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單價同比驟降約20%,而出口量僅減少3.9%,表明日本通過大幅降價維持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利潤卻因此遭受重創。分析稱,由於美國消費者未感受到明顯的價格衝擊,特朗普政府改變關稅政策的壓力減小,這可能強化其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
越不還手,下手越狠?
在全球貿易局勢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日本汽車製造商面對高額關稅,選擇了自行吸收大部分成本。這一策略雖然暫時緩解了美國消費者的價格壓力,但可能削弱日本在關稅談判中的立場。
據媒體報道,日本六大汽車製造商中僅有三家在美國市場提價,且幅度遠低於25%的進口車關稅稅率。$豐田汽車 (TM.US)$公司作爲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僅對部分車型提價幾百美元,$三菱汽車 (7211.JP)$平均漲價2.1%,只有$斯巴魯 (7270.JP)$的漲幅接近關稅水平。
來自日本財務省的另一組數據顯示,5月日本對美汽車出口單價同比驟降約20%,而出口量僅減少3.9%,表明日本通過大幅降價維持出貨量和市場份額,利潤卻因此遭受重創。
相比之下,美國新車平均價格4月份上漲2.5%至約48700美元。
隨着7月9日的「關稅大限」臨近,美國對日本商品的全面關稅將升至24%,特朗普甚至暗示可能高達35%。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與美方進行第七輪談判,但雙方仍僵持不下。
溫和應對或削弱談判籌碼
分析師認爲,日本車企希望通過低調應對,避免激怒美國消費者,同時爲談判爭取時間。
然而,這種避免大幅漲價的做法可能適得其反。由於美國消費者未感受到明顯的價格衝擊,特朗普政府改變關稅政策的壓力減小,這可能強化其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
汽車諮詢公司Carnorama分析師Miyao Takeshi表示,如果因關稅導致汽車價格持續上漲,政府將意識到提高關稅並非簡單地有利於美國經濟,這可能促使關稅談判發生變化。
美日談判陷入僵局,車企提價或成必然
目前,美日之間的貿易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但雙方立場分歧明顯。
日本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赤澤亮正明確表示,即使7月9日截止日期臨近,他也不會迫於壓力倉促達成協議。
而汽車行業是美日談判的核心爭議點,特朗普一直強調美國在汽車行業的貿易赤字,要求日本做出更大讓步。而日本則希望通過一次性解決所有關稅爭端,避免經濟核心產業受到長期衝擊。
彭博情報高級分析師Tatsuo Yoshida指出,若談判拖延,車企可能通過提升車型規格等方式逐步提價,但完全反映25%關稅的成本可能需要三到四年時間。
儘管日本車企目前選擇了吸收成本,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爲,長期維持低利潤狀態不可持續。
汽車諮詢公司Carnorama的分析師Takeshi Miyao表示:
「在不確定高關稅將持續多久的情況下,沒有理由無限期削減利潤來抵消成本。」
另有分析指出,日本車企正面臨兩難困境:若不漲價,持續的利潤損失可能導致部分企業陷入財務危機;若漲價,則可能導致美國市場需求下滑,市場份額被美國本土或其他更廉價的外國車企搶佔。
編輯/danial