突破 800 億港元,延續 2021 年以來的增長態勢(2021-2024 年回購額分別爲 26 億、338 億、494 億、1120 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自 5 月 19 日重啓回購後,騰訊已連續 32 日持續操作,累計斥資 160.14 億港元。此外,北向資金今年也持續流入騰訊共計159億港元,二者共同形成了資金面的支撐。
從股價表現來看,今年回購金額居前的公司大多有不錯的漲幅: $周大福 (01929.HK)$ 上半年漲超99%, $中國宏橋 (01378.HK)$ 漲超67%, $快手-W (01024.HK)$ 漲超53%, $藥明生物 (02269.HK)$ 張超46%;僅有 $太古股份公司A (00019.HK)$ 、 $時代電氣 (03898.HK)$ 上半年微跌。
港股的下半年行情將如何演繹?
歷史數據顯示,2005年以來,港股總共經歷了五輪迴購潮,分別爲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2019年和2021-2023年。回顧這五次港股回購潮,均在恒生指數均處於底部區域時發生。國泰海通分析師表示,當前港股互聯網龍頭股估值並不算高,稀缺性資產與當前產業週期更相關,盈利高增以及資金面改善催化下,相對低估的港股互聯網龍頭股有望繼續向上。
交銀國際認爲,港股市場自「對等關稅」衝擊後呈現持續修復態勢,從低點穩步回升,並已完全收回「對等關稅」衝擊造成的失地。從驅動因素分析,港股修復主要歸因於風險溢價的顯著回落,而無風險利率或企業盈利預期均變動不大。與此同時,南向資金延續淨買入,也爲港股市場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編輯/jor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